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喜樂阿
曾问起过很多创业者创业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殊途同归:变。近两年风口此起彼伏,直播,共享经济,新零售,撒币,区块链……唯一不变的似乎就剩下变化了。
艾瑞有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能达到6.1万亿元,较去年增长29.6%。6.1万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依旧将有数不清计的人想在这个行业里闯出一片天地。
如果所有的风口都注定衰亡,相信电商不会。但同样地,这个领域的真相值得所有从业者严正以待。
2018电商新格局:巨头对抗之下,小公司要赢只能独辟蹊径
谈及电商,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巨头霸占市场份额之下,创业公司唯有更为细分、垂直化才能找到一席之地。对此,中国电商委执行主任兼任秘书长苏军也颇为认同,其表示,像拼多多这样利用社交的商业模式找到了属于它的生存空间,但又不足以威胁电商第一梯队,这一点值得借鉴。
要说起近两年零售业的趋势,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是其中之一,而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则是来源于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互联网带来的高效率,在如何渗入线下、提供高质量的用户体验变成了创业公司竞争的核心点。苏军则认为,2018年线上线下大战即将硝烟弥漫,或许会出现行业整合现象,传统零售企业很可能会兼并收购同类型公司,线上线下的真正融合将在2018年正式启动。
那么究竟什么是零售?什么是新零售?电子商务在其中承担了什么角色?
7-11的创始人曾说过,零售的本质是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表示,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业态。数据驱动、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泛零售。只是要通过数据驱动要了解需求,并且要满足它,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未来是一体的。
毫无疑问,零售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电子商务也不例外。在第六届“电子商务年会”上,生鲜电商、跨境电商、便利店、医药等电商细分领域被创业者着重叙述。整个零售、电商业内在资本助推下,多少都催生了不少泡沫,大家也越来越浮躁。究竟该怎么做好电商?或许接下来的内容能为你解惑一二。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消费洞察报告》,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约为1391.3亿元,将近1400亿元,同比增长59.7%。这么大的市场足以吸引创业者前赴后继,也足以让他们忍不住期冀,也许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然而,烧钱、盈利难、一轮又一轮的洗牌,是生鲜电商呈现在外的固有特征。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曾有一组数据在业内流传极广: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盈利,另有7%巨亏、88%亏损、4%持平。
有人说,2018年不同了,生鲜电商的黄金时代来了,生鲜电商平台扭亏转盈不是梦。真是如此吗?
截止至今,生鲜的渗透率仅2%左右,而生鲜电商被称作是电商细分市场上的最后一片蓝海,更是有从事生鲜电商的创业者发出疑惑,“我们可以看到生鲜电商就是一个大宝藏,但怎么也找不到打开宝藏的钥匙。”苏军认为,参照盒马鲜生的案例,或许生鲜电商如何更好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做到线上线下融合,才能抢得先机。
在众人都在拼命往马云所提的新零售上靠拢时,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曾斌却提出了“近场零售”的观点。追溯零售业可以发现,从一开始便利店的出现解决了消费者线下购买的1公里难题,到现在无人零售解决了消费者最后10米;从一开始淘宝的两到三天收到货物,到京东的当日送达,再到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的一小时达;这些都在叙述近场零售的趋势和不可替代性。
除了近场零售之外,曾斌还认为如何满足消费者的生理性需求(比如,衣食住行)和体验性需求也是企业的制胜法宝。曾斌认为,现在消费者的体验式需求已经越来越强,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平台需要提供的是占据消费者时间越来越少的服务。
京东到家-达达的创始人蒯佳祺在接受采访时也同样提出过一个观点:未来生鲜电商领域如果不能做到一小时达的企业很可能被踢出局。
如何做到一小时达?答案或许聚焦在供应链和物流上。从巨头的布局来看,阿里和京东都不断在供应链和物流上做投资,而在生鲜领域,做好供应链和配送也更为重要。曾斌透露,每日优鲜也利用大数据自建了供应链和物流体系。
食行生鲜的创始人兼CEO张洪良也尤为认同这一观点。其表示,食行在2017年中9次登上易观数据的生鲜电商日活排行榜第一,这个成绩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做好了供应链的管理建设。
此外,张洪良还认为作为一家生鲜电商尤其要看到零售的大智慧,也即,关注用户体验、不贪小利和不被虚荣指标绑架。“生鲜是一个密度生意,不是拼命的大海扎针,获客当然重要,当然如果把客户扎扎实实的服务好,提升年度,才是本质”,张洪良称。在接受采访中,张洪良还提到,目前生鲜电商远还未到行业整合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注:截至目前,每日优鲜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2017年12月传出已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曾斌也曾对外公开表示过每日优鲜已经实现一线城市整体盈利,其中北京地区盈利最多。除此之外,每日优鲜旗下的每日优鲜便利购(无人货架)也于去年年底宣布完成2亿美元的A+B轮融资,腾讯和鼎晖分别领投;并完成了18000个优质点位的覆盖,经营品类包括水果、零食、冷饮、热饮、餐食等。
