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你在做些什么?为年轻的梦想而努力,还是已经脚踏实地为人生打拼?你有没有想过,20岁对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日本首席人生设计师土井英司为你一语道破:20岁可以决定你未来收入的90%!
只有在年轻时把应做的工作做好、做对、做透,未来才能顺风顺水。
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在35岁前对职业生涯都已有所规划。
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先生出版处女作《企业参谋》时是32岁,虽然当时他入麦肯锡公司才3年。但是,这本书不仅在日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畅销,可以说,这是大前先生的成名作,他因此而声名远扬。
传奇证券投资商藤卷健史先生,35岁进入摩根银行。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三井信托银行,当时就已经是销售精英。加入摩根银行,是他后来活跃于世界舞台的重要契机。
有个青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佳世客,9个月后就辞职,后来进入他父亲经营的“小群商事”工作,当时该公司主营的是男式西装,而他另行其道,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经营休闲服的“优衣库”(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专卖店,当时他35岁。店的名字简称为“优衣库”(UNIQLO)。这位青年就是大家熟悉的迅销有限公司(Fast Retailing)创始人柳井正先生。
▲第一家优衣库开业
要在35岁前对职业有所规划,就必须在二十几岁时做好“职场准备”。大学毕业后至30岁期间,每个年龄段要做哪些“职场准备”?
从参加工作到30岁的这个期间,要利用自己所在的公司,努力找出自己想从事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来锻炼自己。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商务人士“职场准备的8年”。只要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就可以形成你整个职业生涯都可以利用的“商业资本”——你自己。
说到底,这只是做完了职场的准备工作而已,你还有许许多多选择的余地。换句话说,在30岁前彻底地磨炼好自己,就是尽早完善自己,使自己在30岁以后做到“进公司也OK,自己经营也OK,做自由职业也OK。”在35岁前对职业有所规划,之后的人生当中,怎样工作,就可以由自己来选择。
职业生涯,笑到最后者胜
30岁,确实是“最初而又是最后的一年”。自我塑造在30岁结束。不,是必须让它结束。
这种“在职场准备的最后一年能笑得出来的人”,将成为职场人生的赢家。就算与他人相比,年薪更低,社会地位也更低。但是,如果能够幸福地迎来“自我塑造的最后一年”,那你根本就不用担心。
为了消除不安和焦虑,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个年龄的路线图,如果你已经过了30岁,那你只能忘记自己的年龄,按顺序努力去做。
从23岁进公司到25岁的这三年,是在岗位上拼命效力的时期。
如果你认为“要发挥年轻时的创造力!没有经验,就要靠创意取胜”。那你是百分之百错了。
能发挥年轻时独有的创造力的,只是一小部分天才,剩下的99%的人在这个年龄能提供的只是一颗诚实的心和强壮的身体,这是公司需要的。对本人来说也很有必要,年轻时不打好基础,年纪大了之后,就会落到徒劳无功的地步。
要说起来,这一时期就像是死记硬背九九乘法表的时期。要解开费马大定理,也许是需要灵感闪现的吧。但是,如果你连九九乘法表都不会,只凭着感觉去挑战,那只能算是一种赌博。不会九九乘法表就去做因式分解,还吃了不少苦头,到了40岁再来拼命记“二二得四,二三得六”,这不是悲剧,而是喜剧。
26岁到28岁的三年,要打造自己的No.1。手头上要有一项成果,要一看就知道那是“你的成果”的那种。在这个时期,要鼓足干劲,瞄准本垒打。
在这个年龄,即便是同时进公司的,也开始分为两种人,一种人将来有可能成功,另一种则不可能成功。分界线就在于在公司内是否得到认可:“这小子,干得还蛮不错的!”这就要作出业绩,这种业绩可以不必大,但一定要让人能清清楚楚地看得见,摸得着,要建立“自己的功劳”。
这样一来,你就会被委以重任,就有机会打出本垒打。你也能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什么。成功不可能一下子到手,有成功经验的人,以成功作为本钱获取更大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是成倍增长的。
29岁到30岁这两年,要放眼外部世界。
不管你是组织里的人、自由职业者还是独立经营者,光盯着公司是出不了成果的。
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工作类型,首先要试着放眼整个业界,尤其是要渐渐地和客户交往,说不定他们当中就有你未来的顾客和商业伙伴。
你和独立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接触,即便他们是你的同行,对你来说也将是一种很好的调查研究,为你决定今后的工作类型提供参考。刚进公司的时候,就算你忙着参加一些建立人脉的派对,但是由于那时你连聊的话题都没有,所以没什么意义。可到了这个年龄,就能建立起今后用得着的关系网。
换个工作,去别的公司看看,也是一个方法。要打好“业界本垒打”,而不是“公司内本垒打”。这样,你就有可能受到其他公司的关注,有可能被挖走。由于人都聚集到你身边,人脉也就自然而然建立起来了。
30岁结束“职场准备”,追加的一年31岁是Plus a的时期。这一时期,要学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管理。
30岁以前出的成果是个人的成果,能赚的数量也有限。二十几岁靠个人打出的本垒打就足够了。但是,以后重要的是看带领其他人组成团队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时,管理能力就成了关键。
