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予舍先生
公众号:文史范儿(wenshifan2017)
01:
婚内出轨、杀妻藏尸
也值得被原谅?
这段时间,一则“杀妻藏尸冰柜案”的新闻上了热搜:
朱晓东将自己的妻子双手掐死并藏尸于冰柜中105天。
期间,他曾四处旅游,透支妻子信用卡十万余元,甚至还用妻子的身份证多次和别的女子开房。
就在8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此案做出一审判决,嫌疑人朱晓东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时隔两年,从被害人离世到如今正式宣判,历经600多天的漫长等待,这一人间惨案最终真相大白。
很多人对此拍手称快,感叹正义可能迟到,但终究不会缺席。
然而,案件虽然告一段落,却并未由此结束。
一审宣判,朱晓东被判处死刑,但这个结果,却让朱晓东的母亲大为不满。
她认为法院的判决忽略了儿子的自首情节,判的太重了。
朱妈妈承认自己的儿子犯了弥天大错,但却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故意杀人:“他只是失手了,他也难过,要知道这是他最喜欢的老婆啊!”
她说:“我一定会上诉。”
02:
护犊之心,人皆有之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
还记得那个震惊全国的“李天一案”吗?
2011年9月6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区门口,一对年轻父妇遭到一辆无照宝马司机的殴打。
打人者肆无忌惮,夫妻俩的头部也纷纷被打出血。
当时,年仅15岁的李天一驾着豪车,肆无忌惮地动手打人,不仅无视小区住户的合力拦截和劝阻,还大声喊着“我看谁敢报警!”不可一世。
随后,李天一被收容教养1年,其父李双江也前往医院向受害人探望道歉。
无独有偶,就在李天一被劳动教养刚刚过去了半年,他便再次因涉嫌强奸走上风口浪尖。
此事一出,网上热议不断。
更有多方爆料,李某多年前就爱玩弄90后女性,甚至有“海淀银枪小霸王”的称号。
最终,海淀法院对该强奸案公开宣判,李天一获刑十年。
谈到李天一的两次恶性事件,很多人都认为和其儿时父母对他的溺爱有莫大关系。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李双江被问到,若孩子犯错,是否会动手打他,李双江是这样回答的:
“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正所谓,护犊之心,人皆有之,但有时候,不讲是非对错的爱,恰恰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03:
“慈母多败儿”
溺爱是悬在孩子头上的一把刀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
一个小孩儿从外面偷了一块写字板,兴高采烈的回家告诉母亲。
没曾想,母亲不但没有指责孩子的偷盗行为,反而,笑着夸孩子聪明能干。
后来,孩子又从外面拿回一件衣服,母亲照旧对他大加赞赏。
日子一天天过去,从前小偷小摸的孩子也终于变成了恶贯满盈的大盗,被绑赴刑场。
这天,母亲来到断头台,送孩子最后一程。
临刑前,母子挥泪话别,没想到正当母亲俯首向儿子靠近时,孩子竟一口将母亲的耳朵咬下。
他一边哭着,又一边声嘶力竭地咆哮着:如果我当初偷写字板的时候,你狠狠揍我一顿,我还能沦落到今天的下场吗?
故事很简单,却不禁让人深思。
中国式育儿,都有点溺爱。中国式家长,都有点“不可理喻”。
——溺爱,让父母越来越自私:
面对朱晓东的灭绝人性,朱母一再强调:
“他还是个三十岁的小孩子,他胆子很小,平时很体贴。”
“他是无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而谈起自己惨死的儿媳,却似乎满是“苦水”:
“杨俪萍不做家务,衣服都是我儿子給洗。”
“不要说我儿子每个月只有4000块工资,她有10000多,不要说我儿子用她的钱,他们已经结婚,杨俪萍也不是小孩子了,这也是她自己认可的。”
——溺爱,让父母分不清对错:
自己的孩子无论犯再大的错,也是无意,是无心,也理所应当被原谅。
游乐园里,小男孩碰到了年轻姑娘的臀部,姑娘说了几句。
男孩母亲便大打出手,还接连爆着粗口:
“你的屁股没给人摸过吗?”
“他只是个小孩,摸你一下怎么了?”
在朱母的眼里,30多岁的儿子,做什么都值得被原谅——“他还是个孩子”。
而同样年轻的儿媳妇,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已经老大不小了”。
做人不能太双标,没有人应该为你的孩子买单。
有句话说得好:溺爱像一把锯子,别让你的孩子被无痛截肢。
04:
“他还是个孩子”
你不舍得教育孩子,世界会替你狠狠管教他
不知从何时起,网上开始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让人哭笑不得:
当今中国有“四大宽容”——大过年的,来都来了,都不容易,他还是个孩子。
人常说,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电梯里,小男孩撒尿,踹电梯,被维修人员批评,家长:“他还是个孩子”;
地铁上,小孩穿着鞋踩踏座椅,乘客开口劝阻,家长:“他还是个孩子”;
站台上,列车刚要进站,小孩跑到一姑娘身后,用力推了一把,差点把人推下站台,家长:“他还是个孩子”......
