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记泰山岱庙前庭“遥参亭”-我的老家系列--2012.1.19
一、“遥参亭”为岱庙前庭
“遥参亭”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实为岱庙的入口,遥参亭为岱庙前庭。自此向北轴线直抵泰顶的“南天门”,古代帝王凡有事於岱宗,均先在此“草参”,再入庙祭祀。“遥参亭”前临御街,清乾隆三十五睥在门前建造石坊,额上刻字“遥参亭”。清光绪六年在坊前增建方石垒砌的双龙池。此地是岱庙的第一个景观。石碑、龙池、石坊,以及背后“三座门”式歇山顶的南山门,加上铁狮与旗杆的陪杂和古槐的烘托,气势巍然。由此极目达眺,岱顶历历在目。
风景名胜亭前有石坊,额书“遥参亭”。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池北有1929年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岱庙坊北是岱庙,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西侧佐以唐槐院、雨花道院。名草参亭,前临通天街,后与岱庙正阳门连通,为岱庙的前庭。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必先在此举行简单参拜之后,才能进入岱庙举行正式大典。
二、历史:唐代“遥参门”--宋代门内垒台筑亭“草参亭”--明代扩建“遥参亭”
遥参亭为岱庙前庭,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垒台,台上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并奉碧霞元君像于其中,遂成为完整的庭院建筑。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
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
三、明嘉靖《泰山志校证》摘录
3.1、《泰山志》
明嘉靖年间汪子卿所编《泰山志》,为泰山现存第一部志书。其书卷二《灵宇》,详细记述了岱庙历史沿革,是十分重要的名胜资料。今以其汪志内容为主线,发掘中外典籍中有关岱庙之记载,加以补证。
3.2、汪志原文云:
“东岳庙:在州城西北隅。《风俗通》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按《志》:“唐庙在岳之南麓,岱岳、升元二观前,当为汉址,宋改今地。” 1其后废兴修葺,详具宋祥符、宣和,金大定,元泰定、至元2及国朝诸记石。庙制:堞城高二丈,周三里;城门有八,南辟者五,而中曰岱岳,北曰鲁瞻,东曰青阳,西曰素景,3门各有楼。角楼亦四,东南曰巽楼,东北曰艮楼,西北曰乾楼,西南曰坤楼。由岱岳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4再上为仁安殿。5露台高下联属者二。殿前两庑之中为钟鼓楼,楼之后各为斋房。殿后为寝宫,宫左右为配寝。6其规模宏侈,俨如王者居。配天门左为三灵祠,右为太尉祠,祠前东庑别殿曰炳灵,西曰延禧。7碑亭三,8其一当岱岳、配天二门之间,其二对峙于钟鼓楼侧。三亭皆为国朝御制碑建,惟洪武敕祀一记,乃某官德佑撰词,前述高皇帝玉音,故《州志》、《通志》俱误称“御制”,而作亭镌石,亦皆传讹,此国家重典,不可不正。殿前古松数十株,蟠结偃盖,非他境所有。汉柏、唐槐皆特异,虽良绘莫能状。银杏大者围三仞,火空其中。《阴符经》曰:“火生于树。”信夫。9奇石玲珑者九,其上有古题刻,知自远方来奠献者。10碑石林立,其可为书法者,张待制漴书《宣和庙记》,乔冢宰宇篆《御祝文》。11庙前有亭,曰遥参亭,前为遥参门,门之前为御街,宋东封警跸之地,而实为庙之第一门也。旧榜曰草参门。12门中有台,台再成台,上有亭,亭重檐四面,十有六角,崚嶒绮丽。前榜曰“岱宗”,盛中丞秋林书,为岳榜诸书之最。13在昔有事于岳者,先拜于亭而后入庙14,故曰草参。今有司遇祝釐于庙,罢则仪从由亭门而出,犹古之制也。亭今列屏鉴,方圆各一,高六尺许,鉴前雕座置元君像,四方来谒顶庙者亦先拜焉,故又曰遥参亭云。”
3.3、笺证:
“12.庙前有亭,曰遥参亭,前为遥参门,……旧榜曰草参门”
遥参亭: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庙》云:“(岳庙)岱岳门正南有草参亭,前达通衢,亭有铜镜一面。左石阙,右石阙;左灯楼,右灯楼。”按:宋话本小说《杨温拦路虎传》中岳庙赞云:“草参亭上,垆内焚百和名香。”又元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中第二折正末云:“和俺哥哥草参亭上占房子去来。”是宋元时已有“草参”之名。今存建筑为二进院落,由山门、掖门、仪门、正殿及配殿组成,山门前有“遥参亭”石坊,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明吕颙《遥参亭》诗题下自注云:“旧名草参,老亲参政分守时改云。”又清吴锡麒《游泰山记》云:“遥参门,凡有事泰山者,恒先拜于此,故名。初名草参,文翔凤《泰山记》云:北地吕芹谷始更之曰遥,其诗云‘易草以遥名’是已。”是改“草参”为“遥参”者,乃吕颙之父吕经(芹谷)。吕经嘉靖时官山东参政。又,遥参亭前地段旧时为泰安城区中心。乾隆程修《泰安县志》卷八《风土》云:“遥参亭前,四民辐辏,炉烟釜气,日夜蒸沸无停期。——岱城第一都会也。”
“ 13.前榜曰“岱宗”,盛中丞秋林书,为岳榜诸书之最。”
盛秋林:即盛顒,明南直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成化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巡抚山东(《明督抚年表》)。成化二十一年奉命祭告泰山,榜书当题于此时。
