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和欧美相比,为什么中国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

上次开学季时,朋友伍姐松了一口气。

“总算熬到了开学,这个假期我儿子游戏快玩疯了。”

伍姐的儿子上初中,她和先生工作忙,整个暑假她的儿子除了各种补课,闲暇时间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

老人家带孩子要娇惯得多,总是舍不得管孙子,由着孩子玩网游。假期最后几天,小家伙知道开学后上网时间不会再充裕,更是争分夺秒,简直是不分昼夜地疯玩,连续两个通宵都不睡觉。

伍姐干着急没办法,只能寄托于和儿子约好的“开学就不再玩游戏”的君子协定。

“这么小就开始沉迷游戏,我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伍姐说起儿子的网瘾就长吁短叹。

看过一组香港大学统计的数据,2007到2015年,中国的青少年网民从1.07亿增加到了2.87亿。其中,发达城市孩子(尚不包括欠发达城镇和农村孩子)的成瘾率已经高达14%,远高于欧洲的2.6%和美国的8%。

我所生活的澳洲,媒体也曾经做过统计,成瘾少年的比例基本在4%左右。

欧美国家的孩子们在网上最常做的事情,第一是主要是听音乐看电影动漫,其次是玩社交软件,最后是打游戏。

而在中国,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玩网游。

打开新闻,类似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

杭州一名13岁的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被父亲教训后从四楼跳下;

去年4月,广州一17岁少年狂打手游40小时,诱发脑梗,

险些丧命;

常州的一位父亲也发现自己儿子最近因为玩游戏,在短短13天时间里,竟花掉了2.3万元钱……

为什么和欧美国家比,中国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我,发现了几个有趣的国内外差异现象。

1、单元房居住环境

导致孩子缺少足够的成长空间

上次回国时,和一位前同事相聚,她也抱怨自己的儿子现在除了上班,其余时间一直在打游戏,工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玩游戏上。

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不仅还和父母吃住在一起,连交女朋友都兴味索然。

说起打游戏的原因,同事归结为儿子是独生子,从小到大住在高楼里,缺少玩伴,缺少活动空间,闲暇时间唯有寄托于游戏世界。

同事说的居住空间狭小,出国这些年后,我倒真的很有感触。

欧美国家的孩子,大多是在有庭院的居住环境里长大,拥有开放的玩耍空间,尤其是在中产社区里,邻里环境也安全有序,孩子们放学后往往能有大把时间在户外活动,再加上每个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兄弟姐妹,从来不会有缺少玩伴的问题。

孩子的群体活动多,不落单不孤独,自然就不会寄情于上网打发时间。

而纵观国内,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城市孩子大多数没有兄弟姐妹,也鲜少有表哥表弟堂兄堂妹等同辈亲戚作为玩伴。

城市里到处高楼林立,如今大城市又几乎都是移民社区,传统邻里关系薄弱,限制了孩子们的空间,再加上儿童安全拐卖问题,社会关系缺少基本的信任,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准许孩子随便出门玩。

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除了学习、读书,只有孤独度日,如果父母没有适当陪伴和引导,很容易陷入虚拟的游戏世界里。

2、逃避学习压力

独生子女们,说得好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同时承受的却是三代人的压力。

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大人的焦虑最容易转嫁到孩子身上。

从四五岁开始,孩子们便开始了各种补习和才艺课。从幼儿园入园考试到学区房,现实的压力虽然在大人,但其实最直接的后果,是摊在了孩子身上。

所以很多小孩几岁开始就被“催熟”,天天辗转在补习班、才艺课之间,一路还要过关斩将拼重点学校,如此以来家长面子有光,孩子似乎才能有出头之日。

BBC的纪录片《网瘾少年》,纪录了北京郊区大兴“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网瘾少年接受治疗的过程。

沉迷于网游给他们带来的是灾难性影响。

这些十来岁左右的孩子,很多都已经辍学在家,分不清真实生活和虚幻世界。他们常常连续几十小时打电玩,不眠不休;有的为了通关顺利,戴上了尿不湿。

其中一个男孩说:

“我跳过两次楼,因为他们断网把我关在屋子里,我就说让我出去!不然你明天抱着我的骨灰盒哭吧!”