想率领多大规模的组织?能够率领多大的组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一个人是自主经营公司还是做自由职业。作为组织里的人,可以在这一年里分辨清楚,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职务更适合自己。
如果你能在30岁前结束职场准备,确定工作类型,那么,在35岁之前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准备就完成了。
在大企业混得好的人的“五项素质”
“能实实在在地拿到高收入”,如果你想选这样的公司,事情就非常简单了,你就去最尖端的行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但是,如果停留在“自己的才能=干劲”这种认识水平是没有用的。就算你进入到最尖端的行业,但如果你没有顶尖的才能也无济于事。所以,有时候虽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办得到。
不管怎么说,不擅长自发地、能动地工作的人,还是去大企业比较好。
不管什么行业,小企业都要求员工有自主性,要求员工进入公司后很快就能开展工作,什么都干。不这样的话,公司自身都难保。
而另一方面,大企业有组织可以作为缓冲,在一定程度上有回旋的余地。有一个想换工作的求职者来我公司面试,她说:“我本来是做业务的,却调我去做行政,我觉得很不满意。在现在的这个公司,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她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一问她,她说她个人的营业额是每个月3万日元,工资却是每个月30万日元。
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效益,还让公司出现这么大的亏损,这样的员工还用她,还调她到别的部门去做事,这也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得到。我的公司是养不起这种工作能力差的员工。
我不禁郑重地忠告她说:“你现在所在的公司是家非常好的公司,你就别老想着换工作了,待在公司好好干吧!”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工作不需要价值”,我觉得这也不是件坏事。“一辈子做个车轮也完全OK,作为领导的左右手跟着领导干也挺好。”抱着这种决心,牢牢地待在一家大企业里干一辈子,这也不失为一种方式。至少,与一辈子死守着一家不是大企业的地方相比,还是相当明智的。
也有的人想在大企业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干出点名堂。大企业能做规模很大的业务,有很多工作凭着“公司的招牌”更容易做,这也是事实。有许多优秀的人士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了机遇。
想要在大企业里大展身手,而不是只做企业的一个车轮,有五项不可缺少的素质。
第一,懂管理。
大企业不需要天才和艺术家,要也是一小部分。在大型组织里,能成为主角的是能调动别人的人。不管是商业书籍还是在现实中,都找不到这样的人:没有管理能力还能在大公司里混出名堂。本田是个特例。藤泽武夫帮助天才般的本田宗一郎,这种二人三足赛跑一般的经营模式之所以能行得通,是因为有本田先生那样既有技术,又具备超凡能力的人。
第二,忍耐力强。
大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利害关系也很复杂,要求具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要求处事细致而周到。大企业会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会夹在上司和部下之间左右为难。在大企业有来自其他部门及客户的压力。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忍耐力不强则干不下去。
第三,像“长子、长女一样”责任感强。
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的相关人员越多,那么,就越难光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就连前面提到的每月销售额3万日元的业务员也要养着,这是在大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的一部分。不仅要考虑到员工,还要考虑到员工的家属、客户、承包商、承包商的承包商的生活,像这样有责任感的人,在大企业也许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四,清浊能容。
不会变通的人对大企业来说是个包袱。本宫宏志先生的《白领金太郎》之所以受欢迎,正因为它是个幻想故事。
建设50亿日元的巨大综合设施时,假设只有一家不肯搬迁,当把这家的顽固大叔的人生和数十亿日元的投资相比较时,能够冷静地作出判断:与大叔一个人的人生相比,还是50亿日元的项目更为要紧。这种遇事不乱的镇定、大局观是在大企业混得好的人的素质之一。要在大企业作出成绩,必须清浊能容,必须能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第五,精通数学。
凭以上四项素质,可以在大企业做到一定的程度,但是,要做到公司的最高层,看不懂资产负债表谈都别谈。不懂商务,谈判终将失败。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金钱和数字不敏感的人,是进不了企业最高层的。
做小徒弟是有年限的
像小徒弟一样工作三年后,就进入到找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的阶段。如果一毕业就参加工作,那么就是25岁。也就是说,在二十几岁剩下的五年中,要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以便做出成绩。
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强项。在已到这个年龄的人当中,也许有人会这样反驳说:“怎么现在才来分析自己的特点和强项,这在找工作的时候不都已经仔细分析过了吗?”
