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冷冻技术”的一点个人想法
作者:卡尔赫林
近些天,一直在看新闻,关于“人体低温冷冻”的新闻在近期倍受关注。而“人体低温冷冻”,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在新闻中得知:冷冻人体之前,要先用防冻液置换掉人体的体液,再将人体保存在液氮罐之中。但这样的冷冻方式,似乎复苏无望。
在看过新闻之中,结合以前看过的美国科幻电影,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来:人体低温冷冻,并不应该将人体置于“液氮”中,而是置于类似子宫的“母舱”之中。“母舱”是一个个独立的舱室,舱室中加注“外周营养液",温度保持在摄氏25度左右——25摄氏度的温度(或再低一点),利于人体的“低温保鲜”。并且,“外周营养液”可以通过电脑控制的机器设备来进行净化和“缓流补充”(在净化原有营养液的同时,每次只补充少量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合格的生化指标)。
“外周营养液”可以通过透皮吸收,为皮肤和肌体补充养分,以控制和减缓肌体的衰老。而人在进入”母舱“之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营养液饮食,每天只喝营养液,不吃固体食物,并通过灌肠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当人进入“母舱”,浸泡在“外周营养液”之中,就不会排泄固体粪便了。
当人进入“母舱”时,事先戴好营养液的“鼻饲管”和防水的氧气面罩(一个鼻孔进食,另一个鼻孔吸氧),通过软管连接到“母舱”的生命保障系统之上。生命保障系统,也是由电脑自动控制,为人体提供“淡氧"(含有微量氧气的净化气体,主要是净化人体的呼吸),还为人体提供“内吸营养液”,事先储存在罐子里,由电脑控制定期定时定量供给人体,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保证人体健康,满足肌体生存需要。
人可以赤身裸体,或穿着防水布料制作的舱服,进入“母舱”。躺入“母舱”后,浸泡在“外周营养液”之中,再关闭“母舱”舱盖。当人浸泡于25摄氏度的“外周营养液”之中,就可以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最基本的生命体征。虽然,人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点,但人还是存活着的,可以通过营养液和淡氧的供给,来满足人体生存的最低需求,以达到在“休眠状态”下长期存活和延缓衰老。
人在“母舱”中,浸泡于“外周营养液”中,保持“休眠状态”,但也可以在朦胧状态中吸食营养液(可由生命保障系统直接控制,当监测到人体需求时,定期或不定期的定量供给,直接就将“内吸营养液”通过“鼻饲”输送进人的胃里。而人处在“休眠状态”,不仅能够吸氧和进食,还可以进行排尿和排便——直接排入“外周营养液”之中,然后通过机器将“外周营养液”净化,并补充养分和矿物质。
人在进入“母舱”之前,还可以事先打一针“休眠针”,当人躺入“母舱”之后,药物起作用,人就可以处在休眠状态——但可以通过“母舱”的生命保障系统,来维持人体健康存活,既将能量消耗降低到最低点,又可以控制和减缓肌体衰老。人在“母舱”中的休眠状态,类似于“昏迷”或“假死”,而人在“昏迷”之中,是可以通过“鼻饲”来进行流食供给的。
试想一下:当人躺在“母舱”里,通过生命保障系统维持着生命体征,以达到在“最低耗能”状态之中长时间存活。然后,就可以把“母舱”安装在大型的宇宙飞船之中,而人就可以乘坐宇宙飞船,进行漫长的星际旅行了。可以预先计算好飞行所需的时间(以年为单位),然后,在“母舱”的生命保障系统中储备足量的“内吸营养液"。而“母舱”的生命保障系统,既是独立的,又是跟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紧密相连的,可以受到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来支援和支撑。也就是说,“母舱”中所需的,新鲜的“外周营养液”、“内吸营养液",可以预先储存在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的超大容量储存罐里,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母舱”之中,由电脑系统控制,按需按量补充(需要多少就补充多少)。
如果“母舱”(类子宫生命保障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那么,就可以将人体低温冷藏保鲜,并可以通过飞船将人托运到想要到达的星球上,而人就可以乘坐飞船在宇宙空间自由自在的遨游了!可以想象一下:人躺在“母舱”之中,乘坐宇宙飞船,只需要睡上一觉便可以到达自己想要去的星球,睡一觉就能够到达目的地了。在宇宙飞船到达目的地之前,“母舱”还可以通过“唤醒系统”将舱室内的乘客,提前唤醒。
本文写作灵感,既来自于美国大片,也来自于多年的从医经验积累。在美国电影,那些与星际旅行有关的科幻大片中,人是直接躺在休眠舱中,浸泡在液体里,却不戴氧气面罩和鼻饲管——但在我看来,这样有点不太合情理。因为自从人离开母体脱离子宫,在出生后就失去了在液体中自主生存的能力了,所以说,当人浸泡在“外周营养液”中,氧气面罩和鼻饲管还是必需品。
写作本文,只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或许,也能够给“人体低温冷冻”的科学研究,带来一点灵感吧。
(微信公众号/吉恩瀚棠,作者:卡尔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