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地图在藏南地区仅表示9个地名,远远不符合地图表达规则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藏南地区部分历史地图上地名的表达来探索藏南地名的合理表达。通过研究,该文获取了该区近100条历史地名,为地名合理表达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这些地名的研究中,该文发现藏南地区地名烙上了中国印记,具有中国基因。
引用格式
刘东琴. 藏南地区历史地图地名表达研究[J]. 测绘科学,2019,44(6):291-295.
正文
0 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用名称。地名具有指位性、社会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地名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民族的融合、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同时,地名是国家主权及意志在地域空间的反映, 是国家权力机关或政府职能部门按照一定法规政策,对所辖区域空间实体或物体给定的符号定义。因此,地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对地名进行准确界定、统一审核,对我国陆地和海洋疆域内的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统一公布, 保证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 以及公开出版的教材中可以有据可依, 从而使我国在处理国际上围绕地名与领土产生的争议时, 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据“环球时报”新闻报道,Google将中印边界的达旺地区界线用虚线表示,代表双方之间的“未定界”,即意味着该地区主权争议。而印度称,Google地图使用中文而非印度文标注这一地区的部分地名,“简直是变相认同阿鲁纳恰尔邦划归中国管辖”。这一报道充分显示了国境边界地名表示的重要意义。
1 藏南概况
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 是普遍处于高寒地带的西藏自治区唯一的亚热带地区, 接收印度洋送来的大量水分和热量, 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可以种植多种亚热带作物, 素有“西藏江南”之称[2],包括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覆盖了错那、隆子、墨脱、察隅4县的大部分及朗县、米林县的少许国土(图1)。旧西藏曾设立7个行政于此,进入20 世纪中叶以后,非法入侵的印度已经牢固地占领了此地, 使得藏南地区成为了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被印度控制的我国领土。印度于1987年在该地区成立了伪“阿鲁纳恰尔邦” (ArunachalPradesh), 同时定居大量移民。作家金辉对那片土地的描述是:相当于1个江苏省、1 个浙江省、3 个台湾省、6 个北京市;1个匈牙利、2 个丹麦、3 个比利时、6 个科威特;10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20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二战以来世界上被他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中国版图的1/101。被印度占领我国藏南面积合计约为6.7万km2,占整个阿鲁纳恰尔邦面积的80%。
目前,在1∶100 万及以小比例尺中,我国藏南地区公开表示的地名为9个:达旺、德让宗、邦迪拉、马加、格刀、里戛、阿帕龙、瓦弄、尼乌木等,和相关河流名称:卡门河、坎拉河、克鲁河、察隅河、丹巴曲、西巴霞曲、雅鲁藏布江等。图2 和图3 分别为比例尺为1∶400 万和1∶199万的藏南地区地图地名表示情况。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该地区的地名等要素表示空旷, 与周边地名及其他地图要素的表示密度对比鲜明;实际上该地区气候宜人, 居住了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
在2017年中印边境“洞朗”事件后,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第一批)的公告”,增补了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6 个:乌间岭,米拉日, 曲登嘎布日, 梅楚卡, 白明拉山口以及纳姆卡姆[5],如表1所示。
为改变藏南地图上地名等地理要素表示不合理的现状,2017 年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组织审图中心对藏南地区审图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审图标准虽然暂未公开, 但是现有地图审核时已经采用该标准执行;据了解,新的审图标准要求大于600万分之一的地图地名表示由原来的9个增加至21个,小于1600 万分之一的地图地名基本不变(具体情况以其公开为准)。在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网站中, 印度所提供的伪“阿鲁纳恰尔邦”地名数据已达300多条。
