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话题 ~
自私和无私的区分可能是不必要的。
其实将二者混合在一起,才是我们的合作天赋背后的秘密。
如何使一个自私之人变的慷慨大方?
带着问题阅读
> 在众多饭局、party中结识的所谓朋友,为什么离开那个场景人们就形同陌路?
> 什么样的社群和团队能建立持久的凝聚力?
> 为什么明明是一位获取者或互利者,在面对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人群时却表现出慷慨大方的行径?
01:
是什么因素让人们怀着获取的目的加入组织,最后却做出了付出行为?
说:
在人们身边,总有些人是典型的获取者。
但正是这些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居然采取了大量的付出行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社群、一个团队,要想更有向心力,更有凝聚力,身处其中的人们均采取大量付出行为,很重要。
这会慢慢形成一种付出文化。
试想如果一个团队里,人们相处的模式大部分时候是索取,大家干嘛要归属这个团队呢?
02:
让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用付出者的方式行事。直接要求接受过帮助的人,将这种做法传递下去,继续帮助更加年轻的同事,以此来作为回报。邀请那些从他的付出行为中获益的人,帮助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人,由此催生出了一种付出的规范。
说:
重点是建立付出的规范。
组织中某些人带头以付出者的行为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并要求那些得到好处的人继续采用同样的行为方式。
由此形成行为规范。
03:
如果一个群体发展出了一种付出的常规模式,成员就会遵守这种常规模式,做出付出行为,即使他们在其他地方更倾向于做获取者,或是互利者。这减少了付出的风险:当每个人都做出贡献时,蛋糕就更大了,而付出者做出的贡献,也不会总是远远大于他们得到的回报。
柳君说:
即使那些在别处属于获取者和互利者的人们,在特定的场景,面对特定的对象时,也会呈现出付出者的行为方式。
在这样的团队中,付出者付出的代价更小,风险更低,因为大家都在付出,共同将蛋糕做大。
如此付出者便不会沦为他人成功的踮脚石,人们更乐意采取大量的付出行为,利人利己。
04: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付出行为背后都混合了让他人和自己受益的动机。当感觉可以同时促进他人和自己的利益时,获取者和互利者最有可能做出付出行为。正如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在《共情的时代》一书中写到的:“自私和无私的区分可能是不必要的。为什么我们要试图把自我从他人中剥离出来,或是把他人从自我中剥离出来?而其实将二者混合在一起,才是我们的合作天赋背后的秘密。”
说:
在一个团队里,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付出者,如何使获取者和互利者也大量采取付出行为呢?
答案便是:使之感觉可以兼顾他人和自己的利益。
05:
共同的基础在付出行为中是一种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一项实验中,英国的心理学家招募了曼联球队的球迷参加实验。这些球迷从一栋建筑走向另一栋建筑的时候,看到一个跑步的人滑倒在草地上,捂着膝盖痛苦地尖叫。他们会帮助他吗?
这取决于他穿着什么。当他穿着一件普通T恤时,只有33%的人会帮忙。当他穿着一件曼联球队的T恤时,92%的人会帮忙。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克多违迪奥称之为“激活共同的身份认同”。当人们与他人共享了一种身份认同时,为这个人付出就有了一种利他且自利的属性。
说:
这便可以解释我们常说的“熟人文化”。
同样是一个人,会对某个群体里的成员采取大量的付出行为,看起来非常慷慨大方,却极有可能在面对另外一群人时非常吝啬,极其不愿意付出。
这里八卦一句,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管理的高层人士或企业主,要去报读名校EMBA?
因为人们潜意识里在寻找身份认同,他们在寻找一种“我”跟“你”是一路人的感觉。
在这样身份认同的组织里,人们心甘情愿的采取付出者的行为方式,因为他们知道,付出行为是有回报的,自己也会从中获得大量的好处以及精神上的满足。
06:
研究显示,人们对于那些享有独特相似点的人和群体,有着更强烈的认同感。此外,研究还表明,人们在提供最优相似性的群体中更加快乐,这可以同时给他们一种包容感和独特感。正是这些群体,让我们感到最骄傲,感受到了最多的凝聚力和价值。
说:
相似点越独特,身处其中的人们便越容易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什么样的社群、团队更容易建立一体感,形成坚不可破的凝集力?
回答是:找到并凸显团队成员独特、排他的特质。
各位看官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