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众人物美化自己的成就或者资格——无论是夸大其辞,还是虚假陈述——而被人们抓住时,任何地方的人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愤怒。的确,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家、首席执行官和其他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为篡改自己的简历、伪造自己与某个事件的关系细节以及在事实面前出尔反尔而道歉,对此已经越来越厌倦的公众通常做出的反应是:“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事实证明,他们所想的和我们每个人所想的并没有多大差别。专家们谈到,美化自己是人类的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曾为此有过负疚感。然而,如果不加控制,初看起来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的夸大其辞,最后可能会导致终结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严重后果。“被人抓住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我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的前程。”沃顿商学院法学与商业伦理学教授艾伦·斯图德勒(Alan Strudler)谈到。他补充谈到,这是一种很倒霉的结果,“因为美化自己不过只是人类的一个弱点而已。但是,你的欺骗行为一旦被人抓住,哪怕只是一次屡见不鲜的欺骗,人们就不再信任你。而你一旦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很难恢复了。”
沃顿商学院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们谈到,在今天的工作环境中,没有哪个人参加求职面试之前不会先在谷歌(Google)上搜索一下相关的信息——因为在电梯里的闲谈或者员工会议上的言论,立刻就能成为Twitter上的一条信息,并传送到世界任何地方的一个读者那里,夸大之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揭穿。不过,他们也谈到,美化自己的诱惑同样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为对经济衰退已经感到厌烦的工人感受到了需要证明自己价值的压力,与此同时,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传播,也要求领导者能即刻言简意赅地回答任何问题。
“每当有些事情打破了‘我们都是诚实的、我们都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社会面貌(social facade)时,问题就会随之出现。”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理查德·谢尔(G. Richard Shell)谈到。“如果某人的自私行为被人揭露出来,那么,这个人的社会面貌就留下了一个裂痕,随之,每个人都会想这意味着什么。这条裂痕是揭示出他是唯利是图的人呢,还是揭示出他是比我们都不幸的人呢?”
发现界限
大部分人的自欺欺人都处于一个谱系的中间部分,这个谱系的一端,是完全实话实说的人,其结果是,这些人往往被人视为“粗鲁的人和社交场合的蠢货——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对晚宴宾客说她很胖的情形。”谢尔谈到;这个谱系的另一端,是病态撒谎者,他们生活在自以为真实的虚幻世界中。
“自欺欺人是每个人都有的倾向。”谢尔谈到。“很多研究都表明,如果我们缺乏‘积极的错觉’(Positive illusions)(也称为‘积极的幻想’、‘正向幻想’),就意味着我们有些消沉……我们喜欢将自己想象得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更有能力、经验也更加丰富。当面对测试的时候,当有人问你经验如何的时候,或者当你陈述某些事情的根据时,你会受到编造经历的诱惑。”确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Societ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53%的工作申请中都有不实信息。在CareerBuilder于200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虽然只有8%的接受调查者承认自己在简历中说谎,不过,近半数接受问询的招聘经理称,他们都曾抓到过编造自己任职资格某些环节的应聘者。近60%的雇主称,他们会自动淘汰那些编造自己工作背景的应聘者。
专家们认为,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在于要在无害的吹嘘与更具破坏性的精心编造之间划定界限。在某些情况下,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与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之间有非常清楚的界限——举例来说,没人会容忍违反法律或者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虚夸。不过,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教授马利斯·施维泽(Maurice Schweitzer)认为,当公司高管或者某个组织的领导者被人发现在其简历中添加某些他们并没有的学位,或者他们并没有担任过的职位时,他们同样也会受到指责。