正所谓,世上本没有“熊孩子”,“熊家长”多了,也就有了“熊孩子”。
护犊之心人皆有,走遍世界“皆我妈”?
有些错误,父母可以原谅,别人却不会。
正如前段时间网上流出的那则争议视频。
视频中,一个小男孩在公交车上频繁地用脚挑衅一年轻男子,接下来的一幕,让很多人大惊失色。
只见该男子突然起身,一把将男孩抓住,瞬间把他摔倒在地,手脚并用,对其拳打脚踢。
小男孩叫苦不迭,几次试图爬起来,却还是瘫软在车上。
而出人意料的是,网友们面对该男子如此过激的不当行为,竟纷纷站队支持,点赞叫好。
如今,网上对熊孩子们的“讨伐”屡见不鲜,颇有一番“天下苦熊孩子久矣”的味道。
然而,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个熊孩子,孩子若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那作画的人。
曾经,一部央视的纪录片《镜子》,给了中国家庭当头一棒。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给这部片子命名为“镜子”,导演这样解释: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的教养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当社会替家长教孩子做人的时候,父母后悔还来得及吗?
05:
越是“乖”孩子,越应该“多操心”
当杀妻藏尸案走入公众视野,很多人在痛斥陈晓东伤天害理之余,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始终萦绕在众人脑海——为什么乖乖女总会爱上渣浪男?
在外人看来,受害人杨丽萍几乎符合人们对“乖女儿”的一切想象:
打小便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热爱读书;
毕业后,工作顺风顺水,有着稳定可期的收入和未来;
为人热情,人缘好,同事、学生、朋友印象俱佳......
与此相反,杀人犯朱晓东,农村家庭出生,10岁时父母离异,中职毕业便在商场做销售。
婚内出轨,挥霍无度,性格叛逆,学历不高,无稳定工作还欠着一屁股赌债......
很难想象,这样一对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会最终走到一起。
可即便如此,两人的悲剧还是有迹可循。
杨丽萍喜欢摇滚,当打小温顺、听话,内向的乖乖女,遇到崇尚个性、自由,叛逆的摇滚,她性格中潜在的“另一面”被渐渐释放了。
据传,杨丽萍喜欢追星,而他最终选择朱晓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朱晓东和自己的摇滚偶像有几分相似。
——乖孩子也有“疯狂”的一面。
和杨丽萍一样,我们身边也不乏“近乎完美”的乖孩子:
老师眼中,他们是勤奋好学的优等生;
父母口中,他们是那个分数永远比你高一点的“隔壁家某某”;
童年时,他们是颇受欢迎的孩子王;
长大后,他们是一路顺风顺水、沉默寡言的气质男(女);
但是,这些“近乎完美”的乖孩子也有着无数“问题儿童”的小心思:
周末,约三五好友打几把游戏;晚上,出去游逛不必为几点之前必须回家而左右纠结,
旷几次课,撒几次谎;
课堂上争分夺秒追几部喜爱的小说;放学了和那个隔壁班某某吵一场架......
然而,父母相信平平淡淡、安安静静才能走好一生,老师希望规规矩矩、按部就班才能学有所成,所有人都是为你好。
于是,乖孩子们在一片“不可以”、“不应该”中,渐渐麻木,渐渐迷失。
——乖孩子也该“叛逆”一回。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有句话:
“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只是他人希望他要的东西。”
这是一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讨好型倾向。
因为“乖”,可以让我们更加顺利地获得亲朋好友的好感,因为“乖”,可以更大几率上获得他人的宽容和理解。
于是,乖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接受父母“这都是为你好”的定制化人生。
可他们唯一学不会的就是做自己。
正所谓,堵不如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时候,内心越压制,爆发时越容易失去控制。
06: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不寒而栗。
可这世上又是否真的存在一种考试方式、一种教育方法,能让所有父母都变成智者,能让所有孩子都顺遂一生?
朱晓东的悲剧或许有很多原因,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失败的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要有点锋芒——爱不等于溺爱,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而不是惯出来的;
教育孩子要懂得退出——爱不能包管一切,而是要教孩子学会承担;
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爱更不能“唯命是从”,应该让孩子真正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记住:
父母明事理,孩子受益一生;
父母糊涂蛋,孩子悲苦一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