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又亲自派选题了。
这一次是针对当下互联网圈讨论最强烈的《谁杀死了 ofo?》,马化腾在朋友圈留言道:最近这么多分析文章,没有一个说到真正的原因。
显然对于杀死 ofo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至少在马化腾看来,现阶段没有看到让他满意的文章解读。
马化腾的好奇心
回顾过去一年,马化腾在社交媒体活跃度明显比往年要多,早些时候他还曾在朋友圈与张一鸣进行互怼,直接把腾讯、今日头条两家公司的较量摆在了明面上。
众所周知,马化腾是一个对产品较真的公司掌舵者,但没想到他还是一个好奇 Boy,偶尔也会忍不住给行业出几个难题考验一下。如果算上这次 ofo 的选题,2018 年至少已经亲自派出三个选题了。
第一个是 3 月份深圳 IT 领袖峰会期间,马化腾演讲时派出的题:腾讯为什么大手笔入局零售企业?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腾讯最近几个月花这么多钱买线下零售企业股份,看不懂这个故事。包括最近发财报,很多分析师和朋友问这个问题,但外界对这个事的分析,我觉得还是不太到位。
第二个是腾讯架构调整之后,马化腾直接知乎发问: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会带来哪些产业改变?
腾讯入局线下零售企业不会意外,智慧零售本身就引发了这两年的一个热潮。况且对手阿里的新零售业务投入是步步为营。腾讯和阿里做新零售,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看到了线上流量红利的停滞,线下零售则是一个未开发的流量地,这个过程中也发现线下传统的商超、零售店原来可以使用最新的技术来改造,而且能够与线上互相结合,潜力巨大。
只不过,两者做零售的逻辑并不一样,阿里更倾向于 " 控制权 ",要做自营式的平台,利用原有的资源和零售体系从小做到大,比如盒马鲜生。腾讯则是选择给合作伙伴做连接和助手,比如永辉超市,腾讯的技术和服务,就是永辉把传统的线下门店变智慧的工具。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对于永辉超市的用户来说,直接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扫码进入线上店面选择产品、支付、完成订单。
某种程度来说,阿里新零售做的就是 To C 的生意,而腾讯是开放给企业端的 To B 生意。
那么,这个过程中可以给腾讯带来什么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也是马化腾所看中的:
1、背靠金融体系的支付服务;
2、广告收入,传统的地推、传单营销模式已经落后,腾讯社交体系里运行的数字化广告方案显然效率更高,这决定了腾讯互联网平台未来能否成为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平台;
3、云业务,传统企业需要转型,不仅需要智能还要智慧,云在未来会成为它们的一项基础设施,上云迫在眉睫,而这是腾讯云的机会。
显然,腾讯做智慧零售,目的已经是在向产业互联网延伸,也决定了它之后的架构调整和转型。
今年 9 月 30 日,腾讯进行的重大架构调整,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拔高了云业务的战略位置,加速跑向 To B 企业级服务的赛道,意味着腾讯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变革,这也延伸出马化腾的第二个选题。
马化腾在 2013 年的一个活动上,与马云、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同台对话时曾表达了自己的危机感,他说最大的担忧是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越来越看不懂,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使用习惯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消费互联网思维,聚焦的是个人用户,人人都是消费者,因为彼时 PC 时代刚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C 端的用户增长处于一个爆发期,腾讯考虑更多的围绕社交体系上如何获取更多年轻人,而当时微信的用户数刚过 3 亿。
现在情况变了,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 10 亿,C 端增长放缓,腾讯又同时面临短视频爆炸争夺用户时间、阿里系和头条系的竞争,不得不考虑 B 端的生意,也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时代,腾讯在社交上是一家独大,但产业互联网讲究的是融合和垂直细分,赢者通吃已经不可能,甚至未来不会有互联网公司和非互联网公司之分,企业用户的边界也会打通,你的用户可以是我的,我的用户也可以是你的,这是用户和企业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
从 PC 转型到移动互联网之时,很多公司会因为留恋 PC 时代的成绩导致转型不坚决,最终错过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比如英特尔和微软,这对 PC 时代垄断计算机行业的联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谷歌和高通、苹果取代。如今在产业互联网,微软又重回巅峰,靠着云业务的表现拿下了全球科技公司市值第一,抓住了变化和机会。
如果要解释马化腾的问题: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会带来哪些改变?