在成瘾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中,网瘾治疗机构看到了商机,遍及全国各地的几百家戒网瘾机构,产值已达数十亿。

但这些所谓采取了军事化管理的戒网机构,真的能戒掉孩子们的网瘾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通过极端的甚至暴力的手段,反而是在给孩子施加二次伤害,后果都是不可逆的。

甚至因此身亡致死的悲惨案例屡屡发生。

其中一位网瘾少年受访时说的一段话,非常有代表性:

“他们整天逼我学习、学习、再学习,我在学习上不如别人,我打游戏比别人强啊!”

国内的填鸭式教学和严厉而竞争激烈的教育制度,让这些本就孤独的独生子女们,背负著光宗耀祖的全部重担。

面对压力,这些孩子选择了逃避。

纪录片中,一个孩子在影片快结束时对着镜头说:

“这不是真正的疾病。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的确,“网瘾”其实是一个快速发展社会里代际冲突、适应创伤性剧烈调整的快照。

正如在西方社会中漫画书、说唱音乐和暴力电影也曾承担了某种罪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为中国的社会剧变和代际冲突承担了这种罪名。

3、缺少有质量的陪伴

网瘾少年》中,一个男孩抱怨:

“我在家里没有存在感。我太孤独了!”

另一个则说,“他们根本不在乎我真正的想法,跟他们没话说,还是游戏有意思。”

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在六个大人无微不至的包围和宠爱中长大,本应该是全世界最不缺爱和安全感的,但为什么反而有这么强烈的孤独感?

上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

爸爸在沙发上看手机。孩子拿着自己搭建的乐高,来到他的身边。

“爸爸,你看,我做的汽车,”孩子兴冲冲地说。

“嗯真棒,”

爸爸抬头看了一眼,说完就继续盯着手机。

“爸爸,我还想搭一个飞机,你帮帮我吧,”孩子央求道。

“我要去工作了,你找妈妈去,”说完,他就起身去了书房。

在书房里,他并没有工作,而是又掏出了手机继续玩。

有多少父母,都像这位爸爸一样,每天都是在假模假式的陪伴孩子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有妈妈辞掉工作,全职在家陪伴孩子,但她每时每刻关注的都是该做饭了,该洗衣服了,该上早教课了。

家里有老人带小孩的,老人几乎是24小时眼睛不离的看护着,但老人们最关注的,是不要磕了碰了,饭要多吃,衣服要多穿,觉要多睡。

没有人把孩子当做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认真倾听他们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忽视,他其实是无法感觉到安全感和被需要的。虽然被众星捧月般宠着,但心里体会到的却是真正的孤寂。

因此他转向了游戏。

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中,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预测在2045年,现实世界衰退破败,遭遇能源危机的世界处于崩溃边缘,人们都沉溺在VR游戏虚幻世界里寻求慰藉。

在这里,人们可以逃避现实,进入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成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

在现实中被忽视的人,最容易成为网游上瘾者。

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主宰与支配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很赞同这句话:当你见识过越多,就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

游戏世界亦如此。当孩子们在现实世界里,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情感世界丰盈充足,他就不会去依赖虚拟世界去发泄自己的压抑。

懒惰的家长,总是喜欢把自己教育不成功的锅,甩给游戏来背。

但其实,游戏和任何一项娱乐一样,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完全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调整应对,让游戏成为一个玩具,能够充实孩子的人生,而不是塞满他的人生。

作者|Angela,坐标澳洲悉尼,“十点读书”和“读者”签约作者,简书推荐作者。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分享原创干货。

来源|微信公众号:Angela在悉尼(ID:Angelamanly)

【原文标题为《为什么和欧美国家比,中国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沉迷  沉迷词条  相比  相比词条  容易  容易词条  欧美  欧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