“14.有事于岳者,先拜于亭而后入庙”
按:东岳庙进香,自古以来以每年之三月二十八日(传为岳帝诞日)最盛,即世所谓“东岳庙会”。今于此略加考述:
东岳庙会之源,起于古之“报赛”活动。《盐铁论》卷六《散不足》云:“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是登山进香之俗,自西汉已经初现。唐宋以后,随着泰山神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日渐深入,定期的大型祭祀活动不断举行,渐形成庙会。五代景涣《野人闲话·抱龙道士》云:“灌口白沙有太山府君庙,每至春三月,蜀人多往设斋,乃至诸州医卜之人,亦尝集会。”唐末五代三月府君庙斋,似可视为东岳庙会之趋形。据北宋元丰三年(1080)《高里山相公庙新创长脚竿记》碑云:“古沛张平者,即长河之舟贾也。乃集社聚缗,岁赛于岳祠下。”古时酬神称“赛”,民众于一年农事既毕,用仪仗、箫鼓,称之“赛会”。高里山碑即云“岁赛”,知其香社每年定期举行。又宋张师正《括异志》卷五《张太博》云:“治平三年,太常博士张知兖州奉符县,太山庙据县之中,令兼主庙事,岁三月,天下奉神者悉持奇器珍玩来献。”又旧题宋王暐撰《道山清话》云:“尝闻祖父言:每岁三月二十八日,四方之人集于泰山东岳祠下,谓之朝拜。嘉佑八年(1063),祖父适以是日至祠。”(《道山清话》资料由日本泽田瑞穗《中国の泰山》一书首为抉出。)南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下《鬼神·论淫祀》云:“世俗鄙俚,以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圣帝生朝,阖郡男女于前期,彻昼夜就通衢礼拜,会于岳庙,谓之朝岳,为父母亡人祓罪。及至是日,必献香烛上寿。不特此尔,凡诸庙皆有生朝之礼,当其日则士夫民俗,皆献香烛,殷勤致酒上寿。
四、地图
0538-8209090
五、门票
免票
六、“双龙池”
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一巨株唐槐掩映下,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内一龙首吐水,一龙首吞水,题刻“龙跃天池”,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
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池前石碑----《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系同期建造的记事碑。
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院外东侧立有复制的泰山《五岳真形之图碑》
根据有关记载,泰山《五岳真形之图碑》,原碑刻于明代(一般认为刻于明万历年间),此碑原在岱庙延禧殿旁,清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9年复移置岱庙院,1983年移置岱庙碑廊。从图碑上的五岳形图不难看出,五岳真形各有特点,至于彼此形象表明着什么,历来就说法不一。
有说五岳真形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是为“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是为“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是为“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是为“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是为“嵩山如人卧”之说。
也有说五岳真形图就是根据每个岳的这些不同的形状特征,绘制而成的象形图。意思是说,五岳真形图是代表“五行”五个方位和五种物化演化而来的。其中,东岳图表示“木”,西岳图表示“金”,南岳图表示“火”,北岳图表示“水”,中岳图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
还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图绘的是象形的青龙,西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白虎,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朱雀,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象形的庙(土屋)内住土神。
另外,也还有说五岳真形图是形象化的象形文字:东岳图为“龙”字,西岳图为“虎”字,南岳图为“鸟”字,北岳图为“龟”字,中岳图为“奥”字。总之,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但究意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真正末解开的“千古之谜”,有待行家研究。当然,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欣赏解谜。
七、遥参坊
遥参亭南门外的遥参坊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南山门前为遥参坊,为四柱门式,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铁铸狮子一对。
另有旗杆高竖,
左右铁狮蹲列。