他讲述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前招生主任、一本颇受欢迎的大学生入学指南的作者玛丽莉·琼斯(Marilee Jones)的故事。尽管她主张大学申请者不要夸大自己的成绩,不过,当她被发现在其1979年的工作申请中伪造两个学位随后又伪造了第三个学位以后,琼斯自己则在2007年被迫辞去了这个职位.“我想,之所以发生这类事情,是因为人们觉得压力很大,所以,为了让自己拥有某些优势,他们会编造某些东西,而编造的这些东西却很难得到修正。”施维泽谈到。“琼斯的情况是,当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在自己的教育背景上撒了谎,那是事情败露之前28年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伪造的信息从简历中消除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事件,是康涅狄格州总检察长理查德•布鲁门萨尔(Richard Blumenthal)被指伪造自己的军旅履历。据报道,布鲁门萨尔曾几次公开表述自己在越南战争中的参战经历,但实际上,当时他是在海军陆战队后备役(Marine Corps Reserve)某部服役,驻扎在华盛顿特区和康涅狄格州。美化自己经历的过程往往会逐渐演化,布鲁门萨尔事件就是个“经典案例”,施维泽谈到。“在这类事件中会有个核心事实——越南战争期间,他确实在军中服役,但随着时间的延续,他的表述离事实却越来越远。另外,因为没人去核证这些经历,所以,他便放肆地‘老调重弹’了。骗术的侥幸成功让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觉得自己在其他虚夸之举上同样可以逃脱处罚。”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在市场营销活动和广告活动中,某种程度的溢美之词是预料之中的。在推荐信和招聘面试中,“我们很清楚,人们会有意强调自己出色的一面。”施维泽谈到。“我们也知道,推荐信中会说某个还不错的人卓尔不群,在简历中,人们对自己的工作也不乏溢美之词。”
而更容易引起歧义的,则是将团队的业绩独揽自己一身的夸大之词,或者故意错报某个增效工作节约的金钱,施维泽谈到。“我想,伪造大学学位或者工作经验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愤恨,是因为他们很明显地越过了界限。你要么有学位,要么没有这些学位……我想,在这个模糊地带,过分居功是人们可以屡屡得手的招数,所以,我认为我们会经常看到这种情形的。”
表现的压力
夸大之词可以接受的水平,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成长过程抱持的价值观紧密相关,沃顿商学院客座教授莫妮卡·麦克戈拉斯(Monica McGrath)谈到。“企业都有企业文化,英国石油公司(BP)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也都有自己特殊的企业文化,每个公司都有给予鼓励的组织行为规范。”她谈到。“我认为,这个问题还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有关,现在,我们生活在美国,身处目前这种环境之中。所有这些制度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行为。”
在某些国家和某些企业文化中,将整个团队的功劳记在自己身上会被人视为“自我扩张”(self-aggrandizing)(也称为“自我增荣”、“自我夸耀”),从而会令人不快;而在某些环境中,如果公司高管没有对自己的成就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反而将成绩归功于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则会受到批评。“我与之合作的女性高管总是告诉我,她们必须要‘自我标榜’,因为每当她们谈到‘我的团队’的时候,她们的上司总是以为她们什么都没干。” 最近的经济衰退所产生的压力,迫使很多美国员工采取守势。麦克戈拉斯接着谈到,为了能紧紧抓住自己的职位,他们可能会违反自己的核心伦理观去编造自己的表现。“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公司都深受资源稀缺之苦,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必须为抢夺资源而战。”麦克戈拉斯指出。“员工们会想:‘我必须是最棒的,必须是最聪明的,如果我不那么优秀、不那么聪明,我就是不称职的,就会被裁掉。”
陷入这种要不负所望的压力之中,会导致人们逐渐偏离真相的后果,而且会阻碍能给他们带来长期帮助的行为。为了证明这一点,麦克戈拉斯认为,最好的例证就莫过于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最近在公共关系上的过失了,他淡化公司在墨西哥湾石油喷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奚落。“我想,在另一个环境中,如果海沃德看到别人这么做,他一定会暗自思忖:‘天啊,这个家伙到底在想什么呢?’”她谈到。“情势的紧迫性、这个组织的企业文化以及我们保护自己环境的愿望,就像一场‘完美的风暴’那样交汇在了一起,可你却突然说:‘哦,这次石油泄漏并没有那么糟糕。’”
