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综述:
品类表现:高端化助力增长
经济增长放缓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发现,快速消费品消费依然强劲。2018 年,快速消费品消费总额继续反弹,增速达到5.2%,略高于上一年的4.7%。我们从《2016年中国 购物者报告》开始提出的“双速增长”现象依然存在:食品饮料行业、个人护理和家庭护理行业 继续以不同的速度扩张,其中个人护理和家庭护理保持领先增速。受益于销量的稳健增长,2018 年包装食品销售额增长4.7%,而饮料增速停留在1.5%,这是销量下降和平均售价上涨共同作用的 结果。相比之下,2018年个人护理品类的销售额增长10.3%,主要归功于高端化的推动,而家庭护 理品类的销售额增长7.2%,销量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
随着整体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复苏,高端化正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改善 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产品愈发青睐。虽然有些品类的渗透率4和购物频率可能已经触顶,但平均售价 似乎仍有充足的上涨空间。过去两年的消费者行为数据显示,品牌仍然可以鼓励人们进行消费升 级。这一点在个人护理品类中体现尤为明显,比如护肤品销售额迅速增长13.7%,其中平均售价上 涨7.7%。高端化也助推了护发素等销量下降品类的增长。2018年护发素销量下降0.8%,尽管如此, 销售额却还是增长7.3%。是什么推动了销售额增长?我们发现,平均售价上涨8.1%是推动销售额 增长的主要原因。
无论品类销量是增长、持平或是下滑,高端化都可以成为品类增长助推器。例如,碳酸饮料是一 个销量增长停滞的品类,但其高端饮料销量却呈现健康增长态势。与之相反的是,护肤品和彩妆 销量不断上升,但通过深入研究购物者行为,我们发现,不仅是超高端和高端护肤品和彩妆越来 越受欢迎,大众产品现在也卖得很好。这说明企业可以建立不同品牌组合,吸引不同护肤品和彩 妆消费人群。当然,每个品类情况不一。以婴儿配方奶粉品类为例,有证据显示,消费者明显偏 爱高端和超高端品牌,较少购买大众品牌。
渠道变化:电商增长触顶?
2018年,凯度消费者指数调整了电商渠道数据估算,以反映新的市场现实和电商的快速增长。在 新的渠道视角中,电子商务占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在家消费的份额达到16.7%,而调整前这一比例 为10%。2017-2018年,电商渠道增速为30.6%,相比2014-2018年的35.1%略有放慢。与前几年类似, 不断增长的渗透率和购物频率仍然是主要的增长驱动力,同时客单量和平均售价保持稳定。
但今年我们首次发现,电商渗透率5增长在某些地方有触顶的迹象。例如,在一线城市,电商渗透 率已经稳定在80%左右,购物频率为每年20次。在我们看来,下线城市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预 计渗透率至少会有三到四年的持续增长。
从2012年以来,我们根据电商相对渗透率6和电商渗透率的增长轨迹,把不同品类分为了三个群组。 今年,我们确定了四个群组的分类,进一步区分了不同品类。
第一组是电商相对渗透率较高、电商渗透率增长较快的品类。在我们研究的26个快速消费品 品类中,4个婴儿用品和美妆品类约占线上总销售额的70%。这些品类的消费者关注优质品牌(他们通常认为进口商品的质量更高),并且善于发现新品牌,因此电商成为了满足他们需求 和发现新品牌的渠道
第二组以个人护理品类为主,包括个人清洁用品、洗发护发和口腔护理。这些品类的电商相 对渗透率处于中等水平,而且电商渗透率从2016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渗透率的显著增长在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以及小品牌和领先品牌在电商渠道的巨大投资
第三组包括大多数食品和家庭护理品类,包括方便面、糖果、巧克力和厨房清洁用品。这些品 类的电商相对渗透率处于中等水平,但电商渗透率增速较低
最后一组与去年报告相同:电商相对渗透率较低、电商渗透率增长有限的品类。在这个群组中, 主要是口香糖等冲动消费型品类以及大多数饮料品类,这些品类在线上缺乏与线下相近的冲动 型购买场景,或者在网上购买的相对配送费用较高,是导致电商渗透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过去几年的研究发现,电商渠道平均售价一般高于品类平均售价。实际上,有些品类的品 牌会依靠电商渠道推动高端化。然而,平均售价增长有时会被促销活动抵消。线上促销率稳定在 40%左右,但与线下渠道的22%促销率相比,仍然相对较高。
