给创业者忠告:专注一个小痛点;跨界非常重要
钱颖一:腾讯的很多产品都是针对年轻人,你已经是非常年轻的70后了,但你的很多产品是给80后、90后,现在是00后用,通过什么方式理解这些年轻人,让他喜欢你的产品?我知道你有团队在设计,但最后还是需要你来决定方向,你怎么能跟上这些年轻人的想法?
马化腾:当初创业时我们还年轻,那时候把握用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岁数大了,有些产品我们用过觉得好像没意思,但后来在国外很火,美国的青少年特别喜欢。我们错过很多机会,包括现在国内一些新兴的多媒体,或者一些社区的创业,都有错过。岁数大了确实错失很多年轻人的触觉。
现在我的办法是,如果你自己不能解决的,你应该让了解的人去做。你可以多和年轻的用户接触,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你也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去投这样一个企业。第三,让更年轻的一些员工能够更快速地走上来。
钱颖一:你们有什么制度化的安排,给特别年轻的人发展机会?
马化腾: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更努力的年轻人,或者勇于创新的一些人才能够出现。我们在内部也是鼓励内部竞争,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就大胆地去试。
钱颖一:现在90后、00后在你们内部是什么作用?现在高管层还是70后、80后?
马化腾:对,基本都是70后。
钱颖一:现在大学生都是95后了,很多都是90后了,今年清华入学的有00后了。你们的产品又特别针对年轻人 。
马化腾:我们把微信做成一个开放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产品的服务,由别的公司开发,在微信里能够使用。这是一个解决方法,我们未来希望通过一个“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态环境,能让别人开发一些年轻人的产品,在我们平台里面跑,同样我们自己也开发。
钱颖一:这几年,国内创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是一个高潮,我记得上一次创业高潮大概是本世纪初,2000年左右。你是那一次创业潮里的幸运儿,也是现在年轻人的偶像,你怎么评价这两个创业时代,对现在的创业者有什么忠告?
马化腾:我觉得现在创业的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太多了,要资金有资金,要环境有环境,人才又多。现在这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云平台上打造生态平台,创业门槛其实在降低,这是非常好的事。当然门槛低了,创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比我们当年还激烈,有利有弊。总体来说,还是比我们当年的环境要好。
钱颖一:在这种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到底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创业者能够脱颖而出?
马化腾:第一,要专注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我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一些信件说,我可以帮你实现什么。在我看来他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议是:你想小一点,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说,能不能用手机解决停车的问题,找停车位的问题;或者其它一些小问题,比如考勤、学校的作业安排等等。总有一些小的痛点让你觉得平时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跟进在里边。
这种创业其实不需要太多人,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解决,当你这个想法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验证,再逐渐扩大,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要留意跨界。跨界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互联网+,更多谈的是各行各业的创业企业如何和互联网结合跨界。在两个领域之间——比如IT和医疗等等这些跨界的东西是不是有机会,因为那是一片蓝海,其他的都是红海,细分下去也都是红海一片。最初的时候往往就是可能懂这个的人不懂那个,懂那个的人又不懂这个。如果你两个都懂一些,就有很大的优势了。
未来的创新包括以后很多传统创业的转型,往往是跨界,而且这个产业它是会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里面你能抓到机会的话,是一个创业的好方向。
钱颖一:任何创业中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挫折,我特别想知道,你在创业中曾经碰到最大的困难和难题,或者失败的经历是什么?后来是怎么应对的?
马化腾:腾讯从小做到大应该有3次特别困难的时候。一个是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最早想卖给运营商,我们想像卖电子邮箱系统一样卖很多套,当时那些大的ISP、ICP愿意买。但后来发现即时通信这东西它天然只有一套,这可怎么卖?而且我们当时投标还输了。这是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产品不一样的地方,传统的电信产品一中标做完就走,而互联网产品需要你不断创新不断维护,不能做完就走,没有人维护它就死了。
类似的困难很多互联网企业都遇到,我相信百度也是。搜索本来想给门户提供的,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入口。当年我们的QQ是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上了。但用户疯涨,我们没钱买服务器,那时候很艰难,压力很大,做不下去就要卖掉。
当时一些早期的朋友帮我们找来了投资者,一个是IDG,一个是香港盈科数码,各给了110万美金。后来他们又把股份卖给了南非MIH。
投资人进来后,我们也没有真正找到商业模式。当年投资者担心没有商业模式,不知道怎么挣钱,唯一的想法是养肥了卖掉。IDG曾经拉我们去见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感兴趣,但都没看上我们。
钱颖一:第一次困难是没中标,第二次困难是人家看不上你们。
马化腾:文人相轻,IT男之间也相轻。当时有新浪技术人员觉得这个软件他们一个月就可以做出来,不用收购。
(这些困难)后来逼着我们很早就要想有造血能力,所以第一时间跟运营商做了第一个产品——移动QQ,短信和电脑的QQ消息互动,5块钱一月。包月费是我们收入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死定了。我们创始人也在讨论,这些讨论还是有作用的,我们比国外的产品做得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当时中国有几个不同的产品,有163,有169,还有南方的一个产品。我们针对中国特殊的网络做了大量优化,我们会建一个点,撒三张网,就是电信、联通和教育网,让它们互联,我们把它集中起来,这样的话用户使用起来速度最好,传送文件最快。当时建立的口碑就是我们的传输速度很快,这是一个很大的刚需。
我们有聊天室,当年聊天室对产品的冷启动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大家都在聊天室里讨论,就交上朋友了。第二是我们的头像,个性化也是我们比较早的创新。用一个一个创新解决一个一个痛点,你才可能赢。
微信其实是一个邮件,只是它快到你以为它不是
马化腾:几年前新浪微博起来之后,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那时候我们听说,谁谁学校里有一个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危机。它开始往下撒网,第一反应就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就这样诞生了,它是纯手机的移动通信。当时QQ的包袱很重,要解决PC的问题,也要解决手机终端的问题,内部几个团队都在开发,谁最先解决问题谁就胜出。
钱颖一:这是有意设计的,让3个团队互相竞争?这是你的决策?
