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怎样看待“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好吧,我想起一个人。
那会儿我还是职场小白一个,小白嘛,自然总觉得自己太弱,能跟大家一起混,就绝不能落单,下班谁有什么活动,也一定要人家叫上我。
可有个一起入职的女生呢,除了工作上有交流,听说每天宅在屋里看书、学口语、泡专业论坛,私下里不怎么一起玩,没有谁跟她谈得上“比较熟”。
她呢,好像也无所谓。
新员工们聊起她,都说业务能力蛮强,可惜就是不怎么合群。
后来有天她辞职,听说是回学校读研了。
微信群开始流行起来,有好事之人把之前的老同事加了一个群,闲聊一阵后,慢慢也就冷了。
只是大家互相都加了微信。
我打开她的朋友圈,看到她已经去了之前客户的要害部门,闲暇之余,和朋友去登山去旅行,去偏远山区做义工,去贫困地区做慈善。
照片里那么灿烂的笑容,我之前怎么就从没看到过呢。
我对她本来印象不深,现在看着知乎上这个问题,忽然想起她,是因为我想这样回答:
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你并不在她的群里。
每个人生而孤独,大多数人希望自己合群,不过是因为,想找到安全感和归宿感。
但有些人并不如此。
你看上去是她的不合群,她却毫不介意,只是默默努力,悄悄成长,把我们用来合群的力气,都花在成为更好的自己上面。
支撑着她有一天,遇到自己想进的群。
2:
一位重庆的粉丝留言给我说,他也在面临“不合群”的压力。
他大学毕业第5年,在父母安排的当地一家国企上班,工作稳定,收入大几千,住在父母买的房里,日子不要太舒坦。
直到那次同学会,在上海投行上班的高中女同学因公出差回来,举手投足间的精英范儿,让他平时良好的自我感觉,瞬间崩溃。
好吃的火锅变得味如嚼蜡,他一边暗自煎熬,一边悄悄做了一个决定。
因为大学是学法律出身,他重新拾起司法考试,把之前跟朋友吃饭喝酒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做考试准备。
在一次次推掉聚会邀请之后,他发现,朋友们也很少联系他了。
深夜里,站在父母买的那套南岸区江景房的窗边,他望向曾经熟悉,现在已很久没有去过的朝天门、江北嘴,还有依稀可辨的两江交汇处。
再回忆起之前那些热闹却毫无新意的生活,他突然感觉又孤单,又骄傲。
他跟我说,那些之前无话不谈的朋友,已经很少见面。
“感觉自己就是一支飞出去的箭,朋友们则留在原地,像一根根沉默的树桩。”
我安慰他:
“既然已经出发,箭就不要再回到树桩上吧,不然树桩会痛,箭也会钝的。”
我还想跟他说,真正的成长,一定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就像美团王兴的那句话,“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并不是你有错,也不是他们不好,而是你变得不一样了。
人与人之间总有缘深缘浅,如果你一路飞驰,“群”还停在原地,那么不再“合群”,相见不如怀念,可能才是最好的大团圆。
3: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抖音的文章,里面提到,很多人戒不掉抖音,是因为“社交压力”太大。
比如下面这位粉丝。
又没几天,公司同事一起吃午饭,大家聊起某个抖音网红又出什么新视频,一个个笑得前仰后翻,她一句话都插不进去,只好又下载抖音。
社交压力,就是对“不合群”的惩罚。
可是让我惊喜又欣慰的,是文章后面,有这样一条高赞留言:
我不知道点赞里面有多少人,是扛住“社交压力”,依然珍惜时间,远离抖音一个个15秒嘻嘻哈哈的诱惑。
花费自己的时间,去跟上别人的节奏,“合群”的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在“对的事”和“合群的事”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
在做一个不合群的“古怪”的人,还是“让别人满意”之间,他们选择了忠于自己。
这真的是一种勇敢。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好几年前,《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总决赛里面,林志炫翻唱陈奕迅那首《浮夸》:
你喜欢我,不喜欢我,是你的自由 主观的,客观的,旁观的拦阻太多
好坏要自己承受
幸运儿不是我
因为我选择的路很难走
如果够出色 却不能出头
至少也做到没第二个我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实实在在被这几句歌词打动了。
如果你也真心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因为看得明白、干得彻底、活得通透,而变得越来越“不合群”,你一定懂,我究竟在说什么。
你不必让所有人满意,只需让自己遂意。
你无法导演生活的整场大戏,却可以完成本色出演。
请不要被“合群”绑架,因为,你过的是自己的人生。
作者:格总,职场老司机,80后段子汪,干货有洞见,鸡汤有思想,你要不要来尝一尝?微信公众号: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本文原标题《“人生短暂,我不想花自己的时间,去跟随别人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