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要用好督导评估“指挥棒”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领域,“优质均衡”这一关键词备受关注和期待。2017年4月,教育部发布《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2019年10月,启动评估,这标志着“优质均衡”已进入实操层面,对外释放了坚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决心。

但是,《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出台,似乎并没有提高各地对标争创的“兴奋点”,也没有让各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源”。实际上,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督导评估,有重要的意义。其原因在于:

一是义务教育的属性和功能使然。义务教育的法定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保证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义务和教育权利上享有最大公平。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政策供给、资源要素供给以及教育督导评价的“指挥棒”,必须跟进落实。

二是解决义务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的现实所需。当前,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总体进步的同时,地域、校际、城乡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极大地侵蚀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县域内,城乡教育“冰火两重天”,“乡村弱”“城市挤”的问题愈演越烈。

三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对于教育是要追求公平还是要追求质量,抑或既要公平也要质量,坊间、传媒界、学界和教育系统内部均存在争议。客观地说,教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不同学段在公平和质量之间略有取舍在所难免。义务教育在追求“大公平”的背景下,奔向“高质量”也是大势所趋。“优质均衡”就是当下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

优质均衡”的提出,建立在各地“基本均衡”评估的基础之上,但各地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难度仍旧不小。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各个县域也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之中。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能会直接导致教师资源分布不均,办学体制的放活也使校际间的差距快速拉大,信息化的高投入、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也会在短期内让学校间的信息化水平分出“三六九等”,城乡“二元”体制分割使得城乡学校在教师招聘环节出现“结构性差异”。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要用好督导评估“指挥棒”,重点在于通过督导评估,给地方党委政府传导压力,而不是给教育主管部门施加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在政策供给和资源要素配置上聚焦短板、平衡“差距”。例如,通过职称评聘、工作津贴等措施,引导教师“逆行”,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确保乡村教师“少而精”。再如,针对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在深化联系帮扶、集团化办学的同时,重点落实“县管校聘”措施,打好人事制度改革“组合拳”,以此保障教师交流轮岗的全覆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指挥棒  指挥棒词条  县域  县域词条  督导  督导词条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词条  均衡  均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