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栗子
最近#背娘上大学小伙回应曾拒绝55万年薪#的话题登上热搜。
故事主人公有人熟悉,有人陌生。
出生在贵州偏远小山村的小伙刘秀祥,四岁丧父,他的母亲因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哥哥姐姐又离家出走,当年只有小学四年级的他担起了家里的担子。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几乎都是靠捡废品的费用度日。
13年前被央视报道,“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引起了众人热议。
至今有人记得他孱弱却坚毅非常的模样。
刘秀祥大学毕业后,有企业看到他的励志故事,给出了55万年薪的offer,但刘秀祥拒绝了,他觉得对方在“同情”他。
相较于那份高薪,他更愿意回乡当乡村教师,做一个躬身入局者,去努力建设、努力改变家乡。因为他知道家乡里还有许许多多人像曾经的自己,因为贫穷艰难挣扎,直至最后认命。
回到贵州当乡村教师的刘秀祥,作为励志人物,时不时会被邀请去公开讲课。
他从不收取费用,但是会要求对方资助他两个学生。
每到一个地方宣传教育,就把音响绑在摩托车上,召集当地人,播放音频告诉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是如何考大学的,告诉他们读书是有用的。
图片
从8年前当地每年上大学的学生只有70个,到了2020年已经上升到了1270多名,刘秀祥百感交集。
“我觉得不是1200多个数字,这是1200多个家庭。1200多个家庭后,站着更多人。很多人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们起着引领和榜样的作用,其实远远不止1200。”
“努力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是为了更好的回到大山,去反哺大山。当年想尽一切办法说要走出去,是为了摆脱贫困,但并不是说要摆脱贫困的家乡。”
这番话感动无数人。
回忆过往,刘秀祥感叹道:“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不读书,其实我也不知道现在我在哪里。
也许你暂时去打工,你暂时只能摆脱经济上的困难,你可能脱贫。但是我觉得要脱贫,还是要从思想上脱贫。思想上的贫穷比经济上的贫穷更可怕,更害人。”
不由想起《稀缺》里的一句话:稀缺不可怕,“稀缺心态”才是穷者愈穷、富者更富的根源所在。
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将来是否可以拥有财富。
记得以前有个新闻,一位70多岁的老父亲,平时以卖菜为生,生活贫苦。
有一天房屋倒塌了,他拿不出钱来修建房屋,只能带着十几岁的儿子住在猪圈里生活。
当地人为他们筹款4万多善款建造了新房,虽然简陋,但胜在干净整洁,能够遮风避雨。
但是2年后,他们的新房又变成了“猪圈”,脏乱得无处落脚。
“物质上的贫穷至多变成乞丐,精神上的贫穷愚昧会把人变成低级动物和魔鬼,这才是最可悲的。”
贫穷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金钱的缺少,而是思维的匮乏。
与其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不如说是贫穷限制了思维方式,限制了人生的可能性。
《贫穷的本质》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印度有很多小商贩,每天都是借钱上货,卖完货还钱,每天赚的钱有一半用来付利息。
研究人员给每个小贩提供一笔启动资金。
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不是这些小贩好吃懒做,把钱都挥霍了,而是小贩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突发事件”。
家里人生病,亲戚结婚,房屋漏雨需要维修。一旦出现这类事件,这笔运营资金就得拿来救急。
研究人员看到了穷人的一个普遍困境:手中没有余钱,就会陷入“稀缺陷阱”,忙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哪怕是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事情,也没有办法坚持。
想要真正让他们脱离困境,远不止发一点钱这么简单。
帮助他们建立一套脱离贫穷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可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脱贫,这样的方法比直接给他发钱发物更有效。
2、只有精神上富有了,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尼采说:“贫穷的人总是相拥在一起,彼此毫不隐藏地关怀着。他们都渴望将痛苦分给彼此,他们认为自己是值得同情的,并因此而产生一种快感。这才是穷人真正的贫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刘嘉老师,从心理学的视角发现贫穷不止是物质的匮乏,更会影响人大脑的结构。
但这个影响并不绝对——高自尊会帮助人摆脱这种影响。
有一个实验叫“自尊实验”。
心理学家把大学生分成四类:
来自富裕家庭的,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大学生;
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大学生。
然后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构,尤其是海马体(大脑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中枢)。
最后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显著小于那些富裕家庭的大学生。
但是,来自贫穷家庭但高自尊的大学生,和富裕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别。
林清玄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在富裕的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
精神上被完全约束或压榨的人,习惯以自己的现状来评定自己的未来。
对于未来,看不到希望,自然不会想着上进,不会有野心,也不会有行动,就更不会有改变。
3、想获得更多的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很多人把赚钱存钱当目标,但是并没有去想自己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
并不是说赚钱这一行为是错误的,关键的问题是钱作为一种资源,只有使用,只有流动,才能带来更多的钱。
脱不花说:“把钱当“财富”的人,都不太有钱。我见过的每一个有钱人,都是把钱当“工具”的人。”
可见,只有自己亲自创造价值增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富人。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里万维钢说:“在真实的世界里想要发财,要么拥有稀缺的能力,要么掌握稀缺的资源,要么有眼光。”
一个人要走得远,要把精力放在那些可控的事情上,而不是自己不能够控制的,比如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运气、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
吴军认为,在自身可控的因素中,一个人的“立意”最为重要,也就是眼光要放长远。
为此,我们需要关注自己领域之外的知识,摆脱线性思维局限,建立多元思维模型。
唯有多看多学,眼界才可以开阔起来,才能更好地和别人合作,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
一如查理芒格所说:“要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想获得更多的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
写在最后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我们赞美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不能使之卑躬屈膝的人。”
即使物质上贫穷,但只要我们精神上富有,对生活充满热情,不迷失自我、坚持尊严体面,去付出最大的努力。
这样,无论成败,至少都对得起自己。
参考文献:
1、《公正是不是商品?》by薛兆丰
2、《看待“钱”的方式,决定了你的生活》by罗辑思维
3、《#背娘上大学小伙回应曾拒绝55万年薪#:我不想要同情》by紧急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