但是,有了工作经验之后再来分析自己的“强项”,意义就会不一般。
许多人工作了三年之后,各方面都习惯了。公司习惯了,工作习惯了,忙碌也习惯了,于是,他们就会产生惰性,懒得多想。
换句话说,他们对“像小徒弟一样老老实实按吩咐去做” 的这种工作方式已经习惯了,但是,做小徒弟是有年限的,一般是到25岁为止。
年轻时的“小徒弟的工作方式”有很多优点。对自己来说,可以身体力行学到基础的东西;对公司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你的时间和体力。这种交易只有年轻时才能达成。
如果你只是一直没完没了地学习基础,不管什么年纪还是像小学徒一样勤快地干杂活儿,那你就无法学到整个生涯都有用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作为公司来讲,对年轻人,他们愿意一边对他进行培训,一边让他们干这干那。但是,对有一定年纪的人,公司会希望他们能主动地工作。
如果一个员工到三四十岁仍说“有事尽管吩咐,请不要客气”。那么,公司不会觉得他“任劳任怨,人很好”,相反,会觉得他“不够灵活,是个累赘”。公司还得付和你年龄相符的工资,而你却总是做刚进公司时做的事情。这样,公司就会认为你“不会为公司盈利,而只知道混日子”。
要找出自己的特点和强项,有三个要点:
①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什么上面?
②不能认同的是什么?
③凭自己的个性在做的事是什么?
要有“公司内部交涉力”,以获得自由
熬过22~25岁三年的学徒期,打下基础,就到了28岁。25~28岁这三年把精力都花在确立自己的No.1上,到了29岁差不多就该稍微停一下脚步了。
29岁以前,你的眼光一直盯着公司内部,把能量投入在现在的公司上,29岁是放眼公司外部的时候了。
在现在的公司里一直努力做下去?跳槽?自己创业?做自由职业?29岁至30岁要考虑“下一个舞台”。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二十几岁职场准备期的最后一圈。
说到“放眼公司外部”,很多人就把建立广泛的人脉确定为目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急着去参加交流会或研讨会之前,请稍微检点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充分。
也就是看自己是否已经具备公司内部交涉力。在公司里,使自己的意见得以顺利通过的这种交涉力有多强?有多少事情是自己可以酌情处理的?自己有决定权的、能自主定夺的范围有多大?
如果在28岁已打造出自己的No.1,那么,你就能明确地回答说:“相信如果好好去交涉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是可以做主的,上司不会干涉。”
说到底,在公司外部建立人脉的短期目的有两个,你和对方都一样。
① 是寻求公司没有的资源。
② 是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不具备公司内部交涉力的人,无法达成这两个目的。所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方,这种交流都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在28岁以前熟悉了工作并做出了成绩,不妨考虑一下跳槽。临近30岁时是进一步积累新的职场经验,增加附加值的绝好机会。
再怎么说,人是生物。趁有体力、精力、能量的时候,做一些辛苦的、新鲜的事情比较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29岁时的跳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通过换公司,也可以检验一下本垒打的真正价值。换句话说,能判断出你打的本垒打是靠公司的招牌打出来的,还是真正凭自己的实力打出来的。
当你跳到其他公司也能准确击中或打出本垒打的时候,你就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啊!这家伙真是有实力!”