线下渠道亦有利好消息。虽然2018年不一定是转折点,但我们发现线下零售商确实开始重燃希望。 此前,随着电商渠道迅速崛起,大多数实体店业态市场份额一直在逐步下滑。但如今,线下零售 商有机会通过更小更灵活的业态,突破低迷,恢复增长势头。
大卖场市场份额连年下滑,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然而,小型业态下滑正在放 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实现了增长。例如,在2018年,超市和小超市渠道的市场份额虽然下滑, 但销售额实现了1.9%的增长。此外,基于我们追踪的10个品类7,在传统渠道(杂货店)中,在外 消费的食品饮料销售额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4%,占2018年杂货店销售额比例达到近80%。在 外消费也拉动了便利店销售额的增长,2016年以来,便利店在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年均增长了16%。
我们发现,大型业态也具备增长潜力,但需要转型。我们近年来观察到,大卖场开始发挥前置仓 的作用,通过领先的配送平台,为网上订购的商品提供30分钟内配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 型业态恢复了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大型连锁店也可以在生鲜食品领域加大投入,推动转型并促 进增长。
除此之外,我们还深入解析了另外两大发展趋势:快速增长的小品牌对大品牌的巨大影响,以及 新零售崛起,例如具有前瞻眼光的超市零售商创新性地发展店内餐饮、网上订购和配送服务。
小品牌发起激烈竞争
在2018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中国新生势力品牌撼动双速增长的市场》中,我们阐述了中国 新生势力品牌对快速消费品增长的极大贡献。随着这一趋势持续发展,我们在本次报告中将解答 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大品牌是否能扩大规模,并继续取得成功?
随着护肤品品牌“百雀羚”、衣物洗涤用品品牌“超能”和酸奶品牌“卡士”等新生势力品牌的 崛起,以及电商渠道推动了更加精细化的市场和客户细分,大品牌必须做出决策,是继续扩大现 有品牌规模,还是建立不同品牌组合、服务不同客户细分。新的市场现实是什么?小品牌在满足 消费者原始需求方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从研发到数字营销,它们在每个环节都充分展现了速 度和敏捷,相比之下,大品牌似乎表现平平。无论是专注于发展大品牌,还是建立不同品牌组合、 服务不同客户细分,都是令每一位快速消费品公司高管头疼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时需要重大 战略转型;市值10亿美元的品牌与价值2500万美元的品牌大不相同,需要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
新零售渐入佳境
新零售是我们解读的另一大新兴趋势。和往年一样,我们深入调查了食品饮料品类的电商渠道和 在外消费市场。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新零售让线上和线下销售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可能对快速 消费品销售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份报告中,我们重点关注新零售商店的快速消费品品类,例如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超市。目前盒马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渗透率可以与地区性超市相媲美。 新零售业态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会继续关注其发展。
品牌如何制胜
充分洞悉渠道动态,与制胜渠道共同成长,预测未来零售整合;
开发高价值、个性化产品,充分利用高端化发展趋势;
通过与平台合作以及开发内部专有消费者数据,转型为数据驱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
