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苏见羽 制图作者/公子羽
首发于“大地理馆” geo-museum
此篇是全文的第一篇
「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这是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先生《新撰地文学》所述,说的是他第一次提出中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清代《淮河图》(局部)张鹏翮 绘|
地理学家划分相邻地域单位的线或带称为「地理界线」。地理分界,是认识某个区域的重要方式——认知一个巨大的空间之前,唯有先将它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才能从总体到部分地,对世界完成循序渐进地认知、描述。
我们甚至可以说:地理就是跟各种界线及其圈起来的区域打交道的学问。说起中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各种地理教科书都一定不会错过它们:
自然地理方面
▼
|全国三级地势阶梯线及胡焕庸线示意图|
|全国重要等降水量线示意图|
|全国干湿区划及界线示意图|
|全国内流区/外流区及界线图|
|全国主要气候区及界线图|
|全国主要温度带分区及界线图|
人口-经济地理方面
▼
|胡焕庸线及主要标志性山河示意图|
综合地理区划方面
▼
|全国四大综合地理区划示意图|
上图底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标注-公子羽/大地理馆
气候方面:它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线、雨季长短差异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月0℃等温线的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植被方面:它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水文方面:它是河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汛期长短、冬季是否结冰的分界线;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土壤方面:它是红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农业方面:它分开了水田与旱地、稻田与麦田、油菜与大豆、甘蔗与甜菜。
我们生活中常常争论的食物甜咸酸辣,也几乎与这条线有关,甚至可以具体到:饺子与年糕、元宵与汤圆、粽子咸与甜的战争……
千万种争论,最终都汇总成一个问题:「南方与北方」。正是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大多数人口被划为两大阵营:南方人与北方人;文化被划为两大流派——南派与北派。
古人没有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发现这条地理分界线,却早已发现淮河的特殊性,如先秦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之说。
清末,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先生,明确提出:「秦岭(时名北岭)—淮河(时名淮水)」一线,是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
「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1908年张相文《新撰地文学》)
后又论述:
「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出自1924年张相文《佛学地理学》)
|张相文先生(1866—1933)|
因为日照程度强弱直接与纬度相关,南与北的差异,是最必然的空间地理差异。
假如,地面海拔高度没有变化、地壳是完全均质,不考虑海陆因素的话,自然地理景观将随着纬度高低而发生均匀的地带性差异——加上地形、海陆、洋流等因素影响,现实中的南北分界,往往是曲线。
国家的「南方与北方」,很多人知道。那么,具体到每个省份,是否也有类似秦岭—淮河的界线呢?如果有,它们长啥样呢?
在前辈智慧和已有通识的启发下,「大地理馆」经过一番研究发现:多数省份都有一条划分本地「南方」与「北方」的界线。
不过,它们有的偏重自然分区,有的偏重文化分区,有的侧重经济人口,有的兼而有之。
接下来的篇章,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南北分界线——它们的“秦岭淮河"都是什么呢?
编辑:大地理馆(geo-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