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亚区域内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此外缅甸、中国西南在文化上亦受到南亚影响,所以有时亦被纳入南亚的范围。
印度诸语言中称印度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及《莲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中著名插话之一《沙恭达罗》,讲述国王豆扇陀与净修林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他们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沙恭达罗的故事后经笈多王朝时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改编为剧本而传遍印度乃至全世界。这似乎就是印度语言中国名“婆罗多”称谓的来源。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大陆为瞻部洲(Jambudv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称或包括此地。
至于印度的英文名称,则源于印度河。印度人将这一民族文明的摇篮称为Sindhu(本义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遂将其讹变为Hindu;而Hindu一词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再变而为Indu。印度的名声因波斯人而传入希腊,希腊人遂以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指称整个印度地区。他们又将Hindu或Indu讹变为Indus。现在,Indus成了西方语言对印度河的通用名称。中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H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国”。同理,他们将印度教徒称为Hindus。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教为Hinduism,称印度为India。India显然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其国名由来有两种说法:①早在1930年,著名的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在阿拉哈巴德召开的穆斯林联盟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主张,他希望把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集合起来,组成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一名源于波斯语。巴基是“清真”“圣洁”之意,斯坦即“国家”或“地区”,合起来意为“纯洁人所住的方” ,也有人说它是乌尔都语清真之国的意思。 ②是由一些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生的穆斯林学生于1933年酝酿提出的,他们把旁遮普、阿富汗、克什米尔、伊朗、信德等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头一个字母和俾路支的词尾合成Paristan,即巴基斯坦。其含义为:“这是一个由穆斯林省份组成的国家。”
孟加拉国(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英文bangladesh意思是孟加拉人的国家,bangla就是孟加拉。这个词的确切起源无法确定,可能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时代当地一个叫“bang”的部落。后来在孟加拉语中意为太阳神。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汉书》地理志称已程不国。《梁书》称狮子国。《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即梵语古名Simhalauipa的音译。"斯里"在僧伽罗语中是一个源于梵语的词,其音与义都保持了下来,基本意思是庄严、尊敬、优美、吉祥等,用来修饰物、事或人。“兰卡”与佛教中“楞伽”是一个词的不同音译,即美好、神圣的土地,名由佛教的经典而来。故“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斯里兰卡在古阿拉伯语中称作Sirandib,宋代音译为细兰,明代称锡兰。
尼泊尔(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在古印度传说中,今日的加德满都,过去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里住着几个牧人,有一天,牛群中最好的一头母牛突然拒绝挤奶,向森林深处跑去。牧人紧追不舍。母牛跑到很远的一个地方,刚一站住,乳汁就自动从乳房中流出。牧人十分惊讶,他们正要上前,母牛却没入地里不见了,牧人立即挖地找牛,地下突然升起熊熊烈火把他们吞没了。离此不远的河谷里,住着一位叫做“尼”的隐士。他看到烈火,赶来营救。“尼”扑灭了火焰,防止了森林的 毁灭,因此据说尼泊尔的尼是指那位隐士,泊尔则是保护或挽救的意思。
还有别的解释,如藏语中的“尼”是房子,“泊尔”是木头,尼泊尔就是木头房子的意思。而尼瓦尔语(尼泊尔的一种重要方言)中,尼是山谷,泊尔是国家,尼泊尔就是群山之中的国家。
不丹(不丹王国)
不丹源于一个梵语词,意为“吐蕃的终结”,暗示不丹位于西藏文化传播到的最南端。而不丹人使用的宗卡语自称他们的国家为 “雷龙之国”。
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共和国)
“马尔代夫”梵语“MALODHEEP”,意为“以岛屿缀成的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