今年,我们根据新生势力品牌的成功经验,增加了第4条启示: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购物者 对新产品的渴望,建立不同品牌组合,从而提高在一个品类中的整体份额。
零售商如何制胜
新零售业态的加速发展为零售商带来了新机遇,使他们能够从现在的针对大众市场线下销售为主 的模式,转向未来无缝化多渠道的购物方式。实体店依然充满希望,但线下零售商必须不断进化 适应这种新环境。具体来说,他们需要:
重新设计新零售业态下的门店组合;
利用AR/V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让门店体验更有吸引力;
开展数字化运营,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购物体验,并开始将消费者数据变现, 更好地与品牌合作
报告内容:
快速消费品表现依然强劲
尽管人们普遍担心经济增长放缓,但2018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表现依然强劲。快速消费品消费 总额增长5.2%,略高于上一年4.7%的增速。总体而言,我们从《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开始提 出的“双速”现象依然存在,其中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品类增长迅速,而食品和饮料保持较慢增 速(图1)。
个人护理品类的增长最健康,增速从2017年的10.1%提高到10.3%。高端化是这一出色表现背后的 重要原因:由于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意愿不断加强,商品平均售价上涨9.8%。例如,护发素品类的 销量下滑0.8%,但平均售价却上涨8.1%。洗发水销量仅增长1%,但价格上涨5%;欧莱雅和潘婷 的平均售价分别增长6%和4%。家庭护理品类强劲增长7.2%,较2014-2017年3%-4%的年均增长率 有所反弹。在家庭护理领域,销售额的增长主要来自销量增长,而不是价格上涨。
在食品领域,营养品等被认为对健康有益的品类引领了增长,而口香糖等冲动消费型品类则有所 下降。总体而言,食品品类增长4.7%,略高于2017年3.4%的增速。
饮料品类的销售额仅增长1.5%,低于2017年2.8%的增速。销售额的增长完全是因为平均售价上涨 1.8%。但在饮料品类中,瓶装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瓶装水的市场规模之所以扩大,主要是因为批量购买和大包装的销量增长,而不是价格的上涨。领先瓶装水品牌农夫山泉的销量增长20%, 但平均售价却下降2%。第二大品牌怡宝的销量增长17%,而价格却下降3%。酸奶销售额连续多年 稳步增长,但增速却降至1.6%,主要原因是销量增长停滞。比如领先酸奶品牌光明,2018年销量 就下降了17%之多。
一些饮料公司已经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增长方法,可以为许多品类的快速消费品公司提供经验。 受益于大品牌在包装和产品配方上的创新,以及小品牌推出了广受欢迎的本土化产品,碳酸饮料 销售额从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6.6%。可口可乐公司在饮料领域的增长贡献超过50%,主要归功于 雪碧纤维+的成功。此外,本土品牌也纷纷推出了独特中国口味的饮料,比如北冰洋就推出了酸梅 味汽水。这些本土公司让本土口味变得时髦,抓住“新国潮”的机会取得成功。相比之下,消费者 对即饮茶的热情有所下降,自2017年以来,即饮茶销售额下降了5.1%。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喜茶 等茶饮连锁店和瑞幸等咖啡店零售商的流行,蚕食了即饮茶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咖啡在中国迅 速受到消费者热捧:2016-2018年,即饮咖啡销售额年均增长了17%。
即饮咖啡已经跻身十大高速增长品类之列,与豆奶、漱口水、蚝油、宠物食品、厨房卷纸、彩妆、 染发剂、速食汤和衣物柔顺剂齐头并进。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他们对改善生活方式、健康和保 健的意识提高,也推动了对这些品类的消费(图2)。增速最慢的十大品类包括口香糖、味精、软 蛋糕、汉堡和其它没有标榜健康生活的品类。高速增长品类的强劲势头主要归功于销量增长,而 不是平均售价(图3)。以豆奶品类为例,2016-2018年销量年均增长28%,而价格同期上涨17%。 同样,销量下降是十大低速增长品类增长欠缺的主要原因。例如,软蛋糕销量下降9%,抵消了价 格上涨3%的影响。
高端化路线