在前一章中,我讲过“要有‘公司内部交涉力’,以获得自由”,如果你在公司外部也得到认可,那你职业生涯的自由度就会越来越高。
就算你30岁以后一直留在你跳槽过去的公司,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等你再次跳槽时,也不会是从少数的几个选项中妥协,而是能够自由选择“更加如自己所愿的好公司”。
如果你想创业或者想做自由职业,那么在独立之前跳一次槽,经历一次变化吧!然后在新的公司打出本垒打,挣足名气。自己经营需要一定的资本,“好评和信赖”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还是提前赢得比较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受到的评价很高,也擅于管理人,“将来的目标是成为公司的经营主管”,那你还是不要跳槽。虽然也有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克洛斯·戈恩这样的特例,但在多数企业,成为高层的都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一毕业就进入公司的员工和中途跳槽进来的员工,如果他们的实力相当,那么能成为领导的更多是前者,因为他们被认为更理解公司的做法,对公司更忠诚。
29岁时的跳槽是一次让自己发光的“舞台选择”
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和20岁上下的人,一般都不清楚自己的适应性,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
但是,在即将步入30岁的时候,如果你想跳槽,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强项和适应性以及想做的工作。
刚毕业、二十几岁前半期时,找工作和跳槽是“公司挑选你”,带有那么一点被动的性质,而29岁之后的跳槽应该是主动的,是你“用严厉的目光来挑选公司”、“是不是不管什么样的公司,你都可以把自己卖给它?”、“自己挑公司?我不行,只要有公司要我就行了”,如果是这样,那你就不应该跳槽,而应该从今天开始就老老实实做个学徒,重新开始,注意!不是从明天,而是在今天!
临近30岁时,可以把自己卖给它的公司有个必要条件,就是“去那里确实能留下业绩”。
最好是评价体系容易体现个人成果的公司。在向该公司的在职员工作调查时,要打听好公司的评价基准和方法是不是用数字来说话。
如果这个公司很受人关注,只要打出本垒打就会成为社会焦点,那就最好了。规模不一定要有多大,规模小点儿,但拥有某个No.1的也行。还有,有普遍性同时受关注度又高的公司也不错。
这么想来,我感觉29岁时的跳槽就是一次“舞台”的选择,是通过华丽的表演来扩大自己的名气和实际业绩。
这时会有两个选择。一是有名的公司,在某个部门做出成绩就会成为焦点的那种。二是本身没有名气,但通过你的努力有可能使它变得有名的公司。
不用说,难度高、风险大的是后者。所以,如果你想很快登上“好的舞台”,我建议你去有名的公司。
当然,有名的公司也并非什么都好。
首先,要好好分析一下你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是否与公司的文化氛围相吻合。
要了解这一点,光听猎头以及该公司在职员工的话是不够的。公司网页上挂出来的经营理念、经营者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都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公司网页上写着“重视每一位员工是我们公司的理念”,可如果福利待遇不好,评价体系也不明晰,那么,这种理念就只是社长的妄想。
尽管主管嘴上说“要开拓那种在业界投石激浪的新业务”,然而,推出的产品却是对某种产品的简单复制,那么,体现真实的公司性质的是后者。我们就会知道这个公司“不是以开发市场前景未知的创新性产品为主,而是重在制造。制造那种虽然没有什么创新性,但在其他公司先行开发的市场中能稳稳地销售出去的产品”。如果你擅长开发新产品,那它就“不适合你”。而如果你有搞销售的技能和经验,擅于处理需求和供给的平衡,那就正好对路。
其次,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
例如,在亚马逊,我进公司的时候要处理的商品只有书。看上去很风光的是编辑,他们分析什么样的书能热卖,然后撰写书评和内容简介,和出版社联系。我记得,当时很多人都梦想着做编辑,就像很多有志于加入出版社的人都希望做编辑一样。
但是,亚马逊的商业模式是零售。它不是靠编辑或写文章盈利,而是靠出售书这种“商品”盈利。对照这一商业模式,抢手的部门就是与零售有直接关系的采购员。
编辑要花很多心思,想办法“卖出这本书”,但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看,“就算那本书卖不出去,其他书能卖出去就行了”。把有可能卖出去的书,按有可能售出的册数,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了,然后卖出去,这就是采购员的工作。这个部门的重要性比其他部门要大得多。
