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与雷军的5年赌约今日到期。一周前,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宣告格力2018年营业额超过2000亿元,留给小米(1810.HK)第四季度700亿元的追赶空间时,这场世纪之约的胜负似乎已见分晓。
5年前的今天,2013年12月12日,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作为年度人物的雷军与董明珠,针对小米与格力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做出赌约:雷军提出5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如果超过格力,董明珠输给他1元钱。
不甘示弱的董明珠瞬间将筹码从1元骤增至10亿,将这场赌局从小米与格力的较量上升为一场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较量:前者轻资产、重服务;后者重资产、重渠道。
虽然董明珠在12月2日对腾讯《潜望》表示“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两者不具备可比性”。但在外界看来,两者之间谁更胜一筹?
结果显示,最早仅在线上销售的小米,更加重视线下渠道建设与供应链体系;曾遭遇增长瓶颈的格力,也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探索不断。回望小米与格力的5年历程不难看出,商业世界中,不存在永恒的模式,只存在适应时代的模式,五年前那场赌局早已被时间重构。
小米变重:开始重视线下店与代言
视线拉回到2013年那场赌约现场,之所以雷军主动挑起赌局,是因为他对刚刚成立3年的小米模式满怀信心。所谓小米模式,用雷军创业伊始不断对外宣扬的说法是,不建工厂,不做线下渠道,不投放广告,而是以轻资产、互联网销售和高性价比的方式快速打造单品爆款。
相比已有23年历史的格力来说,一组数据对比也许更能说明小米当时的优势。就在前一年,小米的工厂数量为0,格力为9;小米的制造工人数量为0,格力为70000+;小米的专卖店数量为0,格力为30000+。注意,小米的以上相关参数皆为0。小米的营收为300亿元,格力为1001亿元。
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正反面。这种模式助力小米高速狂奔至2015年,所有曾经被雷军引以为傲的优势,开始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掣肘:
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现实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工厂,对供应链掌控乏力导致很容易出现供货不及时或断货现象;
线上渠道省去渠道差价与零售店成本,消费者可以用最实惠的价格购买手机,现实是消费者开始更注重产品本身与消费体验;
不做传统广告只在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推广,将用户的口碑传播视为最好的广告,现实是这种方式很难触达三四线城市的目标用户,而他们是更具潜力的最广大消费群体。
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继续快速奔跑,小米在2016年逐渐开始向相反方向发展。
2016年5月份开始,雷军接替小米联合创始人、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机产品研发与供应链业务,并曾多次亲赴韩国拜访三星电子高层;
同时,小米还推出了“小米之家”,也曾尝试“小米小店”。前者为小米设立的直营线下店;后者为“米粉”发展培养而成的线下加盟合作伙伴。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开设了331家小米之家,全球线下分销商总计1593家。
除此之外,小米也开始选择传统广告模式进行营销推广。最早为大家所知的,便是2016年7月请来吴秀波、刘诗诗、刘昊然中青少三代为红米手机代言,并在多地公交站台、楼宇电梯进行投放。
也就是在这一年,自成立以来小米手机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相比2015年的6654.6万部,2016年的销量仅为5541.9万部。这些改变在一年后见效——2017年,小米手机销量暴增至9141万部,营业收入达805.64亿元。
2018年7月9日,小米迎来了成立8年中的最高光时刻——正式挂牌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为3759亿港元(约为479亿美元)。“经过内部的补课,包括国际化的扩张、新零售的扩张,经过两年的夯实基础,小米走出了低谷,重新开始迎来新一波的成长。”IPO新闻发布会现场雷军如此表示。
小米在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344亿元、452亿元与508亿元,前三季度的营收合计1304亿元。根据小米的最新公告,截至2018年10月26日,小米手机的销量已超过1亿部。
格力变快:2015低谷后反弹
董明珠2012年5月正式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那一年,格力的营收首次迈上千亿元级别。也就是在那一年,董明珠提出未来5年格力电器的年均销售收入增长200亿元,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格力”。
面对当年空调营业收入占到产品营业收入的97%以上的产品格局,董明珠已经意识到:一方面,新的增长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多元化可以降低单一产品因某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落实到具体的发展战略上,格力在当年提出了“专业化中的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即:“加强产业纵深一体化,寻求横向发展相关(制冷暖通设备)多元化”。