我们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快速消费品品类的渗透率已经达到高位,目前正在持续走低(图4)。事 实上,26个品类的平均渗透率已经高达80%。我们在数年来对快速消费品趋势的追踪发现,当渗 透率下滑时,品牌通常会采用高端化手段促进增长(图5)。尽管许多品类可能会提高平均售价, 但很少有品类能做到真正高端化,也就是平均售价增速始终高于通胀率(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撰写本文时约为1.8%)。
在实现“真正”高端化的品类中,有一类是为了应对渗透率持续下降而推进高端化的品类,包括 许多个人护理品类,其中洗发水和护发素在过去两年经历了渗透率和购物频率的双双下跌。对此, 中国高端洗护品牌阿道夫和滋源,在销量增长停滞的背景下显示超越竞争对手的可能性。2016- 2018年,阿道夫年增长率高达176%,滋源为34%。实际上,这两家公司在此期间贡献了洗发护发 品类总体增长的整整一半。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阿道夫采用单级分销模式,在增加铺货量的同时提高利润率。在扩张到高线 城市前,首先进军低线城市,同时大力培养训练有素的店内促销员。而滋源通过名人代言、海量 广告宣传和电视节目赞助赢得了广泛知名度。它投入巨资扩大线上业务,并在新兴社交电商平台 上摸索增长机会。
另一组品类并没有受到销量增长停滞的困扰,这些品类包括彩妆、护肤品、衣物柔顺剂、婴儿配 方奶粉和碳酸饮料,其价格和渗透率均有提高。然而,并非所有销量增长都来自高端产品。例如, 衣物柔顺剂、婴儿配方奶粉和碳酸饮料的增长主要来自高端和超高端产品,但在彩妆和护肤品领 域,高端和低端产品的销售份额不断扩大。这标志着这些美妆品类的品牌有机会推动高端/超高端 和大众/低端产品同时实现增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定价动态,我们把26个品类分为四个价格档次:
超高端SKU:售价超过品类平均售价1.6倍的SKU
高端SKU:售价在品类平均售价1.2倍到1.6倍之间的SKU
中端SKU:售价在品类平均售价的0.8倍到1.2倍之间的SKU
大众SKU和低端SKU:售价在品类平均售价的0.8倍以下的SKU
通过这种更精细的分类,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品类的高端化动态,找出价格上涨和产品组合 的改进会对哪些品类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在所有品类中,个人护理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高端和 超高端产品(图6)。
各渠道购买情况
今年,凯度消费者指数调整了电商渠道数据,以反映新的市场现实和电商渠道的快速增长。在新 渠道视角中,电子商务占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更大份额——以2018年为例,如采用之前方法,电 商所占份额为10%,而更新后则为16.7%。数据显示,电商渠道增长实际上首次略有放缓,从2014 年至2018年间35.1%的年均增速,减缓为2017年至2018年的30.6%。但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这样 的增长速度依然很强劲,与2017-18年大卖场0.8%和杂货店1.2%的增速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图7)。 与往年一样,电商渠道渗透率和购物频率有显著增长,客单量和平均售价保持稳定(图8)。
在过去几年形成的趋势中,一线城市电商渗透率和电商购物频率达到稳定水平。实际上,一线城 市的电商渠道支出和电商渗透率最高,但这种渗透率已经稳定在80%左右。一线城市的年均电商 购物频率几乎与大卖场持平——购物者在电商渠道每年平均下单20次,而全国大卖场年均购买次 数为26次。然而,在下线城市,情况有所不同,我们预计电商渠道增长仍将持续至少三四年。这 些城市正在迅速赶上,将成为电商渠道增长的引擎。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根据电商相对渗透率和电商渗透率增长轨迹,把所有品类分为三个群组。今 年,我们确定了四个群组的分类,进一步区分了不同品类(图9)。
第一组具有较高的电商相对渗透率且电商渗透率增长较快,其中包含4个婴幼儿和美妆品类, 它们大约占26个快速消费品品类电商销售额总量的70%。这几个品类的消费者关注优质品牌, 通常更青睐进口商品。例如,对于婴儿配方奶粉和婴儿纸尿裤等品类,他们更愿意相信外资 品牌。事实上,婴儿纸尿裤仍然是电商相对渗透率最高(约为75%,比2016年增加14%)和电 商销售额占比最高(约为51%)的品类。与此同时,中国购物者从电商渠道尝试美妆品类的新 品牌。大约一半护肤品和彩妆购物者网购相关产品,并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营销平台以及 直播等营销形式了解新产品和品牌。此外,电商渠道大大降低了进口小众品牌的市场进入门 槛,例如来自泰国的蜜丝婷(Mistine)和来自韩国的爱纪二十之(Age 20’ s)便直接通过 电商面对中国低线城市消费者。
