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波赫尤拉怪物志:30-40年代北欧国家的冷门装...

西苏KOE A-27

“西苏(Sisu)”一词在芬兰语中有非常美好的含义,它可以意译为“芬兰精神”,代表勇敢、坚决等可贵的品质,同时也是芬兰一家汽车公司的品牌名,这家公司至今仍在继续设计生产载重车和军用车辆。1936年,出于维持治安的目的,芬兰警方向西苏公司订购了一辆装甲车,订购价格30.2万芬兰马克,该车使用来自美国的79马力大力神(Hercules)柴油发动机,车体由芬兰当地的克里奇顿-伏尔康造船公司(Crichton-Vulcan Oy)制造,1937年完成并交付芬兰警方。

西苏KOE A-27装甲车壳体为铆接结构,使用质量优秀的英国造装甲板制成。全周装甲厚度均为7mm,也有说法在8-11mm之间。该车重量约3吨,乘员3人,装有全封闭的旋转机枪塔,搭载芬兰造13.2mm L-35/36重机枪和7.62mm L-33/36轻机枪各一挺,在车首另有一挺7.62mm L-33/36轻机枪。这些机枪原本是芬兰军方向瑞典订购的兰德斯瓦克L-182装甲车的备用武器,其火力对于警用武装车辆而言略显过剩。该车公路最高速度80公里/时,倒车速度也能达到40公里/时。轮胎为实心橡胶胎,不存在被小口径武器击中后漏气的问题,但高速行驶时舒适性很差。

因为用途不大且性能一般,西苏KOE A-27装甲车一共只制造了一辆,没有参加二战期间的战斗。1951年,该车被芬兰警方移交军方。1954年,军方将其装甲壳体拆除,底盘改装成清障车,后来在1961年时因无法行驶而报废处理。1993年,该车的装甲壳体在一处芬军训练基地内被发现,1997年时又将其装回到一个卡车底盘上,车轮用苏联榴弹炮炮轮代替,这件复原品目前陈列于芬兰帕罗拉博物馆。

芬兰警方的西苏KOE A-27装甲车,机枪塔上装有探照灯。

保存在芬兰帕罗拉战车博物馆的西苏KOE A-27装甲车复原品。

兰德斯瓦克L-182

兰德斯瓦克公司(Ab Landsverk)是一家德国控股的瑞典机械制造公司,从1929年开始生产装甲车辆,其L-180/181车型(一种类似于苏联BA-3/6/10装甲汽车的车辆)曾被瑞典、丹麦、爱尔兰、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等多国采购装备。1936年时,芬兰向兰德斯瓦克公司订购装甲车一辆,该车基本与L-181相同,但按照芬兰要求安装了芬兰自产的武器装备,命名为L-182。

L-182是基于德国戴姆勒-奔驰的卡车底盘改装的,战斗全重5.6吨,车体装甲厚度9mm,顶部5mm,炮塔最厚处15mm。该车乘员5人,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安装了一台75马力的汽油引擎,最高公路速度65公里/时,倒车速度56公里/时。它的火力配置与西苏KOE A-27装甲车相同,均为芬兰国营步枪厂造13.2mm L-35/36重机枪一挺,7.62mm L-33/36轻机枪两挺,车顶装有高射机枪座,可以将其中一挺轻机枪移到此处对空射击。该车的轮胎为橡胶空心轮胎,内部填充海绵,在冬季还可以加装防滑链。

1936年7月,芬兰骑兵旅的独立装甲车连在拉彭兰塔(Lappeenranta)的装甲兵基地开始组建,一开始的装备只有这辆从瑞典购买的L-182装甲车以及卡车、摩托车各一辆,后来得到了少量维克斯6吨坦克和雷诺FT-17坦克的加强,再往后又将所有坦克都换成维克斯6吨坦克。按照计划,芬兰应继续购置27辆安装37mm博福斯坦克炮的兰德斯瓦克装甲车(可能就是L-181)装备该部队,但“冬战”的爆发导致引进计划被束之高阁。这辆L-182装甲车于是就成为了“冬战”爆发初期芬军的唯一一辆装甲车。芬军以该车为中心,组建了一个小型战斗群,参加了卡累利阿地峡的战斗,12月末又被转移到坦帕雷(Taipale),但均未能发挥太大作用。

苏芬“冬战”结束后,芬军在1940年11月-12月间用20mm L-39反坦克枪替换了该车弹药短缺的13.2mm L-35/36重机枪。1941年6月“续战”爆发时,该车在芬兰第1师的装甲车排服役,年末时调离前线,1945年时被拆解处理。