食行生鲜已经于2017年9月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并在苏州实现了盈利,预期上海也将实现盈利。食行生鲜目前拥有2300个社区(上海站点约为1300个)自提站网络,服务160万的用户。
便利店之间的战争
2016年或许还有人在谈论如何做第二个7-11,2017年无人零售风口顿起,传统便利店一下子遭受冲击。有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无人便利店已经超过60家,几十家VC/PE入局,吸金数十亿人民币。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市场(含贩卖机)交易规模保守估计将接近200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650亿,三年复合增长率在50%左右。
全时作为中国便利店的老兵,成立于2011年,截至2017年已经拓展了11个城市。其总经理杨波表示,便利店作为零售离不开三点:人、货、场。其中,人即消费者,便利店企业需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提供服务,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年龄层次、到店停留时间、便利店辐射距离和产品。
此外,杨波还提到了创新问题。其认为,便利店要做到创新有三点。第一,单品管理;第二,PB(Private Brand)产品(自有品牌商品或中间商品牌商品);第三,供应链建设。
杨波认为,未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的到来,如何和实体经济进行深度结合,对便利店来说是一个基于信息化、系统化、数据化的改变,这一定是未来的便利店的发展重点,并非只有渠道,线上和线下完美融合才是共赢。
事实上,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是否是一个伪命题一直是众人讨论的关键点。2017年12月,每日生鲜便利购宣布完成2亿美元融资;2018年1月17日,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宣布完成8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可见资本依然青睐这一风口。
其次,行业是否已经到了行业整合的分水岭也一直颇受关注。2017年9月,无人货架“果小美”宣布与主打智能零售货柜的“番茄便利”实现战略合并,成为业内第一起合并案。之后猩便利收购51零食、便利蜂收购领蛙等消息纷纷传来,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无人货架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猩便利、每日优鲜、果小美)状态,而背后的推手就是资本。
但回到商业本质上,不管是无人便利店还是无人零售,还是传统便利店,最终还是要实现盈利。此前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零售不分新或旧,回到商业本质,如何运用自己的模式实现盈利才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电商出海走出去的绝招:打响中国品牌
有数据显示,在国内147家电商平台中,其中有46%的平台已经开展了海外业务,34%也有计划拓展海外市场。在我们谈论“走出去”的时候,已经不单单是资本走出去了。据了解,在电商出海的国家中,俄罗斯、巴西等国家成了电商平台的热门之选,而俄罗斯也成为一带一路中购买中国产品最多的国家。
俄罗斯电商平台Umka中国区副总裁Sofia表示,俄罗斯的人口接近1.5亿人次,而电商渗透率仅为1.5%到2%之间,还处于萌芽阶段。但调查发现,俄罗斯的人均购买力很强。月收入在10万卢布以上的家庭,网上采购的行为越明显,男性用户占比49.6%,女性50.4%,年龄段聚焦在18岁到40岁的青壮年。
根据2016年俄罗斯全年网上交易额统计,本地电商占比78%,跨境电商占比22%,而在跨境电商中仅有52%的产品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供应链还未真正进入俄罗斯的主流消费市场,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以电商形式的占有率只有15%不到。
在网购中,调查显示,俄罗斯人更热衷于使用PC端,其用户数占比超过80%,移动端仅占18%。Sofia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和中国很像,从PC端转为移动端,对中国品牌来说是一个绝佳机会;而决胜点就在于如何做好供应链,让俄罗斯本地享受到“中国京东式”的服务。Sofia介绍,Umka的定位是让中国企业更加品牌化,为俄罗斯消费者提供中高端服务,给当地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快的高质量服务体验。
除此之外,她还指出,作为一家跨境电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本地化。Umka就是一家本地电商,核心团队80%来自俄罗斯籍,从技术、运营、仓配、客服等各个环节都做到100%的本土化。未来1到1年内,Umka计划将至少2000家中国优质品牌直接进入俄罗斯的主流市场。
中国制造网副总裁李丽洁同样强调了电商供应链这一问题。她表示,电商已经从纯粹的平台正式走向供应链,甚至不仅是供应链,在前端也需要和实体的经济及企业做深度的合作。
李丽洁也提到了中国企业品牌化的问题,这一点在跨境电商中同样重要。她认为,纯粹把中国的产品以便宜的价格出口到美国等海外国家这个模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唯有打响中国本地品牌,去掉中国低端制造,才是长久之计。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境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做的不仅是连接中国制造,跨境电商也要拓展自有品牌和联合推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