第二组以个人护理品类为主,如个人清洁用品、头发护理和口腔护理用品。这些品类的电商相 对渗透率处于中等水平(高于20%),并且自2016年以来经历了较高速的电商渗透率增长。这 一增长得益于电子零售商平台推出的强劲促销以及领先品牌和小型品牌的线上投资
第三组包括家庭护理品类,例如卫生纸、衣物柔顺剂和厨房清洁用品,以及牙刷和部分食品 品类(如方便面、糖果和巧克力)。这些品类的电商相对渗透率处于中等水平(但低于20%) 且电商渗透率增速较低
与往期报告相同,最后一组包含电商相对渗透率较低且电商渗透率增长有限的品类。我们发 现这组中占主导的是口香糖等冲动消费品类。同样在这组中:饮料品类占多数,其电商订单 履行物流成本很高。有意思的是,巧克力和饼干等其它冲动消费品类的电商渗透率较高,主 要因为消费者会在网上购买大包装和礼盒装
进口品仍占线上销售额大头,但这一比例正在下降,从2016年的41%下降到2018年的37%(图10)。 相比之下,2018年进口品占线下销售额14%,仅比上年略有增长。线上销售产品通常比线下销售 产品平均售价更高,主要原因在于SKU组合更高端化。然而,越来越多企业利用促销活动鼓励购 物者线上购物,促销让利有时甚至会抵消平均售价的收益。在所有线上快速消费品销售中,约有 40%通过促销实现,而线下销售促销比例仅为22%。
不同品类在电商渠道的平均售价与品类平均售价差异巨大(图11)。有些企业利用电商渠道推动 高端产品销售。最典型例子当属牙刷,其线上平均售价比品类平均售价高出89%,原因是电动牙 刷普及率不断提高。尽管42%的销售额与促销活动挂钩,但较高的线上平均售价远远抵消了相关 支出。另一方面,有些品类依靠电商渠道进行大包装和组合优惠促销,卫生纸和牛奶就属于这种 情况,其线上平均售价比线下大约低12%,这是因为线上促销率高达50%。对于这两个品类,批 量采购和产能过剩是导致促销率高的具体因素。对牛奶而言,渠道之间存在价格差异还有另外一 个原因:品牌的线上营销投入主要集中在低价的基础奶制品上(而非加钙牛奶等优质产品)。
在外消费增加,但价格承压。我们连续第三年分析了凯度消费者指数关于快速消费品购买在外消 费的数据,包括瓶装水、亚洲传统饮料、口香糖、饼干、啤酒和非包装冰激凌等22个品类。凯度 跟踪一二线城市便利店、大卖场、超市、杂货店以及从报摊和餐馆到茶馆、酒吧、电影院、加油 站和自动售货机等其他一系列网点的销售情况。虽然在外消费总额、户均消费支出和购物频率都 持续增长,但平均售价增长落后于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在家消费平均售价增长。最终结果是整体在 外消费增长放缓(图12)。
在外消费的平均售价增长停滞不前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食品和饮料品类面临更激烈竞争 环境。例如,目前来自新零售参与者以及美团和饿了么等受欢迎的O2O外卖平台的竞争非常激烈, 这些平台通过提供优惠券和折扣大力推广其服务。此外,领先的咖啡和茶饮连锁店也加入食品和 饮料产品外卖领域竞争。
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便利店和杂货店仍有很大潜力,能够提高10个食品和饮料品类的在外消 费额:啤酒、瓶装水、即饮茶、果汁、碳酸饮料、饼干、口香糖、巧克力、糖果和酸奶。在这些 品类的便利店和杂货店总销售额中,在外消费分别占88%和近80%。其他证据还包括:在一二线 城市,便利店的在外消费商品销售额每年增长17%,购买量增长12%,平均售价上涨5%——所有 三项指标均超出在家消费的商品销售。从2016年到2018年,口香糖、糖果和巧克力在便利店和杂 货店的在外消费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0%和19%,与这些品类在家消费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线下门店的新希望。线下门店亦有利好消息。虽然线下渠道所占份额在2018年继续被电商渠道抢 夺,但流失速度正在下降。我们接下来逐一分析每个渠道的情况。
大卖场。正如我们几年前所观察,由于电商渠道和O2O配送日益普及,中国购物者减少了去大卖 场的次数。大卖场在城市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所占份额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 购物频率下降、户均购买量持平、渗透率略有下降。