芬兰的兰德斯瓦克L-182装甲车,它的设计实在算不上成功。

兰德斯瓦克fm/29 L-170

1932年,瑞典兰德斯瓦克公司制造了一辆fm/29 L-170装甲车,交付驻扎在斯德哥尔摩的K1骑兵团使用。

兰德斯瓦克fm/29 L-170的车体由瑞典当地的造船厂完成,为铆接结构,装甲厚度在4-6mm之间,战斗全重7.5吨,乘员5人。该车在车首安装一门37mm m/1898B 海军炮,机枪塔上安装一挺6.5mm m/14-29轻机枪,车尾还有一挺。动力装置为一台斯堪尼亚-瓦比斯(Scania Vabis)6缸汽油引擎,功率85马力,最高时速60公里/时。该车四轮驱动,具备双向行驶和全轮转向的能力,两侧携带的备用轮可以转动,以防在翻越障碍时发生托底现象。

瑞典军方认为该车体积太大,重量太重,而且造价高昂,不适合大量装备,但其部分设计理念在兰德斯瓦克公司的后续车型上面得以继承。K1骑兵团在1940-1946年间利用该车对装甲车辆乘员进行训练,它目前保存在瑞典战车博物馆。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fm/29 L-170装甲车的外形颇具“蒸汽朋克”风格,年代感十足。车头的清障装置似乎是后期加装的。

兰德斯瓦克m/39与沃尔沃m/40“山猫”装甲车

兰德斯瓦克公司的m/39山猫(Lynx)4x4装甲车设计于1937年,最早是为竞标丹麦陆军装甲车项目设计的外销车型,后来也被瑞典本国军队采用。

相比L-181等较为原始的车型,m/39的设计理念要先进得多。战斗全重7.8吨,其装甲壳体为焊接结构,全向倾角设计,装甲厚度在8-20mm之间。车身低矮,重心较低,更能适合北欧国家崎岖而狭窄的路况。一台140马力斯堪尼亚-瓦比斯6缸汽油机布置在车体中央靠左位置,最高速度可达到70公里/时,变速器的前进、后退档位各有4个,具备全轮驱动,全轮转向和双向行驶的能力。该车乘员共有6人,包括首尾驾驶员和机枪手计4人,以及炮塔内的车长和炮长。该车主要武器为一门麦德森(Madson) 20mm机炮,辅助武器为3挺麦德森7.7 mm轻机枪,分别布置在首尾和炮塔同轴机枪位置。炮塔为L-60轻型坦克炮塔的改进型,偏置在车体中部右侧,内部按照丹麦军方的要求安装了无线电装置。

m/39山猫装甲车的样车在1938年1月完成,丹麦陆军一共分3批订购了18辆,首批3辆于同年4月交付,但其余车辆因为丹麦政府未能结清货款,直到德国入侵丹麦之后都未能交付,后来被瑞典军队征用。瑞典军方后来又追加订购了30辆该型车,鉴于兰德斯瓦克公司的产能无法完成订单,其中一部分车辆被转交给沃尔沃汽车公司(Volvo)完成。沃尔沃生产的这批车辆被称为m/40,装备了博福斯(Bofors)20mm机炮和沃尔沃自己的145马力发动机(该发动机与斯堪尼亚-瓦比斯生产的发动机基本一致,只是马力略大),外观上与m/39区别很小。

m/39和m/40共计生产48辆。交付丹麦的3辆车在1940年投降之后继续由丹麦军队使用,1943年时丹麦军队解散,这些车又被转交给驻丹麦的德军安保部队执行占领任务,该型车在德军内部的缴获武器代号为m/39(d)装甲侦察车。瑞典自用的m/39和m/40装甲车于1941年全部完成,并统一换装了博福斯20mm机炮,这些车辆被装备给瑞典的多个侦察单位,一直服役到1958年。1956年,13辆该型车被卖给南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又在那里服役了很长时间。

目前有两辆m/39保存在多米尼加,1辆m/40保存在瑞典战车博物馆。

正在进行组装的m/39或m/40装甲车

m/39在30-40年代期间可以算得上一种性能和设计理念都非常出色的轮式装甲车辆。

瑞典军队装备的一辆m/40,注意向前折叠的天线。

瑞典军的m/39或m/40装甲车乘员,为了防止冻伤,乘员在冬季需要穿上羊皮连体裤,戴上面罩。

丹麦军队的m/39,编号为PV10的车辆炮塔样式似乎为独有,更类似于L-60坦克。

德军安保部队的原丹麦军m/39,1943年摄于哥本哈根,该车当时涂布了蛇形三色迷彩。某些资料显示,德军的m/39还曾经在挪威和东线出现过。

出现在多米尼加70年代一次阅兵式上的m/39或m/40装甲车

瑞典战车博物馆保存的m/40。

长寿的棺材:m/42装甲输送车

瑞典的第一款装甲输送车,又称KP-bil,该车外形令人印象极为深刻,服役时期也极为漫长。

m/42装甲车壳体由兰德斯瓦克公司设计,多家企业联合生产。该壳体可以安装在沃尔沃和斯堪尼亚两家公司生产的底盘上面,为全向倾角装甲设计,装甲厚度在4-20mm之间,正面为15+5mm,两侧8mm。挡风玻璃处装有可以升降的护板,驾驶室顶部有装甲覆盖,后部载员舱侧面上部和顶部敞开,天气不佳时可竖起篷布进行遮挡,驾驶室两侧和车尾开有供人员出入的门,后轮有装甲轮罩保护。该车乘员为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各一名,载员舱可容纳8名步兵及其全部装备。因其侧装甲截面呈“<>”状,瑞典官兵常常将其称为“棺材(Likkistan)”。