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最初三年(2012-2014年),格力的确按规划的设想以每年200亿元的营收增长。但转型付出的代价在2015年的业绩中显现——格力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受家电行业整体增速下滑的大环境影响,2015年格力的营收为1005.64亿元,较上年下降28.17%;净利润为125.32亿元,较上年下降11.46%。
当年,在新能源与核电用制冷设备方面,格力向市场推出大型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和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这是格力在新能源利用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被称为格力的转型元年。巩固现有空调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加速在智能装备、模具等领域的产业转型。2016年3月格力提出重组“珠海银隆”。半年后方案出台,格力拟作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其中包括定向增发100亿元进行配套融资。但10月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不同意具体收购方案而未成行。随后,董明珠以个人身份于2016年12月入股珠海银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此期间,格力不断向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新能源产业延伸。到2017年,多元化战略也在营收结构中得益体现,空调在格力2017年的营收占比降至83.22%,其他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其他主营和其他业务的总体占比为16.78%。这一年,格力再次驶入快车道。
在此期间,董明珠斥资500亿元投入到芯片制造当中,并争取使得格力空调在2019年全部使用格力自己的芯片。格力于2018年4月出资10亿成立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2018年11月出资30亿元参与半导体巨头安世集团的并购。
生态之争:纷纷下注物联网
虽然格力与小米两种模式完全不同,但如今看,在智能家居这一面对普通消费者的领域,两者似乎不谋而合。
格力在2015年开始正式进军手机领域,格力手机二代于2016年实现量产。“格力做手机,是要做智能家居生态闭环,”董明珠对腾讯《潜望》表示,用户通过手机操作,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空调、冰箱、电饭煲等。
格力在2016年在智能交互、智能连接、智能云平台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将格力的产品接入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无线模块、“格力+”APP、云平台开放接口供第三方厂家接入,形成了格力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根据格力官方介绍,目前在多款空调、除湿机、电饭煲、空气净化器、净水机、智能油烟机、消毒柜插件、洗衣机等、产品上实现了无线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格力+”APP对所有产品进行智能化控制。
小米以手机起家,发展过程中逐渐推出路由器、小米盒子、小米电视、智能音箱与笔记本电脑等。后期在铺设线下渠道小米之家时,小米投资孵化的几十家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参与到小米之家的线下销售中,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丰富了小米的产品体系、提高客户进店率;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小米之家的租金与人力成本。
“为促进硬件产品与米家APP及IoT平台的整合,我们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可无缝并入彼此设备的硬件与软件模组。”小米称,合作伙伴无需投资大量资源开发复杂的综合软件,可以通过小米预先设定好的模组,只需编制通讯协议即可。根据官方介绍,小米IoT开发者平台自2017年11月推出以来,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已接入580多个开发者。
根据小米招股说明书介绍,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合作研发的产品包括手机周边、智能设备及生活消费产品等三类。手机周边如,移动电源、耳机;智能硬件如,空气净化器、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滑板车/平衡车、净水器、电磁加热电饭煲、智能摄像头、激光投影电视;生活消费品如旅行箱等。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本身。5年来,格力与小米都在引以为豪的主业外跑马圈地,拓展自己的领地:在智能家电领域,格力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产品从空调到电饭煲、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小米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产品覆盖手机、电视、音箱等近20种。
董明珠与雷军赌约的现场见证人——阿里巴巴马云当时如此评价,“小米这两年的进步非常了不起,像我们这样的新经济企业,成长快是必须的,但做得久才是最艰难的。”他说,最艰难的是如何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5年后的今天,董明珠与雷军是否还有勇气,为格力与小米的未来5年再次堵上一个10亿?(注:文中格力均指“格力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