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月,高宗为贺其六十寿诞,遣内务府大臣刘浩重修岱庙,历时年余,至是告成,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皆拆改重修,并增建遥参亭坊。告成后高宗御制满汉文《重修岱庙碑》记其事。
八、遥参亭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为纵向二进式庭院,南山门、仪门、正殿、方亭、北山门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庙的轴线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厢房,其中轴线与岱庙中轴线一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8.1、南山门
“三座门”式歇山顶的南山门
8.2、一进庭院(前院、南院)
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柳田泰云书《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8.3、仪门
8.4、正殿--元君殿
院中正殿5间,建于明代,黄瓦歇山顶,施五架梁,殿内祀碧霞元君像。前院正殿,明清时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有建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复的。大殿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无脊硬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现为灵应宫的主要建筑之一。大殿内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及送生娘娘三尊神像,同被认为是庇佑众生、赐寿、赐福有求必应的女神。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
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8.5、东配殿--眼光殿
东配殿祀眼光娘娘。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面阔五间,内祀眼光圣母,俗称“眼光奶奶”、“眼光娘娘”。眼光圣母被认为是医治眼疾的神祗。现有建筑在原遗址上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
《道藏陀罗尼经》称眼光娘娘能治一切眼病。凡是中国道教佛像、泰山南麓有东西眼光殿、各元君庙都会供奉眼光娘娘。世人供奉眼光娘娘大概也有企求心明眼亮之意吧。
8.6、西配殿--送子殿
西配殿祀送子娘娘。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面阔五间,内祀送生圣母,俗称“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是职司生育及保佑儿童的神祗。现有建筑在原遗址上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
送生 俗称送生娘娘,原为碧霞称号之一。碧霞元君神偶旁一对女侍,其中之一怀抱婴儿,后渐变为单独供奉对象。道教认为,送生可以为人们送子送福。其神多为元君庙旁祀。
8.7、一神三身
泰山娘娘与眼光娘娘、送子娘娘是一神三身,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均是由泰山娘娘基本职司所衍化出来的形象。泰山的遥参亭、王母池、红门宫、斗母宫、碧霞祠均祀有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清朝时在金山还建有西眼光殿,殿西还有眼光泉。神轴中的眼光娘娘慈眉善目,右手执笏,左手托一只眼,代表她的职司。送子娘娘身边有一天真活泼的童子,手中拿着莲花,娘娘左肩的肩搭子中还有两个童子。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画片绢本布裱,系清代工匠画。
8.8、二进庭院(后院、北院)
后山门内东侧有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
8.9、方亭
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
8.10、北山门
九、岱庙坊(玲珑坊)
北山门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北出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
9.1、四柱三门式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
9.2.、南向楹联
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9.3、北向楹联
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9.4、南向雕刻4个石狮柱墩
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一面四个,姿态各异;
9.5、北向雕刻4个石狮柱墩
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一面四个,姿态各异;
9.6、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
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