马化腾:确实是有3个团队报名。当时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从PC到移动怎么打?当年诺基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70%、80%规模一下子掉下来,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传统功能机,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我们是最早拿到这张船票的,没上船的再也过不来了,这是最大的一个危机。
钱颖一:三个团队一起做,基本上是同时起步,最后一个胜出,后来又把三个团队融合了吗?
马化腾:这就涉及我们内部组织结构的问题了。原来集团有几个不同的平台在做移动端产品,有QQ,还有我们的无线部门,当时是分开的。但这个先天的结构不合理,后来我们迅速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那些传统手机端、PC端的产品整合到一个部门来做。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QQ邮箱的团队。我们很早接触手机邮件,用黑莓手机,最初只给高管配。后来我们想,能不能在QQ邮箱开发一个软件,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分队研发手机邮箱。幸好有这个布局,最后微信出来了,就是这个团队做的,最先把手机端的邮件、客户端改成微信。
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
有这个班底在,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上的速度很快,所以很快研发出来了,张小龙带领这个团队,包括他本人对这个产品的把握度都非常到位,是非常好的。
钱颖一:原来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我有点理解了。微信和QQ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微信除了大众用以外,精英和高管也都用,你们做QQ邮箱的时候是考虑到高管使用的习惯的。
马化腾:最主要的问题是,刚出来时用户数据起不来,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QQ。真正的启动是语音,按了就可以讲话,录音就出去了。这是国外同类产品没有的功能,包括像WhatsApp也没有或者功能藏得很深。我发现有这个功能之后,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习惯手机打字的高管变成了微信用户。
还有就是跟手机通讯录的整合,QQ用户数据的导入,你一看通讯录好友装了微信,就赶紧也装上了,这是社交链的能量。
钱颖一:听说微信这个名称是您想出来的?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
马化腾:我也没有想到。当时觉得肯定应该叫什么信,那时微博很火了,我天天在想,后来就在群里说就叫微信吧,就这么随便定的。立项的时候,三个团队在同时做,广州的QQ邮箱团队在做,无线事业群他们也在做,名字都叫微信,但是他们互相不告诉对方研发进度。邮箱团队做出来,无线事业群团队很郁闷,他们的产品后来改名叫Q信。
钱颖一:即使在一个公司里面,也要做平行实验。
马化腾:我们后来总结,这些内部良性的竞争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自己打自己?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让公司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
钱颖一:因为每一个创新都有不确定性,都是困难的。
马化腾:如果你不做,竞争对手或者业界总有人做出来。
中国的创新如何“从一到N”
钱颖一:今年3月,我们邀请了《从零到一》作者到学院专门讲了一门课,讲得非常精彩,他特别强调“从零到一”。我在这儿和他也有对话。我从中国的案例中发现,实际上也不能太讲“从零到一”,因为中国很多创新是“从一到N”。中国的N是非常大的。而且“什么是零”,“什么是一”很难定义。
比如QQ是从ICQ里得到很多启发,其他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人们觉得“从零到一”很伟大,但是容易忽视“从一到N”,并不是所有做“从一到N”的都能成功。这个“从一到N”中,有非常多的创新适合中国的市场,适合中国的文化,适合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腾讯在这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你们受到过一些产品的启发,但现在你们做出来的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些产品,这里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化腾:整个中国互联网确实最早多是如此。因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基础类的产品创新都是美国最早提出,是非常强的优势,也不只是亚洲国家落后,欧洲都是这样。但是在应用方面结合到本土市场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化非常不同。而且坦率讲,同一个模式在国内,同时起步的非常多,当有一个主意出来,不到两个礼拜,就有几十个团队同时开工,开始做。国内的赛道很挤,这是最难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这种创新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了美国。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出海了,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是远超过美国的。你靠跟原来的模式一样肯定走不远,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有不同了。增加很多新的、独特的、创新的点,你才可能赢得这场竞争。
淘宝、百度也是这样才能成长起来。微信里面还有更多的创新点,你可以看到微信做了大量的东西,现在海外也看到,有时也反过来学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你可以看到,用微信可以实现全行业结合,包括公众号、扫二维码和各种生活的服务。街上通过扫二维码能跟各个产业连接起来,这方面的结合是我们三年前才开始做的,包括移动支付。三年前,我们开始做的时候,遭遇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的激烈竞争,迅速成长起来,打开市场,让更多人去使用。
但这里有大量的补贴,滴滴和快的当年大量的补贴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的环境导致一些后面的创新迭代会更快,我们讲互联网+整个生态,目前中国是比较原创,比较领先的。
钱颖一:今年特别有意思的,有不少文章在美国的主流媒体里出现,讲到中国的包括微信在内的创新,甚至反过来有美国公司在模仿,Facebook上个礼拜在Facebook里加入了外卖。美国以前的APP都是单一功能,微信是综合功能,他们现在也开始加了。
有一天我在清华附近走,看到一个卖西瓜的老太太在树上挂了一个微信支付二维码的牌子,我讲这个例子给美国人听,他们就知道,微信支付的功能有多大了。
这个很有意思,突然之间觉得美国虽然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活跃,中国也非常活跃。在这场竞争、这一轮创新中,欧洲或者亚洲其他以前先进的地区似乎都没有跟上?
