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朋友圈,上海的朋友们过着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生活。
有人晒凌晨两点的办公楼、有人晒别墅花园酒店的下午茶、有人在精品咖啡店打卡、有人在迪士尼追逐童心。
最近,上海居民的生活如出一辙——核酸抗原、早起抢菜、等待团购、时时盘点物资、间歇性工作/鸡娃的生活。
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编制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20)中,2020年上海位列Alpha +这一级别的第三名:
在2021年中国大陆地市级城市GDP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一。
可谁能想到,2022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每天竟然要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端而犯愁。
我们在公众号上发布了调查问卷:这波疫情过后,你的生活工作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收到的回复真挚、发人深省:
@小猪:“要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应对各种风险。”
@66 :“发现囤东西是个好习惯。”
@小敏子-缅甸旅游摄影:“以前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有工作就算是边走边做,也要第一时间完成。疫情后,感觉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
@周均:“喜欢小商小贩了,关注到很多老人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艰难!”
@FTTFS :“二三胎不考虑,好好工作生活,过好此生。”
我也和上海的一些朋友聊了聊,多数人的日子过得确实不易。但他们还说,这次封控孵化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小石是上海一家外企的售后技术支持,疫情前,他过着典型的沪漂生活,工作没日没夜、租的是拎包入住的单身公寓、三餐基本靠外卖小哥和公司食堂投喂,工作技能备受赞誉,但生活技能不忍直视。
在这次封控中,小石说,他的生活技能以喷井式速度提升。
率先提升的技能是抢菜!在刚开始几天抢菜失败后,他在网上和朋友圈搜索各项抢菜攻略和小窍门,看到网上曾经的游戏博主,靠着一双电竞手,华丽转行成为抢菜达人:
他顿悟,还得靠“外挂”(工具)。于是,小石拿出了吃灰已经的筋膜枪,自此,迎来了抢菜开挂的人生,连小葱这种奢侈品都能搞到两斤。
小石说,他现在的抢菜技能堪称超市大妈级别的,除了费手倒是没产生别的生理伤害。
其次,封控倒逼他的厨艺得到了质的提升。切土豆丝已经不在话下,做糯米红豆沙甜汤、蒸包子这种难度不低的食物都难不倒他了。
小石说,厨艺能有这般提升,要多亏公司那位有生活智慧的大姐。
宣布封控后,小石囤了一堆冷冻食品、半成品、方便面,按照封控一星期的量计算,想着四天怎么都够了。
大姐提醒她,买个锅吧,煮个粥、下个面也好,老吃这些半成品不健康。
现在,被封在家里三周的小石说,解封后回公司上班他要送一面秀着“一锅之恩”的锦旗给那位大姐。
他听大姐的话,买了炒锅、煮锅和电饭锅。
他在一周后把囤的半成品消耗殆尽后,这些锅派上了用场,多亏它们,让他学会了煮饭、做鸡蛋面、和甜品,这让他存活至今。
不过,让小石没想到的是除了抢菜技能和厨艺得到跨越式提升之外,自己的味蕾也得到了意外的进化,他已经能从炒包菜中吃出薯片的味道了。
小石觉得自己距离从一碗米饭中尝到麻辣烫、小龙虾、火锅、烧烤的滋味不遥远了。
网友云:人生三惨——人在上海、钱在股市、菜在京东。
小石说自己三惨占全了,但在这惨淡的生活里,他也被迫开发出好多令自己意外的新技能,“如果不封控,我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干!”
