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打车江湖极不太平,易到欠薪,滴滴涨价,网约车平台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跟着瀚哥的脚步来看看网约车是如何暗中涨价的?其中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最近,网约车的江湖可谓是风起云涌极不太平,一方面,乐视系的易到用车问题持续发酵,先是前后掌门人骂战,再是司机集体上门讨债,问题可谓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而另一方面,感觉一直很安静的滴滴最近干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这就是涨价了!!!
近日有消息报道称,为了解决北京地区潮汐式用车需求问题,滴滴出行推出了分时计价模式,起步价从之前的10元涨至13元,里程费下调0.2元/公里。涨价消息传出后,滴滴出行方面称,计费方式“一升一降”,北京用户在平峰时期用车仍旧便宜,但高峰时段车费有所上涨。滴滴打着疏导调节出行需求,提升运力的旗号,玩起了平峰和高峰的价格游戏。
所以,甚至有人会说,时间差不多到了,网约车已经到了割韭菜、剪羊毛的时代了,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网约车到底出了哪些问题?
瀚哥虽然也经常去叫网约车,但是因为不太在意,再加上每一次车程都不固定,也没有去想过网约车到底怎么了,直到最近,瀚哥的朋友在群里面开始集中讨论网约车怎么这么贵的时候?瀚哥才蓦然回首,原来网约车是这么涨价的。我们先来总结一下网约车常用的涨价套路有哪些?(由于易到用车的高冲送问题,再加上最近的资金链危机,我们这次就主要以网约车巨头滴滴为探讨对象,暂时不去涉及易到用车的问题,特此说明。)
根据瀚哥的朋友的总结,网约车现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几招涨价套路:
一是预估价格与实际价格的严重偏离。相信只要用过网约车软件的人都知道,滴滴打车这样的软件的使用规律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系统会给出一个较为普遍的预估价格,这个估价一般是根据后台的GPS、路况信息等情况综合进行价格梳理,从而确定预估价格,等到了之后再根据实际的用车价格进行支付。然而,最近瀚哥的不止一个朋友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这就是预估价和实际价格的严重偏离,在原先网约车的推广阶段,这种偏离一般差距不大,但是现在网约车的偏离已经达到了可能短程超过十元的情况,从逻辑上来说,这有一种通过事先低价让顾客上车最后再收加价的嫌疑。
二是通过路线规划暗中加价。瀚哥的不少朋友都和瀚哥说了,他们一般使用的是固定的路线,大概在两个月开始,滴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这就是路线的起点和终点都悄悄设置了一定的迂回路线,和以前直来直去的路线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化,这种迂回路线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虽然对于乘客而言感觉不大,但是价格却会明显的增加,瀚哥有朋友计算过,光是路线迂回这招就能够在相同的路线情况下比之前上涨5%-10%左右。
三是起步价涨价,错峰计费。第三种就很明确了,就是前面引文中说到的,滴滴使用的是起步价涨价,错峰计费的玩法,这个玩法表面上是价格有升有降,但是出行是有标准的28分化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峰出行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所以这种降费很难真正起到降费作用,而高峰出行的成本却是显著增加了,所以这种错峰计费的玩法具有明显的变相加价特征。
四是票券补贴逐渐减少。之前滴滴价格很低的时候,往往是因为票券补贴,尤其是快车等低价车的补贴力度很大,但是,之后滴滴就开始明显的更换策略了,原先的快车优惠券开始大批量消失了,只剩下高价的专车券,以及部分的外卖平台券而已,这种补贴力度的不断下降,也成为了一种变相涨价的方式。
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就是通过这四招开始了变相加价的过程,真正受到损失的还是消费者。
二、滴滴们到底问题出在哪了?
网上现在一致的观点都是消费者是无辜的,由于滴滴之前为了抢市场,所以疯狂地不顾一切地烧钱,从而获得了市场占有率,得到了市场地位,通过价格战滴滴合并了快的,吞并了优步最终成为了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并且由于其庞大的市场体量,滴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一家独大或者寡头垄断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到了滴滴割韭菜的时候了,由于投资方的压力不断增加,滴滴开始涨价,真正从用户身上剪羊毛出来。
瀚哥认为,这种观点不能说没道理,但是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来认真研究一下,滴滴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滴滴类的网约车的最早出发点是共享经济,其逻辑起点是每天在路上跑的车里面存在着大量的空座现象,这种现象让资源产生了极大的浪费,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模式,就是除了专门作为公共交通补充的出租车外再给消费者提供一些新的出行方式?所以,分享出行,共享经济的模式就出现了,在逻辑起点上所有的网约车都是一种共享车,所以你付费只是支付你所使用的那个座位的价格。这一点,在滴滴平台的顺风车上体现的非常明显,整个滴滴体系也就是只有顺风车才能够被称之为共享经济了。
其次,随着网约车烧钱的不断扩大,大量补贴,高额优惠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人发现原来除了自己上下班或者出行共享一下之外,我还可以通过专门的开网约车来赚钱,所以形成了两类现象,一种现象是网约车收编了大量原先在各个城市四处游荡的黑车,让其成为了合理定价的网约车。另一种则是通过补贴价格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网约车的行业,于是专职的网约车司机就出现了。所以,网约车的第二阶段是大家都不是纯粹的说分享自己的座位了,变成了一个兼职甚至全职的出租车司机。
第三,在网约车很多车主都成为了全职的出租车司机之后,滴滴也是借助资本的力量一步步地兼并了其他的网约车企业,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霸主,但是其却碰到了环境容量的极限,网约车的过度泛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的出手整治,各地的网约车管理细则纷纷出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了网约车企业一定的准生资格,但是也必然导致了网约车原先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
第四,在各地新规的影响下,网约车作为平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滴滴这些平台一手是网约车司机,另一手是消费者,由于细则的不断完善,原先鱼龙混杂什么人都能进的网约车市场,一下子变成了规则约束的市场,而规则的作用是降低供给,增加交易成本,原先大家只要自己给网约车司机和平台一点钱就行了,但是各地政府的加入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政府没有收钱,大家却也要为政策买单。比如说上海的网约车新政要求只能够是上海牌照的车,所以,很多异地牌照汽车的司机就不得不花钱去租车开网约车,租车成本的高昂让司机端给网约车平台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价格的作用下,一部分司机离开了网约车行业,而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又必须要涨价,根源依然是供给不足。
滴滴的平台化商业模式注定了滴滴在烧钱大战之后,必然要以盈利为目的,要通过涨价来吸引车主加入,从而实现供需的平衡,这个时候的问题就是滴滴到底给自己定位成了什么样的企业,如果滴滴定位自己是一个为高端消费者服务的企业,像不少地方认为的那样,滴滴是公共交通的补充的话,那么滴滴就应该收高价。如果滴滴定位自己是一个共享经济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那么他是不是应该考虑让网约车回归共享的本源,从而用共享降低成本呢?
现在的现状就是消费者已经形成了约车的习惯,但价格却成为了扼杀消费者的一种枷锁,一次两次消费者可能不会觉得什么,受伤的总是消费者的话,时间一长了滴滴这种模式存在的根基就会被动摇,最终是整个模式的迫不得已减少,甚至崩盘。瀚哥觉得,滴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所以,当滴滴被消费者称之为打劫的时候,马上涨价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如何定位自己,如何找到除了涨价之外的盈利模式,才是滴滴该走的正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