普通超市和小超市。虽然普通超市和小超市在2018年丢失了份额,但销售额仍然实现1.9%的增长。 他们能保持住自身地位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邻近当地社区。
传统渠道(杂货店)。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杂货店出现转机的迹象。在一二线城市,在家消费占杂 货店总消费额的20%左右;虽然在家消费销售额依然在下降,但降幅已从2014-18年的5.7%放缓至 2018年的1.2%。然而,在外消费的销售额前景更加光明。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关注的10个食品和 饮料品类的在外消费销售额每年增长14%,销售额占比达到2018年杂货店销售额的近80%。
便利店。正如我们在《2018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中所指出的,便利店仍然是最健康的线下业态。随 着消费者购买更频繁、消费更多,便利店在一二线城市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在外消费(图13)。
进入新零售时代。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跟踪了中国购物者线下转线上的行为。但事实是,线下 线上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经过了通常被称为“互联网购物”的时代,线上不再意味着纯粹电商。 如今已经出现O2O平台。阿里巴巴等传统线上平台正在购入线下渠道,而沃尔玛和大润发等传统 实体零售商则拥抱电商渠道。我们的报告一直持续追踪这一趋势多种形式的体现,包括:
线下零售商利用电商和O2O平台提供线下网点3公里以内配送服务。沃尔玛对达达—京东到家 的投资以及大润发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线下零售升级,包括阿里巴巴的零售通(LST)库存管理平台和京东新通路(XTL)
新零售业态通过构建零售生态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购物体验无缝整合。主要参与者包括盒马、 家乐福Le Marche和永辉超级物种,这类超市都支持消费者通过APP订购、到店内购物,现场 用餐或者送餐到家。新零售门店投入大量空间用于店内用餐和前置仓。现在新零售业态仅局 限于一二线城市,并且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渗透率为5%,购物频率低于传统实体渠道。 然而,这些迎合年轻和高收入购物者的新零售门店具有一些优势:平均售价高、食品和饮料 以及进口产品组合的销售已具规模(图14)
由于纯电商渠道渗透率增长触顶,我们认为机会正在转向线下渠道。实体店将承担新的角色,包括 承接新零售业态的多种使命。脱颖而出的将是那些能够最好地满足新的、不断变化的中国消费者 需求的线下业态—— 例如,提供快速配送或者投资于生鲜和吸引消费者的即食选择,实现差异化。
制胜品牌:小品牌与大品牌、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博弈
小品牌,大挑战。除了新零售业态的出现,我们分析了另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大趋势。在《2018 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中国新生势力品牌撼动双速增长的市场》中,我们展示了中国新生势 力品牌如何在快速消费品增长中贡献超高份额。这些品牌包括幸福西饼、超能和云南白药,而他 们在几年以前都是不太知名的品牌。
这种趋势今年依然持续。我们首先分析了前20大品牌与小品牌相比的增长情况,局势非常清晰: 在许多品类中,小品牌对品类销售额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前20大品牌(图15)。例如,在护肤品类, 前20大品牌仅占品类销售额增长的9%,而小品牌几乎占23%。个人清洁用品和饼干的情况更为显 著,前20大品牌对品类销售额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和2%,而小品牌则分别为11%和15%。
接着我们更深入剖析了前20大品牌,对前五大品牌与其余15个品牌的表现进行了比较。在过去3年, 大多数品类的前5大品牌几乎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挑战——例如,婴儿纸尿裤流失16%、即饮茶 流失7%、果汁流失6%(图16)。事实上,前五大品牌仅在四个品类提高市场份额:牙刷、牛奶、 瓶装水和彩妆。