在出版业界摸爬滚打的我很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不是编辑,而是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出一本书能否畅销。当我要发挥这项能力、专攻商业书籍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从编辑转到采购员,于是提出了调动申请。
有时候,众人注目的部门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部门。所以,要理解公司本质上的经营模式,这一点很重要。
怎样活用猎头和社交网络
如果你想被人挖走,就要重视公司内部和业界的人脉。
公司要得到高层次人才,或者想笼络人才来秘密推进某个项目的时候才会挖人。这其中,公司要秘密推进一个项目的时候才会看中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一个企业要成立新事业部,就要招新人,这时,如果公开发布招聘信息的话,正在秘密进行的计划一下子就会泄露给竞争对手。因此,只向Recruit Executive Agent和Korn/Ferry International这样的猎头公司发出招聘信息,招募合适的人才。此时,参考的是周围人的评价。
“这项工作,那个人干得很不错!”要成为能让同事、客户、以前的上司对你作出如是评价的人。这是被挖走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想收集跳槽方面的信息,社交网络,如“脸谱”(Facebook),会有所帮助。“脸谱”与“推特”相比,用户也许会少一点儿,但它今后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向非特定多数扩散信息的“推特”(Twitter),是不经意地获得工作信息的地方,适合自我介绍。由于联系很不紧密,所以通过它来找工作,作用不大。
但是,脸谱网中却存在人际关系。以前的同事就不用说了,学生时代的人脉,与留学时曾在一起后来却失去音信的国外的朋友之间的交流,通过“脸谱”都能恢复。在交流彼此的兴趣、近况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机会:“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来我们公司怎么样?”
我还要向你推荐专门为就业和商务而做的SNS“LinkedIn”(高效地为白领准备的社会性网络服务)。硅谷也用它,也已经出了日语版,由于外企用人信息很丰富,所以,很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持有者也都登录了其英文网站。
我有个有点儿大胆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猎头将面临失业。我切实感觉到,由于SNS的出现,人和企业、人和商业、商业和企业直接联系的时代将会到来。
在网络时代,对一个人的评价会超越时空,随处可查。如果你要通过“脸谱”来跳槽,那么,你不仅要重视公司内部和业界的人脉,还要重视你整个人生中的人脉。
“提高年薪的跳槽”有三种模式
人人都希望每跳一次槽,年薪就提高一些。
最常见的跳槽模式是,跳到同行业内的其他公司。
从“年薪最高600万日元”的公司,跳到“年薪最高800万日元”的公司。的确,收入是提高了,在之前的山上适用的技能和要跳过去的山上相同,所以变化幅度以及冲突都比较小。这里要注意,如果你太在意薪水而失去信用这一资产,那将本利全无。还有,你也未必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我知道有许多人在原公司是S级的人物,跳槽后反而不能完全施展才干。
模式二是跳到完全不同的行业。
从“30岁年薪最高600万日元”的行业,一下跳到“30岁年薪最高1500万日元”的行业,在各个山上适用的技能几乎完全不一样。就算你想这样跳过去,但由于高度不同,会掉下来的。现在处在600万日元的山的山顶,要跳过去的山的山顶降到350万,你稳稳当当地跳过去,然后从那里往上爬,也许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收入。
模式三虽然也是跳到不同行业,但是,在要跳过去的山上能一点一点地积累必要的技能。
首先,发挥在最初的山上获得的技能,跳到第二座山上,在那里学习其他技能,于是总共就拥有了两种技能,一是在最初的山上获得的,二是在第二座山上获得的。这样一来,如果你要跳到第三座山上去时也更有利。在第三座山上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技能就变成了三种,荣登第三座山的山顶也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每一次跳到不同行业都掌握多样的技能,然后以此为武器,一点一点地往高山上爬。虽然个人履历会弄得有点乱,不好跳槽,这的确是不足之处,但是,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学到独一无二的技能。
本文选自《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