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光线传媒布局VR:内容全产业,深耕本土还是国际化?

 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知道它的企业到底是在做什么,能做到怎样的程度,接下来会怎么样,我也一样。

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影视行业整体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光线在整个行业里处在比较领先的位置,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我对光线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在内容领域领先的地位非常有信心。这个信心建立在我们业务布局上,也建立在业务的进展上。

我们现在还是以影视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公司,当然它延伸到的公司,也是我们业务拓展的方向。比如说往前延伸是出版,小说,漫画出版;中间是影视剧;往下延伸是发行、播放,还有衍生产品、游戏、主题公园,电商等等。所以这个是业务一个从上游到下游一条线。然后还有另外一条线是为内容的生产、发行等等提供支持的这样一些业务。比如说一些互联网的技术,终端等等。

实际上这两条线是一个交叉的关系。所以看起来这个投资比较复杂,但是实际是相当简单的,核心比较明确,线条非常清晰。具体来讲,除了基于内容的基础业务之外,今年光线还会在新艺人、新技术、新网站、新投资、新人才等方面全面推进。

内容全产业

2016年我们已经计划上映的影片是16部,已经上了3部,接下来还有13部。还有更多尚在确定中的电影项目。已经在制作中的电影、电视剧、网剧、动画片,现在是39部,舞台剧还有4部。

与作品对对应的,在未来2到3年时间中,光线投资的影片,电视剧、网剧,会存在100多个新人触电的机会,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可能会大量签约新的艺人。我们目标是成为中国在新艺人经纪上规模最大的经纪公司

因为我个人有一个判断,从今年开始,到未来的两三年中,会是中国新一代艺人的崛起时间。而过了未来两三年之后,可能就会有非常长的一个寂静期。在那一段时间里新艺人涌现时间、速度都会大幅度的减缓。因为在(两三年内涌入娱乐圈)的这些人之后,他们将占据市场一段时间,压制其他新的艺人崛起的机会。

这种状况曾反复的发生过。最明显就是当年赵薇、周迅、陈坤、黄晓明起来的时候,他们占据娱乐界非常长的时间,他们占据那段时间,没有什么新人涌现。而到去年开始,新人涌现。这说明新的“改朝换代”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一段抓住更多的机会。

新艺人计划也包括新导演和新编剧,现在进入我们视野的新导演大概有20位左右,今年大概用了10多位,还有10多个可以在接下来进行合作。当然,拍完了他们处女作的新导演,会都会继续跟光线合作。像苏有朋、邓超等等都不例外。所以光线也希望能在新导演方面,成为行业领先。

但只是储备资源就一定能让企业在行业中领先?光线在2012、2013年的时候,连续两年是全国第二,2014年是全国第一,2015年按综合电影来算,还是全国第一。在过去几年我们的影片不断有“爆品”出现,这里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客观因素是,电影这个产品是娱乐界最尖端的产品,所以想做好这个片子,需要位于在娱乐界的中心,掌握到最丰富、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这几年经过逐渐努力,可以接触到最好的资源,人才、项目,这是一个因素。

主观因素是,我们做很多的新事情,比如说我们挖掘新导演,这点对光线有非常多的帮助。合作成本低,未来有合作的空间,然后题材更新颖,表现方式更新颖,更了解观众,这个给我们很多的帮助。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合作联盟,现在行业有一些公司,我们双方属于合作联盟,他们的项目我们可以优先选择、优先投资且可以优先发行,这样我获得更多的项目合作机会以及合作伙伴。我经常有合作伙伴在这里拿出10位项目来看,哪些能做,哪些不做,我们会告诉他。这些我们有经验,有信息,找哪个编剧,这个标准够不够,这个成本成不成,项目选择的方向对不对,如果这个项目合适,我们就会投进去。所以我有一批这样的合作伙伴,加上我投资的公司,电影行业最丰富的来源,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高标准也是“爆品”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在电影项目立项标准越来越高,我们以前没有想明白,如果作品标准临时提高,就会出现项目短缺,现在我们主动提高对作品的行业标准要求,一个剧本我们觉得还不够,还要继续找。

当然我们有一些诀窍,我们关注女性感受,年轻人感受,这些都都很能帮到我们。也因此光线不缺项目,我要保证每一个项目出来的时候都是饱满成熟的。不希望他出来的时候是仓促的。我有足够的项目可以运作,而不是好几百人的公司,“今年没有项目,仓促的项目还要上马”,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票房是我重要的一部分,盈利对我更重要,这样会要求我对这个项目有商业风险的控制。

内容和硬件兼顾

过去有人建议我做手机、电视机,我都没有去做。但是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我们一定会更深度参与的技术和产品,包括终端产品,还有专业的拍摄产品。