中小品牌是增长领导者,在除彩妆和瓶装水外的所有品类中,它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前5大品牌。 他们具备许多优势:擅长发现并满足消费者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他们通常比大型同行掌握更多数字 化营销和社交媒体技能,许多小品牌采取轻资产商业模式,使他们相对老牌消费品公司更具优势。
我们在大多数品类都观察到市场分化的现象,较小的新生势力品牌从前五大品牌手中抢夺市场份额, 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的“多品牌偏好”行为日益明显(图17)。我们详细研究了四个品类:彩 妆、饼干、牛奶和婴儿配方奶粉,它们是多品牌偏好-品牌忠诚区间和低频-高频线上渗透率维度的 代表8。第一个观察结果是,所有四个品类的多品牌偏好行为较两年前更明显。其次,线上消费者的 多品牌偏好行为比线下消费者更为明显。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进行网购,他们的多品牌偏好行为将 会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专注于发展大品牌、还是建立不同的品牌组合以服务于不同的细分市场,是让每 一位快速消费品公司高管都感到头痛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时需要重大的战略转型;市值十亿 美元的品牌与2500万美元的品牌截然不同,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运营模式。
内外资品牌之间博弈继续。我们每年的研究中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本土企业抢占了外资品牌的 市场份额。2016年以来,本土品牌实现了15% 的增长,2018年贡献了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76%的 增长额(图18)。与之相比,外资品牌增长缓慢,2016年以来仅增长9%,2018年贡献了24%的增 长额。对外资品牌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是:尽管仍被本土企业超越,2018年里24%的市场增长贡 献实际上是2017年的二倍。跨国公司若想要在中国取得成功,现在还为时不晚。它们需要紧跟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并采用“4D”法则抗衡新生势力品牌带来的竞争。“4D”法则是指为 中国消费者设计、 中国团队自主决策、以中国速度执行和中国业务数字化(参见贝恩署名文章《加 码中国消费品市场正当时》)。
事实是,本土和外资品牌都可以找到制胜的方法。例如,在牙刷品类,飞利浦和欧乐B通过投资 创新电动牙刷并专注于电商渠道(占这些品牌销售额的60%),增长了三倍以上。在本土企业中, 云南白药和片仔癀等牙膏品牌通过推出含有传统中药成分的新产品,增长速度是同类产品的两倍。
所有企业,无论中资还是外资,都认识到这样一点:高端化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是赢得中国 购物者的至理名言。然而中资品牌销量和高端化的双管齐下证明了拥有更均衡的增长模式的重要性(图19)。
对品牌和零售商的启示
品牌如何制胜。去年报告中提到的三条重要启示仍然适用:
充分洞悉渠道动态,与制胜渠道共同成长,预测未来零售整合
开发高价值、个性化产品,利用高端化发展趋势;以及
通过与平台合作以及开发内部专有消费者数据,转型为数据驱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
今年,我们根据新生势力品牌的成功经验,增加了第四条重要启示: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 购物者对新产品的渴望,建立不同品牌组合,从而提高在一个品类中的整体份额。
零售商如何制胜。新零售业态的加速发展为零售商带来了新机遇,使他们能够从现在的针对大众 市场线下销售为主的模式,转向未来无缝化多渠道的购物方式。实体店依然充满希望,但线下零 售商必须不断进化适应这种新环境。具体来说,他们需要:
重新设计新零售业态下的门店组合
通过利用AR/V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让店内体验更有吸引力;以及
开展数字化运营,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购物体验,并开始将消费者数据变现, 更好地与品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