对于用户来说,感知到的无非是技术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优质服务。对于马化腾来说,这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的是公司管理的挑战。
以往腾讯擅长的是轻量化的线上 To C 业务,经得起推翻再重来,内部赛马淘汰机制快速高效,但现在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资产、重运营的苦活累活,需要技术投入和构建新体系,不是单个事业部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全公司都要有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
据 36 氪从腾讯内部人士获悉,最初腾讯要做云业务时,需要张小龙配合,张小龙并没有同意,最终是彼时腾讯 CTO 张志东坚持推动之下才得以开展。如此看来,马化腾首要考虑的恐怕就是舍弃一部分既得利益,如何打通腾讯内部各个事业部的数据、技术共享体系。
张志东曾在一个公开场合复盘 PC 和移动时代转型的特点,他说 PC 年代,产品和服务做 70、80 分还是有机会生存的,特别是你做得早的话。但在移动年代不是这样了,用户轻松选择的力量使得移动服务要做到 90 分才能生存,变革非常激烈。
如今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90 分可能只是一个及格线而已,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阵痛才能生存。
马化腾的免费管理课
回到开头所说马化腾最新派出的选题:谁杀死了 ofo?
虽然马化腾没看到满意的答案,但随后他自己直接给出了解答:vetoright(否决权)。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马化腾给创业者以及公司管理者,甚至是投资人上了一节免费课。
去年,马化腾和朱啸虎在朋友圈讨论的还是共享单车是否智能化,这表明在一个新业务推向市场时,首要考虑的是用户需求、产品质量、好不好用、智不智能,但当回归到企业管理本身,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管理好一家公司。
在马化腾眼中,ofo 当下的症结可能就在于拥有多个一票否决权的席位。根据 36 氪获悉,最初在 ofo 董事会中,滴滴、经纬、朱啸虎拥有一票否决权。朱啸虎现已完全退出后,滴滴、经纬拥有一票否决权,阿里是否拥有这项权力尚无法确证。
针对一票否决权,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国栋接受 36 氪采访时表示,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创业公司的决策效率,都会让创始人尽可能的占大股,或者让他掌握更高的投票权。创始人在公司的决策权比较大,投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投资风险,会只在很少数极为核心的事项上保留一票否决权。比如公司被并购、 上市,或者公司最主要的核心资产出售,这些事项通常是投资人的风险底线。
但实际情况却往往呈现另一种情形,因为投资人要求的一票否决权事项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甚至于在很小金额的支出上投资人都可以一票否决。这样一票否决权已经远远扩张到超出控制投资风险底线的限度,也导致本来应该用于保证决策效率的创始人主导,失去了原有作用。
" 特别是每一轮进入的投资人,都在要求这样的一票否决权,决策效率就进一步降低,ofo 可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不同风格的投资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大家都有一票否决权,就导致决策始终无法有效作出 ",杜国栋补充道。
杜国栋曾长期关注企业股权和企业法务案例,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创业公司的决策结构应该是,某一个核心创始人掌握着公司决策的主导权,投资人仅就极少数的核心事项掌握一票否决权。" 我们甚至经常向投资人强调,你要求这些一票否决权,其实就把公司给搞死了 "。
三个选题,三个关键时期
从马化腾的三个疑问背后,与其说是派给我们的选题,倒更像是呈现给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掌舵者,面临新业务布局时的考量、公司架构调整重大转型时的决断,以及从一家曾经是行业明星,如今身陷囹圄的公司身上得到了哪些思考。
三个选题,折射了一家企业从创立、转型、濒临死亡的三个关键时期。
ofo 创立之初,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大面积的扩张,但产品质量和智能化被用户诟病,这在产品经理马化腾眼中是无法容忍的,他所看到的是自行车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智能时代," 功能机 " 就应该被淘汰。
当腾讯面临布局智慧零售,甚至架构调整的重大转型之时,马化腾看到的是市场和风向的变化,意识到未来 To B 生意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到了,即便是要抛下原有的利益,也要赶上变革的快车。
而当看到 ofo 这家公司面临终结,他所思考的是一家企业如何可持续,以及创始团队构建的有效管理体系。其实,10 年前腾讯内部就在寻找管理者平衡之间下了不少功夫,为人所称道的是总裁刘炽平的操盘,他擅长的企业运营,与马化腾对产品技术的专注进行了一个互补和匹配。
回到腾讯身上,它的 2018 年过的跌宕起伏,马化腾顶着的压力不会小。但腾讯不是孤立的,整个经济环境都受到了贸易摩擦、全球股市低迷、监管加重、裁员频发的影响,考验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所以,有论断说寒冬来了,洗牌来了也就不奇怪了。
但反之,这样的境况对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市场变化逼着你去离开舒适区,去下决心改革和转型,不然只能落后,被时代抛弃。而创业公司,在经历了一轮寒冬淘汰赛之后,也不得不进入冷静期,加强在产品、运营、管理、组织上的务实建设。
前不久,易到创始人、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周航说了一句话,用在这里作为结尾最合适不过:
泡沫时代结束,下一步该进入 " 老实时代 " 了。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