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这似乎是很多普通人的直观感受。曾作为日本制造代表的索尼、东芝、夏普、松下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先后陷入亏损泥潭。以索尼为例,这家曾以walkman风靡全球的企业2008年以来累计亏损了117亿美元,在不断裁员、卖楼、拆分资产后,依然难以实现盈利。现任CEO平井一夫上台后力推智能手机,但销量远不及小米——一家68年的老牌企业竟被一家刚成立几年的中国公司轻松打败。
这种直观感受加之中国经济超越日本的现实,让不少人觉得中国有了睥睨日本的资本。不过,日本企业真的已经衰落了吗?日本经济真的是失败案例而没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了吗?
“大家都在关注‘僵尸企业’,但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大多还不为人所知。这是一场安静的变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商业教授Ulrike Schaede如此认为。
的确,来自苹果和中国企业的双重挑战,令索尼等日本消费品企业近年来快速衰落,但个别企业的衰落并不意味着整体日本企业和经济的衰落。日本不同于芬兰,在苹果崛起后,芬兰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哀叹,芬兰经济(诺基亚和芬兰造纸业)遭遇了苹果两次沉重打击。但在日本,却听不到类似抱怨。
作为消费品品牌,索尼手机的确惨败给了苹果甚至小米,但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高价值部件商,索尼的地位依然无法撼动。鉴于索尼在相机传感器领域的领先地位,苹果全系手机的图像传感器均来自于索尼。不光是苹果,包括小米、华为 、oppo等知名国产手机也几乎全部采用索尼的图像传感器。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索尼还在不断地增加图像传感器的产能。
类似的例子还有松下。虽然作为手机、等离子电视生产商的松下的确失败了,但在非消费品领域的松下却依然是行业翘楚,尤其是在电动车电池方面。
事实上,不少日本知名企业都在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退出消费品领域,转战产业链上游的高端材料、高价值部件,或者重新回归工业品制造领域。奥林巴斯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医疗,富士在胶卷逐渐停产后转战医疗和工业材料,日立则彻底放弃家电业务将精力集中在通信、电力、重型机械等领域。而财报显示,这些转型都相当成功。
此外,日本企业并不止于索尼、松下这类知名企业,日本企业真正强大的是那些在本行业领先却很少为公众所知的“隐形冠军”。以iPhone6为例,除镜头组件来自索尼外,超小型MLCC(积层陶瓷电容器)来自田村制作所,摄像头模块出自三美电机和阿尔卑斯电气,电池出自索尼和TDK,散热片出自KANEKA,水晶部件出自精工爱普生和日本电波工业······日经技术在线工程师对手机的拆解结果显示,iPhone6和iPhone6plus配备的1300个电子部件,其中约700个是日本制造,超过半数。
小到手机,大到飞机,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无处不在。给优衣库供应服装面料的东丽公司同时也给波音飞机提供制造机身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参与波音787梦想飞机制造的还包括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等60多家日本企业。整架波音787飞机有35%的部件由日本企业制造,35%由波音制造,其余部件由其他国家提供,难怪波音787被称为“准日本产”机型。
虽然个别消费品企业近年来日渐衰落,但整体来看,日本企业尤其是很多深度整合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日本企业表现依然相当优秀,而这构成了日本经济最为坚实的基础。
回到最初的问题——日本企业真的不行了么?日本真的已经被中国超越了么?真的已经没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了么?在日本企业提供了iPhone超过一半部件,而中国企业仅能挣几美元加工费的今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国内的许多手机厂商在硬件方面没有涉及,他们只是市场占有率高, 说白了,这些企业的手机卖得好是因为销售做的好。
如今,产品的代际更替越来越快,消费品品牌总是速朽的,诺基亚已经濒死,微软也已迟暮,正如日中天的三星突显衰落迹象,苹果神话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时代,索尼衰落不是日本企业的悲哀,而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没有任何消费品企业能够稳坐江山。
芬兰最终会失去诺基亚,美国会失去苹果,中国会失去小米,但支撑诺基亚、苹果和小米发展的无数技术公司和部件供应商并不会消失,而这些在各自领域不断推进技术进步的公司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眼光不应盯着个别“露出水面”的最终消费品品牌,而更应关注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巨大产业冰山。和日本相比,中国经济和创新的“底盘不稳”才是最值得担心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