VR是现在很火的一个领域,但其实要我说,这个领域才刚开始,实际上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变成熟。我们现在还看不太清楚未来它对各个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但是它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正因为这个领域处在早期阶段,所以会有很多的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一起进行投入。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我认为会是相当热闹的局面。但实际上同一起跑线这个事情又是不存在的,一定有公司走在前面。那些有储备的、有基础、有很好战略的公司,会走得更远。

目前光线已经投资了几家和VR有关的公司。最早的一家,3年前就开始投资了。这个团队是中国最早研究AR(Augmented Reality 增强现实技术)的公司。AR是未来更有前景,应用更广泛的技术。但是目前的技术条件还不太容易实现,从带宽,技术条件方面,都还需要改善。但是VR作为一个比AR的更加早期一些的产品的形式,现在市场已经开始要成熟了。

我们投资的公司,从AR和VR中有一个交叉。他们三年前就已经关注到了VR的领域,并开始在技术做很多的研究。尤其在软件上,他们领先于国内的同行。后来我们又投资两家公司,分别在VR和用户互动,以及视频技术方面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所以现在是三家公司合在一起,以技术为先,集中实施VR战略,我们将打造新的VR生态。在VR生态里,包括VR的播出平台,VR的拍摄设备,VR的终端,VR云,以及相关的一整套的VR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每一个我刚提到过的领域中,我们都有成熟的想法,或者说有非常充分的技术准备。

我们将在最近推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软件的VR摄影机。目前在市场中有VR摄影机售卖,但它的拍摄设备大部分是进口的。虽然有个别也是国产的,但是软件这一块绝大多数是进口的。我们是中国第一个把自主软件和拍摄设备进行结合的公司。所以它其实卖的是整个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设备。

首先,VR要做好的话,终端要看内容,但是内容是经过生产的,而生产最重要的部分是要进行拍摄,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因此这套设备,是北京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和我们公司联合开发,它(摄像机)可以兼顾民用、专业两个层次的需求。我也准备把这个设备技术用在《鬼吹灯》之《龙岭迷窟》的拍摄当中。而根据我们的设想,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惊险镜头用全景技术进行拍摄。

而在5月份,我们将同时推出两款VR终端,一个是比较轻巧的,就是大家手中的盒子。我们对目前看到的盒子做了很多的改进。另外是一体机,这个一体机,也有很多的技术上的创新,其中包括未来可以用它去兼容AR。

为了配合我们整个VR的战略,我们即将开通“先看网”,并在其中开通VR频道,聚合更多的内容,同时我们会推出一个VR云,来为VR内容的生产商来提供技术服务。

在我的规划中,“先看网”是一个独立的视频收费网站。现在很多视频网站都在布局收费业务,那我们进入晚了吗?我觉得不仅现在不晚,而且将来一段时间也不晚,因为只有独立的付费网站出现才能标志这个市场开始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一个阶段。现在其他网站的内容通常比较分散,观众存在一个选择的难度,我们要做的更加精品一些,更加集中在精品影视剧内容,降低用户现在选择的难度。让用户能获得非常丰富的观影体验。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美国HBO,是只播电影的网站,而且是收费的,但它成为了全美国最赚钱的电视频道。

当然在内容方面,光线的电影、动画片、游戏,包括预告片,秀场等等我们现在正开展的业务,都会加入到VR生态池中。接下来,整个光线系统内部资源和我们投资的公司会一起探讨在VR生态里面,各自承担什么样角色,各自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在光线对外投资的公司里,至少有大概6、7家,它们的内容是跟VR有高度吻合性的,所以他们会成为我们VR内容很重要的一部分。

VR是新技术,但其实未来的竞争其实更多是内容的竞争,当然硬件发展和内容是相互推动的。

在技术终端方面,国内外的公司都在推出新的产品,而且产品的改进速度非常之快。所以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比较令人头疼的地方。发展到最后会有相应的标准出台,不符合这个标准会被淘汰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行业标准,我看这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如果你做好的话,会形成局部的标准,大部分的公司,实力还不够。相比之下,美国的公司可能会更强一些。

内容方面的话,虽然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内容,但我知道很多的公司在做内容的规划。在我看来互动娱乐这一块会是率先发展起来的,游戏就是其中一个。秀场、直播、线下的场所娱乐,VR的那种体验、还有电影的某一些片断,或者预告片,动画片。这些都是可能接下来会成为热点的一些领域。

这几年,科技和文化、内容和技术的融合,正在变成一种潮流。按以往的商业模式来讲,企业不可能做硬件,同时又做内容。但是这些年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所以我觉得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硬件和内容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互补性。

