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前
来源:微信公号“今川日语”
天气越来越热,食品的保鲜贮藏又成了各位吃货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外面就餐的时候,更要担心食品的新鲜程度,是否会不小心误食变质食品,影响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做的是很严谨和细致的,无论是大店还是小店都会最大程度的保证所销售食品的新鲜程度。
除了保证食物的口感外,还要最大程度的保障食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在日本,食品是没有保质期的,而是“赏味期限”与“消费期限”。
“赏味期限”顾名思义就是食品保持新鲜口味的最佳时间。
简单来说就是:过了这个时间食品就不好吃了,但是还是可以食用的。通常标注在火腿、膨化食品、小饼干以及罐头这类在常温与冷藏条件下都可以保存的食品。
“消费期限”指的则是食品能够安全食用的期限。通常标注在生鲜食品包装上,如包装好的肉类、水果等等。
所谓的三分之一法则是一项约定俗成的规则。
指一般食品保质期为六个月,那么食品生产厂商要在两个月内完成生产和出货。而负责销售的商家,要在货物上架以后的两个月内完成贩卖。剩余的两个月时间就是消费者的最佳赏味期。
其实,三分之一法则的制定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当初制定出来也不过是要生产者、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三方共担风险罢了。
但是,这种持续至今的运作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食品浪费。
日本人追求食材的新鲜程度,所以很多食物超出赏味期限就会被处理掉,方式也很简单粗暴,就是直接扔掉。
据调查,日本每年丢掉的可食用食品可达600多万吨,几乎达到世界援助粮食的二倍。
这个以节俭著称的国家,竟然是全球食品浪费大国。
了解一些日本文化的人可以知道,日本料理看起来小而精致,感觉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而且日本人就算请客人吃饭也不会点很多饭菜,造成浪费。
导致大量可食用食品浪费数据的原因,一则是日本人对食材新鲜程度的追求,过于执着,一般超过赏味期限的食材就会被直接处理掉。
二则是其实许多日本人也搞不清“赏味期限”与“消费期限”是怎么回事,反正只要食品到达包装上的标注日期就会被处理掉。
蛋糕店当日销售不完的蛋糕直接被倒掉。
鳗鱼店为了保障食材的新鲜程度,直接扔掉3千公斤鳗鱼。
便利店过了赏味期的食品也不会卖给顾客,打工的店员也只可以在店里吃,不能带走。
这样的事情,在日本是很稀松平常的。不知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还是日本人对食材本身的精益求精。
反正小通看着那么多美味的食物被扔掉,是心痛到无法呼吸~
除此之外,小吃店、餐厅的预约无故取消也会造成大量食材的消耗。
预约服务的推出方便了不愿等位的客人,但是也有客人临时起意取消订单。
对于客人来讲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商家来说是很糟糕的体验了。
为了满足客人的需求,所有食材都会提前准备,客人不来,过了赏味期限只能倒掉,商家自己买单。
追求食材新鲜的过程造成的浪费问题让日本很是苦恼,但是,也有不少人从中看到了商机。
日本有些商品的物价相对较高一些,因此二手商店应运而生,便宜又好用的商品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同样,脑洞大开的日本人也运营起了专门销售过了赏味期食品的商店。
既能解决浪费问题又能从中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东京一家叫做Bon Marche的商店,会不定期进一些均价在20日元的过了赏味期的食品销售。并且前来购买商品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觉得过了赏味期的食品,吃起来也同样美味。
店里的负责人表示,“附近的家庭主妇们成了这里的常客,她们更喜欢店里的果汁,购买之前会品尝,如果没问题就会买走。通常她们都会从这里买走很多东西,装满好几个购物袋。”。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新的服务模式Tabete,帮助餐厅经营者销售被客户取消订单的食材或是贩卖“卖相”不太好的食品,减少食材损耗。
日本的许多民众,还呼吁可以改变食品赏味期标注方法,将精确到年月日的标记模式改到年月,这样是不是就会尽最大程度减少食品浪费呢?
今年5月,日本通过了《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并将于今年11月底开始实施。
一些地方政府也想出了减少食物浪费的新点子。
比如长野县松本市政府的“3010运动”,呼吁大家在聚餐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专心用餐、不要离席,并在聚餐结束前10分钟再次回到自己座位,将食物吃完。
还有石川县金泽市政府推出的“光盘行动”,呼吁餐厅和酒店将按照顾客的需求去掉忌口食材,准备小分量套餐,并在消费者点餐时建议其适量点餐。
△ 爱知县呼吁民众不要浪费食物的宣传海报
日本对食品安全在严格的监管和管控中,日本人自身对食品新鲜程度的追求也较高,尽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却也造成了食品的严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