大卫是一家公司的码农,虽然不像互联网大厂人那么忙碌,但细算起来工作也占据了他多一半的生活。
封控后,他所在团队负责的那条产品线产量减半。
虽然薪资变相减了三分之一,但大卫也迎来了意外之喜,那就是曾经卷的你死我活的职场人,现在终于喜提八小时工作日了(虽然八小时中间要穿插各种杂事而碎的像玻璃渣)。
一开始,大卫很不习惯,上海大部分地区停摆,要推进工作真心好难。他只能想办法转移注意力,用食物来治愈工作带来的焦虑。
后来他逐渐适应了慢节奏,不再把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开始用多余的精力研究蔬果保鲜技术。
大卫说,现在这高超的蔬果保鲜技术可比会写代码有用多了。
或者,琢磨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完美的平替这种生活小智慧。
当然,最厉害的还属当团长。
大卫没想到,当初学的excel表、协同文档、思维导图这些办公技能,竟然在这时有了用武之地。
技能,总能贴合环境,给你意外惊喜。
大卫每天忙工作之外的事情忙得乐不思蜀,偶尔也会对公司感到愧疚。其实在这次封控中,公司还是相当仁义的,给员工送了两次物资。
大卫云:第一次拎着一袋青菜有了拿年终奖的喜悦。
在蔬菜蛋肉是硬通货的当下,公司此举比得上给员工升职加薪了。毕竟现在title也不能换菜吃。
但封控时期的打工人对工作投入的热情实在有限。因为大家要留着精力搞大事情。
比如,每日必打卡的项目——核酸抗原、抢菜团购。毕竟温饱才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其他——包括工作——都是浮云,得给肚子让道儿。
于是,网上有很多像大卫一样的打工人,终于媳妇熬成婆婆、打工人 (短暂) 熬成了甲方,有了不按时交活儿也硬气的理由。
虽然,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老板和合作伙伴还是很有人情味的,知道封控区生活不易,所以在工作方面开始贯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策。
工作要求降低了、和你讨论工作的话术也讲究了,从过去地直来直往演变成经典的“三明治谈话法”。
如果职场一直这么有人情味,我相信KPI、EPM都会很好看,最终员工与企业和和睦睦实现双赢。
现在上海的打工人,大家还是很忙,但没几个正经忙工作。以前,工作是正事、要事;现在,工作是“点缀”封控生活的小事。
班尼作为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精英,一直把边界感、社恐挂在嘴边,在自己钢筋水泥的房间里活成了“罐头人”,左邻右里一概不识。
一层两户人家,住了一年多的他,甚至不知道对门是男是女。这次封控,班尼意识到:想要活命、得靠邻居。
封控不久后,班尼也加入了业主群,但也就是个充数的隐形人,他只阅览、不发言、不附议、不回复。
一周后,班尼的眼镜坏了,他家里没有备用的,眼镜坏掉就无法开工,所以班尼迫于无奈,在群里问了一句,谁能帮忙修眼镜,或者谁有多余的同等度数的眼镜,他想买一副。
结果中国好邻居舍了自己的眼镜,帮他修好了。
封控二十多天,班尼除了靠团长保命之外,就靠身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邻居救济。
吃的不够,邻居积极投喂,所需品短缺,邻居慷慨解囊。
古人云:“买邻之直,贵于买宅”。“封控之后,我才明白危难时刻,能救急的只有周围的好邻居。”
现在的班尼,社恐被治好了,和邻居们以物易物搞得风生水起。
也不高冷了,积极投身小区建设,在大风大雨天,和邻居们大晚不辞辛苦冒雨帮忙卸物资。
人间有真爱、真爱在邻里。
七七作为新媒体人,直言这次疫情对她改变最大的就是消费习惯。“曾经,我在尽力靠近断舍离 (认同但没有执行) 。现在,吃一袋,囤三袋。”
七七说,现在,看到冰箱这样,我心里才安。
过去,我们以为“断舍离”能让我们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生活、攒一笔“葛朗台式”的金钱。封控时期,明白了应囤尽囤才是活命的硬道理,断舍离?还是暂缓再议吧。
那些多到扑出来的存货,它们能让我们在极端情况下大概率继续做人,为地球物种的多样性添砖加瓦。
网友云:“如果现在生活在上海的你,身体健康、家里还有一点余粮、小区能有团购、没有生病的父母和小孩、没有宠物,已然足够幸运了。”
疫情让我们错过了生命中很多本该享受的美好事物:花明柳媚的春光、尽情尽兴的聚会、美妙自在的旅行,以及最重要的,原本对生活应该饱有的安全、热情、充满期待的人生态度。
在封控的日子里,我们除了用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那句“世间万物,只有有用处的,才是最宝贵的”来当座右铭,用低欲望熬过苦难生活外;只能日日祈祷,封控早日结束,让大家重返人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