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岛开学,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在抗战爆发后,该军校曾迁到四川成都,在1946年初迁回到南京,又改名陆军军官学校。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退时,军校第二十三期学生3000多人随胡宗南撤退到西昌一带,除投诚被俘外全部被歼。至此,军校不复存在。
军校一共有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西安、迪化等九所分校,起止时间为1926-1949年不等。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余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但是,黄埔师生不等于"黄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黄埔精神"。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蒋介石并以死于陕北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死于孟良崮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颇不少见,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
"黄埔系"的荣辱与没落
"黄埔系"便是蒋介石利用长期担任校长之便,以国家力量豢成效忠其个人的武装力量。但"黄埔系"从出现到羽翼丰满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924年10月,黄埔学生军与友军一起平定商团叛乱后,于11月和12月先后正式成立军校教导第一、二团,由何应钦(日本士官学校生)、王柏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生)分任团长。次年参加北伐东征,此为黄埔校军时期,也是"黄埔系"萌芽时期。
在1925年2月,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成立党军第一旅,旅长何应钦,校军一变为党军。4月组建以钱大钧(保定军官学校五期留日生)为团长的第三团,6月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后增加了第四、五团,由刘尧宸(保定军官学校七期骑科生)、蒋鼎文分任团长,此为国民党党军时期。1925年8月第一旅扩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原党军第四、五团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两师合为第一军,全是黄埔子弟,军长蒋介石(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留日生),次年参加北伐。此为国民革命军成立时期。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为"黄埔系"初步形成时期。北伐军占领东南一带后,蒋介石将第一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是上海大屠杀的主要凶手之一,是"黄埔系"重要人物刘峙(保定军官学校二期步科生)任师长的第二师。
在1929-1931年的三年军阀混战中,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这支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打败了唐生智(保定军官学校一期步科生)、张发奎、李宗仁、石友三、阎锡山和冯玉祥等部。期间,除中央军尤其是"黄埔系"外,其他部队几乎均叛变过,并相继投靠蒋介石。蒋介石通过改编、改组这些军队,大批安插、起用"黄埔系"军人到要害岗位上,从而大大扩展了他的军事实力。由于"黄埔军"军队在组织、纪律上相对比其他部队要强些,财政、装备、后勤也较为充足,故在历次战争中屡败众军阀,从而政治、军事实力愈益雄厚。此后在多次进攻苏区,"围剿"红军时,"黄埔系"都是主力。
不过此时的"黄埔系"未能全部掌握大权,在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国民党军队指挥大权多为"保定系"与黄埔教官,黄埔学生中除胡宗南等少数人外,一般只是中层军官,未掌握上层指挥权。在抗战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在历次战役中,先后有谢晋元、戴安澜等20多名将领壮烈殉国。也正是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宫,从而完成了军界的接班部署。全面内战时期"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三年内,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指挥官如:地区"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大部分来自"黄埔系",甚至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黄埔系"总的来看可以分成黄埔教官和黄埔学生。前者乃是在黄埔军校开办之初,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以及留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挑选来的教职官员。他们到黄埔后,受戒于蒋介石,念得蒋氏真经,修成黄埔正宗。蒋介石靠他们起家,因为一则黄埔学生要由他们来训练教育,二则黄埔毕业生缺乏独立作战和指挥的能力和经验,要执掌军队大权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要由他们来支撑带领黄埔学生。故在黄埔学生羽毛未丰之前,黄埔教官一路领先,执掌了中央各军事部门的大权,即使在抗战和全面内战时期,仍未衰落。
“黄埔系”的核心人物有:曾任交通部长、北京军需学校毕业的俞飞鹏;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保定军官学校五期留日生钱大钧;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浙江讲武堂毕业的蒋鼎文;曾任徐州"剿总"总司令、保定军官学校二期步科生刘峙;曾任空军总司令和国防会议秘书长、保定军官学校八期步科生周至柔;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和参谋总长、保定军官学校六期步科生顾祝同;曾任行政院长、陆军总司令、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何应钦;曾任国民党副总裁、参谋总长、军委会政治部长、保定军官学校八期炮科生陈诚等。
黄埔学生中虽仅有胡宗南一人得上将衔,但却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权力,从而真正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乃至四十年代后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可谓将星闪烁,冠盖如云。其主要人物,几乎均为前七期生,最神气的是前三期,前后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在前七期中,也有不少后期生超过前期生而居高位的。在黄埔学生中,兵团司令以上的将领有百余人。其中3人当上国防部长:一期生黄杰、陈大庆,四期生高魁元;任过参谋总长的有:一期生桂永清、王叔铭,五期生彭孟缉。
而各军兵种司令也多由黄埔毕业生担任。如桂永清任过海军总司令,王叔铭任过空军总司令,关麟征任过陆军总司令,装甲兵司令由二期生沈发藻担任,宪兵司令由七期生罗友伦担任,军统局长由四期生戴笠担任,保密局长由四期生毛人凤担任,安全局长由二期生郑介民担任。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海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等军校校长均为"黄埔系"学生。在反共内战时期,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各"剿总"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也多由"黄埔系"成员担任。
蒋介石与"黄埔系"的关系是互为利用。一方面,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起家,实行专制独裁;另一方面,"黄埔系"成员必须依靠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以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步步高升,占据军界要职。同时蒋介石在职务、装备、后勤、作战等方面给予"黄埔系"种种特权;而"黄埔系"则效忠于蒋介石个人,其中不乏为之效死力者。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黄埔系"继大革命后出现第二次大分化,他们与"保定系"的不少将领先后走向光明,加入了革命阵营。"黄埔系"逃到台湾者则多为陈诚、蒋经国所排斥,有实权者在数千"黄埔系"成员中不过数十人而已。即使红极一时的胡宗南也遭冷遇,多数生活无计,苟活于世。至此,"黄埔系"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