实际上对VR的投资占比并不算高,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投资了50家公司。而且在年内这一数字可能会达到80家。这是什么概念呢?可以说在内容投资领域,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光线这么广泛的、这么大规模的投资。

那投资目的呢?达到内容产业链,或者内容生态系统,彼此资源共享,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打造这样一个系统。在影视方面,我们已经投资了新丽传媒,橙子映像,锋芒文化,还有跟邓超的公司合作,风格横跨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个风格。我们还跟阅文集团合资公司,还有跟一些著名的IP成立了合资公司,比如说查理九世等。动漫公司我们有一个彩条屋,管理我们投资的15家动画公司,包括制作《大圣归来》的公司……在我看来中国50%以上最顶尖的文化公司都在这里面。

当然光线还有游戏公司,我们投资了5家游戏公司,还有出版公司。有一些跟网络出版有关的,也就是说光线的内容投资呢,已经延伸到最初始的文学这样一个领域,我们为了提前锁定这些优秀的作品。

在新媒体、互联网方面呢?已经投资了差不多10家公司。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认为中国最领先的VR公司还有秀场公司

我们也投资场景娱乐公司,光线场景娱乐今年开始起步,不光是线下的设施性的娱乐,还有类似中国电影世界这样大型的项目,今年会启动。当然我们也在投资、洽谈话剧公司

所以,从内容业务整个的投资结构看,我觉得实际上任何一家公司,包括BAT,其他的任何公司,都很难跟我们相比的。这些(我们投资的)公司,我认为在下一个阶段,它的价值会逐渐的释放出来。

深耕本土还是国际化?

以上无论是内容制作还是业务投资,都是在本土的布局,但现在很多业内公司都在寻求国际化。我的同事总是叮嘱我说千万不要说人家国际化不好,但我实际上只是提醒我们的同行要警惕国际化陷阱。

总体来讲,我认为中国影视公司都还没有到国际化的时候,甚至若干年之后,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我觉得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想打进国际市场,但是我们对国际市场了解吗?我们对用户、观众了解吗?如果不了解的话,又凭什么产生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包括公司投资判断,就股权投资的判断,也包括项目的投资判断,凭什么?

比如香港离我们这么近,这么小的地方,中国有哪一家内地的公司,有能力为香港市场制作影片,同时又取得非常好的收益?而国际市场则更加复杂,文化跟我们有非常大的差异。同样他们也搞不清楚我们。所以他们在中国市场竞争力并不一定有国内的公司强。所以这些基本的逻辑还是要搞清楚,在决定到底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必要去做之前。

所以我至少不会同意说“将来只有一种公司能在中国市场生存”,还有“只有国际化的公司,在国际收购、投资或者制作国际项目的公司,才会成为中国娱乐市场、影视市场的老大,其他的公司都没有戏”,“光做本土内部的公司没有戏”,这些判断我都不能同意。

但中国电影体系还不够成熟,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状况,很多文化问题我们都在探讨。我们用13年时间,基本上走完了西方几十年的路,但有的优秀人才没有进来,大家运作也不规范,各种情况都会出现,所以导致整个市场不够协调,制作也不够专业,分工也不够明确。

但这个状态正在迅速被改变。比如大概两三年前,我可能一年看不到几部好的剧本,现在我一年可以看到几十部好剧本,都是当年最冒尖的几部作品的水平,说明中国的编剧在迅速成长,很多的专家,专业的编剧,年轻实力导演……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加入到这个行业里面。

现在的这些年轻导演有更先进的理念、没有包袱,了解观众,接受了更专业的培养。以前的老导演在俄罗斯理念下培养出来了制作的方法、理念,而现在的年轻人跟世界最先进的东西接轨,而且他们锻炼的机会比过去高太多了。我们现在最年轻的导演20多岁就拍第一个片子,以前是不可能的。机会多、培养成长就快。一个新导演拍了三个片子之后,会成为相对成熟的导演。真正有天赋的导演,一个片子就会成功,所以现在需要给他机会。

很多国家影视制作水平目前看来比中国要高,中国虽然整体水平弱一些,但是提升非常快。这里面有一个原理——一个行业火了,13亿人的精英会往这方面集中,人才培养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功概率,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回头来看,不管是韩国、中国香港,人才的总量跟我们差太多了。香港七八百万人口中的精英和韩国六七百万人口中的精英,跟中国13亿人中的精英竞争,甚至我们看到美国2亿人口中的精英跟13亿人中的精英去竞争,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概率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是中国人不断地进入某一个领域,跟外国公司竞争,最后打败外国公司的历史。我们人才、资金进来以后,影视这个行业一定也是同样的状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深耕  深耕词条  国际化  国际化词条  光线  光线词条  本土  本土词条  布局  布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