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地区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水分情况,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与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有关系。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也就是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量,则气候湿润;反之,如果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气候干燥。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可以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等四个干湿程度不同的地区。
方便起见,一般我们会从降水量指标来衡量干湿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多为“湿润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区多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区多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多为“干旱区”。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四个干湿地区在我国都有分布,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地区,从湿润区逐步变化到干旱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区,但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也分布有一片湿润区。
为什么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是半湿润区,而纬度更高的东北地区却有湿润地区呢?从年降水量分布图来看,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总体是相当的,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间,不过东北的东南部长白山地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东北地区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除此之外,东北地区的总体降水量没有比华北地区多。
那么,东北之所以有存在湿润地区的关键因素应该是“蒸发量”了,我国东北地区的纬度比华北地区高,属于中温带至寒温带地区,所以年蒸发量较弱,从而留在地表的水分就较多。东北地区少有干旱发生,从而也就存在部分湿润地区。反观,华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地区,年蒸发量较大,使得水分蒸发较为强烈,每年在春季时经常发生“春旱”,在干湿地区上也就属于半湿润地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