马化腾:整体来说中国还是比欧洲更早一点。
钱颖一:欧洲特别滞后?
马化腾:欧洲基本上直接用美国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这毕竟是应用上的创新,很多基础上的创新,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下一个创新是什么?
钱颖一:在应用型创新上,中国现在比较领先,但是基础性的创新不是很领先。
马化腾:未来像人工智能也好,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美国在这方面未来的领先强度还是很大的。对于未来20年、30年这样长远的技术变革,应该提前布局。
钱颖一:这方面腾讯有什么思考或者动作?我知道基于成本考虑,之前砍掉研究院,现在就像你说的,对技术基础性的研究方面你们有什么规划?
马化腾:我们过去发展中的错误是什么?搞了一个研究院,他们和我们的事业部群(BG)竞争,抢着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还没有竞争力。我们就开始思考做独立研究院的意义和方式。最后发现,做研究还是需要靠近战场,如果和QQ、微信这些平台资源离得太远,很多事基本做不了。所以后来把研究院拆成三部分,分别给了三个BG。有一部分到了微信;还有优图团队,是做图像识别的;还有团队是做搜索的,后来搜索卖掉了,就把他们整合进了后台事业部。现在这个团队又得到重视了,因为AI非常重要,他们又组建了一个AI实验室。我们未来会大量招这方面的人才。
钱颖一:所以AI你们现在也非常重视。
马化腾:过去其实也做一些,但是都没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我们现在需要有集团、公司级的AI实验室,能够做一些更前瞻性的产品。
另外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跟清华等高校合作。我们2011年开始和清华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这里面有很多创新都来自于跟清华的合作。比如街景入口,我们最早在地图里做了街景。街景要把车牌和人的脸模糊,不能侵犯隐私,也不能把车牌拍下来。但是大量的图片怎么处理?我们和清华的研究团队一起,教授带着学生跟我们团队一起研发,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很多功能是清华的老师、同学和我们团队一起实现的,包括LBS,IP地址的精准定位等等。
未来其实还有很多黑科技,都要和高校合作实现。不一定我们自己研究,要开放出去。
钱颖一:像谷歌现在做无人驾驶车,Facebook做虚拟现实、VR,跟他们原来的产品非常不一样。现在你们做的创新研究跟你们现在的产品还比较相关。讲讲你的设想,有没有做非常不一样的产品?
马化腾:有,现在我还很难说它是不是成功,我保留这个机会,也鼓励内部有竞争、创新,还是要给他们这个机会。还有一些我们投资的公司,做的是像O2O这样强运营的业务,我们就不做了,交给他们去做。
钱颖一:你觉得微信以后,下一个影响世界的创新有可能是什么?
马化腾:现在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在想,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伴随着终端的变化。PC到手机,其实是因为智能手机起来了,一切的生态都不一样。未来比如说眼镜式VR、AR。很多VR可能每个人最多玩20分钟就晕了,受不了,也许并不能持续做,但是有些外挂式的AR,可能看到人脸就知道你的历史和相关资料。类似这样的终端如果越来越普及的话,那么新的场景变化,会导致上门服务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觉得AR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未来成长性的新终端。
但是这里面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隐私问题,有一些场合也许不允许带一个眼镜等等,这些都会产生问题,但是这个方向还是非常好。
钱颖一:这个方向是未来的方向,你刚才讲了这么多,从成长经历到腾讯发展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很受启发。再有一个星期你就满45岁了,我们提前祝贺你。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今年又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回顾45年人生,有没有什么感想?
马化腾: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在一直往前冲,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很幸运,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候能在里面做一些事情。
中国或者亚洲的互联网企业,应该在全球来说,取得一些成绩是不容易的。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有6家美国的、4家中国的,其他国家还没有,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在蓬勃发展,过去我们讲人口红利,这个快用完了,人口红利可能没有了,但是有消费升级。产业在不断升级和提升,有大量的机会。
在我们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后,10年、20年之后还有一波人口红利,你还可以抓住,看看下一波年轻人的需求会有哪些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