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总
1:
先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我一个朋友,在大城市混得不太如意,前几天给家里电话。
结果听说他姨妈在老家那个小县城,已经月入一两万了。
朋友深受刺激。
知道我在写公众号,他就跟我讲了他姨妈的事,问我怎么看。
我的看法放在后面吧。
先把这事儿放出来,问问你们怎么看?
许多年前,小县城医院的主治医生张阿姨,医术高明,只因跟新来的院长有了冲突,一怒之下辞职不干。
在家附近开了个小诊所,到手的钱,比之前在医院上班多多了。
前些年,张阿姨诊所的生意开始滑坡。
原因也简单。
县城到最近的城市,之前路还很烂,走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那会儿车也不多,大家生了病能在县城看的,一般不去市里。
现在,一是政府已经把路规整平坦;
二是小汽车普及,许多家庭都买了车。
所以县城许多人,小病大病都去城市看了。
张阿姨一看诊所也不挣钱,干脆把门一关,天天约姐妹打麻将,跳广场舞,倒也乐得自在。
但两年前,张阿姨又被互联网巨头盯上了。
原来,她之前当主治医生,后来开诊所,谁家小孩老人有个病痛,都来找她,所以她在县城里熟人特别多。
非常顺利成章,张阿姨成了美团在县城当地的负责人,工作是发展县城和周边乡镇的“团长”。
成熟的互联网大厂业务套路,加上她本来就熟人遍地,又能说会道。
底薪4000再加各种绩效奖,张阿姨每月到手一两万,多的时候还不止。
她就是县城那条主街上,最靓的妹子。
2:
我的公号后台,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
“如何做职业规划呢?”
关于“职业规划”这个词,我最早是在学生时代,读过新东方徐小平老师的《骑驴找马》这本书。
那个时候,我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
后来参加工作,看了不少书,也和朋友们讨论,一直到几年前,我依然认为“职业规划”还是应该做的。
但是这几年,我有些看不懂了。
首先,是整个社会的造富速度,正在加速。
做到1000亿美元销售额,沃尔玛花了35年;
亚马逊花了18年;
阿里巴巴只用了9年;
这个加速背后,当然是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不光造富快,还能把一个人在某家机构里的影响力,往外扩散,放大。
所以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什么跨界,链接,破圈,赋能……这些大词。
无数新行业、新职位也被凭空发明出来。
别的都不说了,就说我自己。
几年前我都无法想象,网上写点文章,居然就能当个兼职。
而现在的我,已经习惯每个推文的中午,回复你们的留言了。
所以,现在的“职业”,还能“规划”吗?
就说张阿姨吧。
20年前县城医院的主治医生,能想到未来的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县域负责人,月入一两万吗?
不可能吧。
我想来想去,职业规划这个词,可能得改了。
叫“职业进化”也许更好。
3:
“进化”这个词,是我从生物学里拿来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里就有。
进化,需要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以需要很长时间。
但是如果把我们的“技能”,或者“认知”,也看成某种可以修改的“基因”呢。
那么职业进化,在你自己身上就可以实现。
规划和进化,都有什么特点?
我的理解是,规划适合的环境,是静止的,就算发展也是缓慢的,所以,规划可以有方向;
而进化所处的环境,变化太快,太乱;
所以,进化没有方向。
规划是到了那一天,我应该是什么样子,那我现在就开始准备;
等那天一到,世界要是变成别的样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进化是,我不知道明天什么样;
所以现在的我,用我最擅长的方式先活下来,面对外界刺激,不断学习,试错,提升认知发展技能,去寻找新机会。
活下来,变得更强,然后再次进化。
至于往哪个方向?
还是不知道,看环境需要。
就像一开始,一群鱼在弯弯曲曲的河道里,游得快的才能吃到最大最新鲜的虾米。
它们游啊游,游啊游,精疲力尽。
忽然有一些鱼对同伴说:
我不游了,我要上岸去了。
于是它们成了总鳍鱼,成了始祖鸟,有些成了爬行动物和现在的人类,进化成跟当初完全不同的物种。
在2021年这个当口,我想装逼的说一句:
规划是脆弱的,进化反脆弱。
我们去看那些真正牛逼的人,几乎都是进化出来的。
4:
既然说到人,那就聊聊张小龙吧。
1月21号,恰好是微信10周年。
没错,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级应用,庞然大物的微信,从2011年1月21日发布算起,才不过10岁。
也是在21日这天,微信正式发布了它的8.0版本。
在几天前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通过视频号,做了名为“微信10年的产品思考”的直播。
直播的文字版我看了好几遍,非常感慨。
回忆起这款APP,我们伴随它从一开始的发信息,到语音对讲,再到后面的朋友圈,公众号,乃至后面的微信红包,微信支付。
这是微信在功能上的进化。
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到社交平台,到后面的交易平台,再到现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链接12亿人的“一个生活方式”。
是微信在定位上的进化。
那么创造微信的那个人呢?
他也在进化。
2005年,张小龙所在的博大公司被腾讯收购,他带着不到20人的foxmail邮箱团队加入腾讯。
foxmail已经让张小龙一战成名,成为邮箱领域的大神。
而他的任务,是重建当时已没落的QQ邮箱。
重建过程中,之前仅仅对技术感兴趣的他,逐渐开始洞悉人性,并率先用“超大附件”一招,开启QQ邮箱的逆袭。
还从马化腾手里,拿走一年一度的腾讯创新大奖。
而起初开始做微信,只是因为雷军做出了米聊,张小龙觉得米聊可能会成为QQ的潜在对手,自己有义务帮腾讯阻击。
微信到底该做成什么样子,他自己也不清楚。
但是谁也没料到,在微信这个作品里,他会对人性理解得那么透彻。
比如,微信信息没有设置“已读”,是为用户避免“看到却不回复”的尴尬;
比如朋友圈的评论,点赞,标签的设置和“谁可以看”,特别符合朋友间的分享场景;
就连微信1.0版的打开界面,也是一个孤零零的小人站在另一个星球上,眺望远方的地球家园。
这是张小龙在理解人性中的“孤独”:
我懂你,你需要交流。
刚才提到的“微信公开课”,在直播结束时,张小龙也说:
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并且经历了10年之久了,但我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
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
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这样的话,我和团队,才会为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并且觉得有意义。
企业管理界有一句老鸡汤,“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我觉得也能改一改:没有成功的产品、成功的人,只有时代的产品、时代的人。
在“时代”这条河流里,你看,我们每一个企业、产品,每一个人,像不像一条条争先恐后的鱼。
时代早就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奔流速度。
但你自己该如何进化,一定是每一条鱼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