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王守义,南有老干妈。
这两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人却意外地占据了中国人的餐桌。
不管是三元一包还是八元一瓶,这都是小本买卖,谁也没能想到这竟然可以数十亿元的规模。
不得不感慨,生意无大小,极致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干妈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听过很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王守义。
很多人恐怕也只是听过王守义的名字而已,但是并不太清楚他的创业故事。
1:
秘方在手,天下我有
说起王守义,必提十三香。
十三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开封),那个时候不叫十三香,而是兴隆堂。一听名字就颇有历史的厚重感。
据说兴隆堂的创始人是官宦人家,擅长烹饪。后来可能感觉仕途没啥晋升空间,于是就“下海经商”了。
那个时候,开药铺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毕竟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药铺的名字就是兴隆堂。
1101年,兴隆堂研制出了一款秘制调料,由于味道很棒,在京城颇为有名。后来被宫廷收为御膳用料。
900多年之后,王守义成了兴隆堂的接班人,他从祖父那里学到了这一秘方的制作方法。
怎奈在60年前,当时并没有合适的经商环境。
1959年,在快要饿死的情况下,王守义开始将祖传秘方拿了出来,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秘方改良了一番。
王守义将改良后的秘方拿到街上叫卖,每卖出去一包调料,他就用印章盖上十三香的字样,这样方便客户退换(这也算是品牌意识很强的企业家了,毕竟祖上曾经如此辉煌)。
凭借着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信用,王守义的生意做得小有名气。
不过1969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王守义的生意也就停下了。
一转眼,15年过去了。1984年,王守义在二儿子王银良的劝说下,60岁的他拿着全部家当100元开始创业。
60岁的王守义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挑着扁担出去,到月亮出来的时候才回家。那个时候十三香仅仅一毛钱一包,凭借着性价比迅速就打开了市场。
1987年,十三香就开始注册商标,并且申请外观专利,这种意识在那个年代堪称稀缺。
一开始十三香叫兴隆堂十三香,后来王银良将自己父亲的头像印在了包装上面,改为王守义十三香。
从此,成为可以与老干妈齐名的男人。
2:
乐善好施成就民族企业
在王守义十三香火了之后,一些不法分子也就冒了出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冒牌十三香产品。
为此,十三香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品牌保卫战。
仅仅1993年,就有10家企业被十三香告上法庭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且赔偿经济损失。
谁知,官司虽然胜利了,在其他地方立马就又涌现出20多家冒牌企业。
由于十三香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方面的努力,1994年,相关部门给予了十三香品牌的支持和保护。
十三香公司为了打击假冒和山寨产品,还注册了十一香、十二香、十四香、十五香、十六香、十七香、十八香、二十三香、二十六香、三十三香、三十六香、三十九香等商标。
从80年代起到现在,十三香集团仅仅在打假上面的费用支出已经超过2000万元。公司负责人王银良表示,公司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就是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抢夺来的市场份额。
王银良
除此之外,十三香凭什么可以长久受到人们欢迎?
两个原因,一是坚持使用优质原料,二是与时俱进开发新产品。
据悉,十三香的原料中花椒来自山东,白芷来自浙江,胡椒来自海南,大茴、桂皮来自广西,砂仁产于广东等。
除了十三香系列之外,公司还开发出了"麻辣鲜"、 "鸡精"、"包子饺子"等调料。
2003年,王守义老人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儿子王银良正式接管十三香。
在营销方面,公司与时俱进,先后在全国冠名了30多趟高铁,旨在“让中国人吃上正宗调料”。
据人民日报获悉,十三香在2018年的营收已经高达18.6亿元,在河南省排名第96名。
除了事业成功之外,十三香集团依然颇有大家风范,面对困难,乐善好施。
公司总部所在地驻马店是本次疫情的重灾区之一,为了帮助社会抗击疫情,十三香向本地红十字会捐款500万元。
从1997年到现在,十三香在教育上的捐赠超过1200万元;2008年5月,汶川地震十三香向四川灾区捐助50万元;2013年,驻马店城市建设,十三香捐助6000万元;2014年,云南鲁甸地区地震十三香捐助500万元。多年来,十三香集团累计为公益事业捐资达2亿多元人民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十三香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
唯愿所有创业者能够像十三香一样,从小生意做起,树立自己的品牌。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与王守义、老干妈齐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