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就十分重视国家的版图与疆域,并借助地图的力量阐述立场,表明态度;如今地名学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地名的简单考释,已开始用于民族甚至边界问题的研究之中[7]。为此本文研究了历史上藏南地区地图的表示情况。通过研究,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测绘与制图技术是从清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清代及以前,由于制图技术水平的限制, 没有现代制图技术支撑,大多数地图只能为示意图。清代藏人已开始用藏文来描绘他们想象中的周围或世界, 但并非今日的地图。清代西藏的唐卡也有类似的地理图说,但严格地说那只是绘画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中西藏地区地图颇多采自传闻。具有现代制图技术水平意义的西藏地图绘制技术要属20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是申报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和西陲文化院编制的《西藏详图》,图上地名等地理要素严格按照现代制图技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光华舆地图社1957年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大致沿袭了申报地图要素的表达情况。因全国地图“自清康乾后,局部测绘, 有之, 汇合以成全国精图, 殆尤未”,在纪念申报60 年开展编制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利用了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地质图书馆收集的实测地图基础上编制, “将这些成果公开出版惠及大众” “并组队前往边疆各地实地勘测” 调查;《中华民国新地图》是当时世界公认的权威地图集,在国际谈判中西方也接受。此图对藏南地区做了详细的绘制。抗战期间为研究西部边疆文化由张怡荪组建成立的西陲文化院, 出版了《西康省分县地图集》和《西藏详图》等,对西藏地区也做了详细的地图记载。
本文收集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地图上藏南地区地名表示情况,部分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图中该地区地名等要素的表示符合制图综合表示的基本规则。对收集到的各种历史地图资料详细分析, 获取该地区地图上地名表示详细情况如下。
1)申报编制的《中华民国新地图》(1934年)及《中国分省新图》, “四川省西康省合图(比例尺为520万分之一)”中藏南地区地名约50条;“西藏地方图(比例尺为460万分之)”中藏南地区地名约50条;这两套图基本上使用了同样的数据,图上地名基本相同,藏南地区地名有50多条。
2)西陲文化院于1938 年编制的《西藏详图》,比例尺为100 万分之一, 图例包括有都市、县治、重要市镇、市镇、庙宇、标高、温泉等类型。可见其中地名分类相对比较详细, 此图中藏南地区地名约50余条。
3)地图出版社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1957年版,《西藏地方,昌都地区地图》(比例尺为600万分之一)中,地名20个。
4)光华与地学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中,藏南地区分属于两个地图中,其中《西康省地图》(比例尺为300万分之一),地名12个;《西藏地图》(比例尺为500万分之一),地名4个;共计16个地名。
各个地图中地名表达的重合度不高, 重名表达为几个重镇, 如巴鲁、老利(罗里)等;由此可见地图地名没有统一选取标准时, 不同时期的地图制作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表达地名。这也证明这些地图是各自编制,没有互为参考。将这些地图通过纠正、定位、整理, 提取出藏南地区的地名数据100 余条。这些历史地图中,如《申报地图》,是当时世界公认的权威地图集,在国际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中获得的资料有力佐证了藏南的主权归属。
同时,在国际全球地名共享网站中, 本文获取了印度提供的全球地名共享数据藏南地区地名数据300余条。通过位置匹配后,将二者数据对比时发现,印度地名的命名(发音)与地图上这些地名的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地名有75 条,印度地名的命名(发音)仍然沿袭了我国古代地名的叫法。
地名的传承性即地名中的基因, 其中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印记。由此我们从地名方面得出结论, 因为地名的继承性基因, 印度非法控制的我国藏南地区的地名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深深蕴含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藏南地区部分地名与印度提供的地名对比情况见表2(共计75个地名)。通过表2的对比不难发现,印度控制的我国藏南地区地名同我国古代地图表示的地名发音基本相同或接近, 因此可以断定, 目前印控区沿用了我国古代地名,这也从地名的传承性基因中凸显了藏南自古为我国领土。
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地图中地名整理, 藏南地区地名进行地图的表示,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国界地名表示是国家主权宣誓、地区纠纷中代表国家政治态度以及民族、边界问题立场。藏南地名的地图表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地图上藏南地区所表达的地名,与印度共享的非法占领我藏南地区地名对比后的结果,得出了藏南地名具有中国基因的结论。藏南地名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即使多年被印度非法占领控制、大量移民管理,该地区地名还是承袭了我国传统地名名称。对不同时期地图藏南地区表示地名研究整理后获取了地名数据100余条,这为国家在藏南主权宣誓、制定藏南相关地图地名表示提供了历史证据。本文仍需开展藏南地区传统地名解析其来源、语义等方面进行考证研究, 为我国藏南地区政策提供地名地理空间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略)
关于《测绘科学》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主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邮箱:chkx@casm.ac.cn
网站:http://chkd.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