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欧姐
前段时间,#无印良品美国分公司申请破产#的消息,让很多网友震惊不已。
这个在中国一度备受追捧的品牌,对外宣称因为疫情原因,公司在美国的负债已达6400万美元,因此申请破产保护。
虽然,有专业人士指出,美国公司所谓的破产,意义并不等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破产,无印良品公司也表示并不会影响其全球其他市场的正常经营。但实际上,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其他国家,无印良品近几年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竞争加剧的时代,没有人能高枕无忧,不停奔跑,才有可能停在原地。
1、如果你并非不可替代,性价比就是生存关键
提到无印良品,很多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东西还行,但不便宜,性价比不高。加上近几年产品频频曝出的质量问题以及竞争对手的模仿,无印良品的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看似独特的品牌,其护城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其实,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黄磊饰演的方圆,是一家公司的法务科长,毕业于名校,成功帮公司谈成了并购,却也没能摆脱突然被裁员的命运。
45岁的他,面试频频失败,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只能借酒消愁,边哭边问:“咱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呢?”
可惜的是,职场上,早就不是靠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就能安稳度日了,如果不能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来考量自己的定位,陷入被动只是分分钟的事。
之前,曾有个候选人朋友是个43岁的企业中层,在公司业绩并不差,团队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就在看起来一切顺利时,也突然被裁员了。
失业后很久,他都不理解,为什么从未犯过大错、业绩也都达标的自己会被裁员,当后来得知接替他的人,不但比自己年轻了近10岁,年薪也少了近50万时,才突然明白,自己输在了性价比。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指出,企业中最容易被解聘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业绩差,第二类,则是薪酬高。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将眼光盯在了前者,以为不断提升业绩,就能保证万无一失。
而聪明的企业家和职场人都懂得,如果无法在产品和技能上做到真正的不可替代,那么,极高的性价比,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懂得这个道理的戴尔,将个人PC的生产环节从7个减少到2个,极大降低了成本,占据了市场优势。
而在有着“中国戴尔”之称的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更是将其极致性价比做成了品牌。
获得不可替代的特殊技能、开发出颠覆时代的伟大产品,对于普通人来讲,也许很难。
那么,做出超出别人预期的成果、提供额外的价值、拥有比别人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性价比,就是生存的关键。
2、当“追求完美”脱离了需求,专业就成了包袱
美国一位财经撰稿人写到: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与美国不相容的消费主义,导致了其衰落。
面对美国人重审美轻功能,产品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无印良品却始终坚持要把质量放在首位,不愿为市场妥协。
其实,和无印良品有着一样固执想法的公司,不在少数。
被公认为是手机发明者的摩托罗拉,以产品质量高、性能好著称,也因此被美国选做二战通讯设备供应商。
但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对摩托罗拉来讲,却成了一把双刃剑。
在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一书中,他曾将摩托罗拉形容为“没落的贵族”,因为公司始终认为技术和质量是产品的关键,对任何细节都精益求精,看不起那些“换个外壳就算一款新产品”的竞争对手,但最后,却被时代和市场彻底抛在了身后。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用“三个石匠的故事”,来比喻个人和企业对自身定位和目标的认知:
一个人看到三个石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石匠说:“我在养家糊口。”
第三个石匠抬头看了看高处,坚定地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我们都知道,这三个石匠中,第一个石匠最没抱负,无法担当大任,但对第二个和第三个石匠,很多人却难以取舍。
看起来,第二个石匠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高的要求,应该是许多企业争抢的人才。
但德鲁克却指出,在团队中,第二个石匠可能是最为危险的一类人,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对技术、专业的执着,给团队带来毁灭性影响。而如果这类人成为管理者,则可能将企业带入歧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无法胜任管理岗位的重要原因。
过于强调个人技艺,只追求在细节上做到完美,却脱离了实际情况,忽视了企业的整体目标,这时,专业反而成了枷锁。
3、高高在上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前年,有个朋友到北京玩,一向很喜欢无印良品的她,听说北京有品牌旗下的酒店,打算预定体验一下。
结果在官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预定的链接,费尽周折找到酒店前台电话后,却被告知:要提前一个月预定。
朋友不禁感叹,如今各大平台和酒店都在争抢客人,可这家店却好像生怕被人发现,住不进去就算了,网上居然连房型照片和价格都看不到。
写这篇文章时,我好奇地搜了一下。现在,官网上的信息透明便捷了许多。
可公司如果能早一点放下高冷的姿态,用更加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顾客,是不是能把握更多机会呢?
最近几年,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之前,每当我给外企的人选推荐民企客户的机会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文化不匹配,民企的野蛮生长方式,他们接受不了。
可随着国内企业的表现越来越亮眼,持有这种态度的外企人变得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人主动联系我们,希望寻找民企的发展机会。
一方面,当然有很多外企在国内发展乏力的因素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变了。
这个时代,姿势够不够优雅、形象够不够高大上,都不是最重要的:生长和生存,才是王道。
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学霸出身的黄峥,才能看到五环外的需求,创办了拼多多。
而对于职场人来说,越早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率先找到新的定位,抢占先机。
也正如刚刚提到的那个43岁的外企高管,当他发现自己被替代的真正原因后,彻底抛开了所谓的求职要求,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找到了新的机会。
△
早在70年前,德鲁克就曾指出,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不要只将眼光盯在“我们自己够不够好”上,而是要转变重心,将目光放在外部,看看我们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我们带给别人的,是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他们又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