通常情况下,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领导者,会为什么行为可以容忍、哪些行为不可忍受设定标准。在某个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如果夸大之词受到褒奖,甚至被视为有益的行为,那么,员工就会形成这种行为可以接受、甚至受到鼓励的印象。“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你可以观察一下首席执行官,看看他怎么做、信奉什么。”麦克戈拉斯谈到。“你看到的情况可能是:员工们如此沉湎于这种要不负所望的心理之中,以至于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却是虚夸和掩饰……在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中,我认为,大部分人确实以为自己的行为最符合客户的利益,但实际上只不过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已。他们宣称:‘那么做就是我的工作。’”
多伦多的公司高管教练德博拉·福尔曼(Debra Forman)谈到,因为在数量有限的工作机会面前,失业的人们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所以,采用夸大其辞的方法让自己的简历出类拔萃的诱惑便随之逐渐增强了。为了满足某个特定职位的最低要求,有些人会虚夸自己的资格,但是,福尔曼也遇到过这种情形:很多年长的工人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在某个特定的工作上显得资历过高,他们会贬低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对这种情形也需要提起注意,因为人们也担心聘用到有意低估自己能力的员工。”福尔曼指出。“我告诉人们,无需精心编纂自己的简历,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思考招聘经理正在寻求什么样的员工,以及如何才能与之坦诚讨论的问题上。”
像野火般迅速蔓延
过去,虚假陈述的“保质期”要长得多,而现在,因为互联网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的进步,夸大之词则很容易被揭穿。举例来说,2008年,希拉里·克林顿在参加总统大选期间,曾讲过在狙击火力的威胁下在波斯尼亚降落的故事,不过,新闻录像片段明白无误地显示,她在说谎(希拉里在提到她1996年3月访问波斯尼亚的经历时说:“我记得专机在狙击火力的威胁下降落,机场本来准备了欢迎仪式,但我们下了飞机后不得不低头迅速跑到车里前往美军基地。”美国媒体对希拉里所描述的场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希拉里24日承认“顶着狙击火力”访问波斯尼亚的表述纯属“口误”。然而,由于这次撒谎,希拉里的形象一落千丈。——译者注)。至于说简历,现在,它们不但记载在纸面上,而且也存在于Facebook、个人网站以及LindedIn网络上,一般而言,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些网络上看到它们。
福尔曼建议公司高管在与潜在客户会面前,先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他们,他回忆起最近出席一个研讨会的情形,在这次会议上,演讲者讲完话以后,马上就请求观众,不要将自己的讲话发到Twitter上。“我当时感到纳闷:‘为什么你要说这个呢?’”她谈到。“人们一定要记住,你说出口的话将持续存在下去。开口讲话之前要先想一想,一定要追溯到事情的根本。因为我们现在有了能让言论像野火般迅速蔓延开去的工具。”她还补充谈到,这些言论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它们在互联网上不会死去。”
尽管施维泽也认为,我们核查他人的能力已变得“空前”强大,不过,他还谈到,用网络搜索所能证实的东西依然很有限。“如果我告诉你,我参与了一个节约2,500万美元资金的工艺改进项目,你就很难核证。你很难了解我是否参与了这个工艺改进项目,很难了解这个项目到底节约了多少资金。”只是核查某个人是否在其描述的活动中出现过则较为容易。
施维泽谈到,要想避免破坏职业前程的虚假表述,最佳的方法就是学会熟练运用“自我剪辑”(self-editing),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让一位教练或者朋友帮你查找任何越界的表述。“如果人们准备不足,那么,情急之下,他们就会陷入说谎或者抢占功劳的压力之中。他们也可能会冒着僭越道德界限的危险虚夸自己的成绩。”他补充谈到。“最佳方法就是做好充分准备,预测你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讨论你自己做过的工作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同时,你应该也可以将以前的工作以及自己的业绩讲得非常清楚。”
但是,记忆总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人们倾向于透过得到普遍接受的事实这一“透镜”来记忆自己的历史,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沃顿工作-生活整合项目”(Wharton Work/Life Integration Project)的主任斯图尔特·弗莱德曼(Stewart Friedman)谈到。当人们屈从于美化自己的自然倾向时,他们得到宽恕以及修正自己不实之词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目前的品性。“声誉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们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如果人们从其他人那里听说你值得信赖,那么,他们就更容易信任你。”他谈到。“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核证一切,同时,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律师包办一切。这也是为什么说获得信任是你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