按底盘和发动机型号划分,m/42可以大致分为沃尔沃生产型(VKP)和斯堪尼亚生产型(SKP)两大类。沃尔沃生产的车辆共计200辆。斯堪尼亚生产的车辆共计300辆,它们的底盘都来自各自公司现成的3吨级4x4越野卡车,最大车速均为公路70公里/时,越野35公里/时。VKP车型装备的是沃尔沃FET 6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05马力,战斗全重约6.4吨,车体右侧装有大型固定式千斤顶。SKP车型装备的则是斯堪尼亚-瓦比斯 402 4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15马力,战斗全重约6.2吨,其车体左侧装有一个可以向前后两个方向转动的小型纵置绞盘,右侧没有千斤顶。作为一款设计于上世纪40年代,基于越野卡车改装的装甲车辆,m/42的设计十分原始,性能也很一般。其方向盘和刹车没有装备助力装置,越野能力有限,挡风玻璃护板放下后接近于瞎,轮胎中央充气系统之类的辅助装置更是想都不要想。

m/42从1942年开始设计,首批38辆在1943年时交付部队,但因为装甲壳体质量缺陷全部退货返工。其渗碳高硬度装甲的焊接工艺存在问题,导致焊缝和装甲板都发生了开裂现象,返工车辆以及后续车辆的壳体都以硬化软钢重新制作。1944年,m/42开始大批装备部队,多个瑞典步兵团都得到了这款装备,为方便维护,单个部队只集中装备VKP或SKP当中的一种。在瑞典军队服役时,该车的燃料为85%甲醇和15%汽油的混合物,为此还更换了口径更大的化油器喷嘴,纯粹的汽油只作为冬季启动燃料使用。

50年代中期,瑞典在一部分VKP和SKP车型驾驶舱位置安装了双联装8mm  ksp m/36水冷机枪(勃朗宁M1917轻机枪的许可证生产型号),型号对应变更为VKPF/SKPF,F代表具有防空能力的型号。改装之后的车辆增重大约500千克,对机动性和有效载荷造成一定影响。

m/42装甲车曾被瑞典军队带到刚果(1961-1964)和塞浦路斯(1964)执行维和任务,参加维和任务的只有部分SKP车型,而全部的VKP车型在1970年时均按照裁军协定退役。在完成维和任务之后,部分SKP被留在刚果转交当地军队继续使用,后来因为得不到备件供应而报废。20世纪80-90年代间,173辆仍在服役的SKP在哥特兰(Gotland)接受了改装,换装了新型的车轮与低压胎(部分车辆),载员舱改为全封闭、两侧各带有3个射击孔的结构,武器改为先进的ksp 58轻机枪(比利时FN MAG的变型)并配套安装了两个新的武器站,同时还加装了烟雾弹发射器,新型灯具和刹车助力系统等辅助装备,车首原有的5mm附加装甲被剥除,最大装甲厚度降至15mm。这样改造的车辆被称为m/42 E SKPF,除了人员运输型之外,同时还改装了少量的救护车(车内带有取暖装置)、炮兵联络车和指挥通讯车等变型车。

性能和设计上并无出众之处的m/42 E SKPF一直服役到21世纪初才全部退役,整个服役周期将近60年,在战斗车辆当中算得上是相当长寿的车型。目前有为数不少的m/42保存在瑞典、比利时、爱尔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

1944年时的一辆SKP,早期生产的车辆在副驾驶挡风玻璃上方装有一小型探照灯,后被撤除,留下的缺口也被封堵。

早期的m/42并没有安装任何类型的武器装备,但在车顶预留了圆形开口,这是一辆VKP车型,其载员数量已经超过了额定人数。

VKPF车型,车身右侧的缺口内装有大型千斤顶。

SKPF车型,车身左侧带有小型的纵置绞盘。这种设计在30年代的欧洲军用越野车辆上较为常见。

在刚果执行维和任务的SKPF车型,为了防止机枪射手腰部被流弹击中,其武器站基部和四周加装了护甲。这些车辆全都是联合国维和部队车辆的白色涂装,被称为“白象”,在刚果行动期间还曾经运输过来自爱尔兰和印度的维和士兵。

80-90年代升级之后的m/42 E SKPF车型,第一辆升级比较全面,换装低压轮胎之后撤除了原来的后轮护板,还加装了烟雾弹发射器。后一辆仍然保留了40年代沿用下来的高压胎,没有烟雾弹发射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尤拉  尤拉词条  北欧  北欧词条  冷门  冷门词条  怪物  怪物词条  年代  年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