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陌矣
3月9日,贵阳一家公司的罚款制度冲上热搜。
员工错过董事长、总经理的电话,或是超过一个小时不回消息,就要被罚款10000元。
仍处于试用期的吕女士,每月工资6000元。
换句话说,错过一个电话,她就要被罚掉近2个月的工资。
正因如此,吕女士试岗当天便走了,评论区也是一片赞同的声音:
“这样的公司,工资再高我也不会去,我是打工的不是卖命的。”
同时,还看到这样一张图,名为“办公室日常管理考核标准”。
仔细一看,各种各样的罚款规定让人头皮发麻。
打完卡后不得外出、纸巾纸杯不允许员工使用、规定空调使用时间和使用温度……
最近这种奇葩的规定似乎特别多:
刚入职就被要求“乐捐”:不关电脑捐20,上班聊天捐200;
因为拒绝刷马桶,被老板辞退。
上厕所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一条条让人咂舌的规定,让我想起松下幸之助的一句话:“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
层出不穷的“职场骚操作”,恶心的是员工,暴露的却是公司的层次与格局。
1、跪着的员工,撑不起站着的企业
电影《狗罩》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一家叫“快乐伙伴”的公司,要求员工佩戴半罩式狗面具,并且只能用狗叫来交流。
员工坐在用铁网隔开的工位上,一旦听到红色喇叭发出的狗叫声,便纷纷投入工作。
甚至午餐时,员工也要就着餐盘,趴在地上舔着吃饭。
老板以为把员工训练成狗,他们就会无限忠诚。
谁知最后,自己却被疯狗一样的员工围攻致死。
再说一件现实里发生的事情。
一位网友出于个人原因,需要更换工作,提前一个月向人事提交了辞职申请。
可到了离职时间,公司始终推脱说找不到交接人,一直拖着流程,不让她离职。
网友要是继续催促,公司便威胁她:要走也行,当月工资得扣下。
网友沟通无果,投诉劳工也没得到回应,于是索性摆起烂。
每天上班,电话不接,工作不做,还故意把财务账弄错。
如此一来,客户无法结算,产品无法出库,最终给公司造成200多万的损失。
有人说,这种情况下,公司有权追究这位网友的法律责任。
但我想说,哪怕公司胜诉了,但账务出错造成的形象损失,就能这么轻易地挽回吗?
说到底,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不过是员工想拿着本属于她的9200元工资。
员工被扣了一个月工资,公司损失了200多万和几十年的行业形象。
你说,是谁亏得更大?
英国哲学家席勒说:“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说到底,企业的本质是人。
一个公司可能有最顶级的理念、最优秀的产品和最稀缺的技术,但同样少不了人的运营。
跪着的员工,撑不起站着的企业。
所有奇葩规定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用最少的成本留住员工,同时让他们出更多的力。
2022年封控期间,整个行业都面临业务量和利润的滑坡,有些公司却给员工发送丰厚物资。
考虑到物资太多,为了方便员工囤菜,公司甚至后来直接发了冰箱。
同一时期,美国一家信用卡公司的CEO自降年薪的新闻,同样走红打工人的社交圈。
2015年前4月,丹·普莱斯将自己的110万美元年薪降到7万美元。
同时,他将公司里120名员工的年薪,提升到人均7万美元以上。
2020年疫情爆发后,普莱斯宁可零月薪,也没有裁掉一名员工。
依靠全体员工的支持,公司挺过最艰难的第一季度,并在几个月后实现收益的同比增长。
降薪第6年时,普莱斯手下有能力买房的员工增加了10倍,而公司年收则增长到原来的3倍。
职场管理学中有个“奥新顿法则”,意思是说:越是照顾好员工的企业,会被市场加倍照顾。
一家有着明确盈利预期的公司,不会亏待自己的员工,因为公司明白当下花在员工身上的钱,会在将来收获加倍的回报。
只有无法将蛋糕做大的公司,时刻守着仅有的业务存量,用对员工的锱铢必较,隐藏发展上的捉襟见肘。
作家刘润曾说:“我没见过任何一家把员工当贼的公司能最终成功。”
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决定企业的格局,进而决定企业的高度。
3、面对奇葩公司,我有2个建议
你或许会说,识别一家奇葩公司并不难,但又有谁能够说走就走?
的确,眼下的就业环境,没有给我们太多转身的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在恶劣的职场环境中束手就擒。
如果你当下的工作并不顺心,下面这2个建议专为你准备。
1.跳出岗位思维,主动寻求迭代
孟晚舟说:“曾经我们为资历定薪,后来我们为学历定薪,今天我们为能力定薪。”
无论行业如何发展,与前沿领域相适配的能力,是永恒的硬通货。
一旦公司发展,滞后于整个行业的迭代速度,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很容易囿于现有岗位。
直到自己和岗位以外的工作格格不入,一个失去迁移能力的职场人,便只能对公司的刁难照单全收。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时刻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
有个很具操作性的方式,就是在手机里下载几个应聘软件。
哪怕不找工作,也可以定期查询行业内最新更新的岗位,以及这些岗位的技术要求。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明确自己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学习目标,和需要精进的方向。
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那样:“你可以不跳槽,但你要有意外发生后随时都能跳槽的准备。”
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并非很能忍,而是永远都有Plan B。
2.别把问题解决,降格为情绪发泄
在豆瓣刷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公司对男员工的着装不作要求,却强制女员工上班时穿高跟鞋和丝袜。
许多女员工大为不满,每天带着情绪上班,工作态度也是随心所欲。
而在这个公司上班的网友,每天按照公司规定着装,把精力专注于业务方面。
她顶着同事的嘲讽,在本岗位兢兢业业了3年后,成功跳槽到更大的公司。
她在新公司不但不用遵守衣着规定,还享受到50%的薪酬涨幅。
反观她的同事,仍在相同的岗位,说着相同的抱怨,唯一改变的只有被她们吐槽的人。
职场中对抗奇葩规定最好的方式,不是随时发泄的情绪,而是说走就走的底气。
忍受不是为了习惯,而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忍。
把和烂事纠缠的经历用来内卷自己,你会逐渐发现,周围人开始变得和颜悦色。
写在最后
知乎上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
从18岁开始,工作到65岁退休,每周工作40个小时,那么人的一生中,大概有10万个小时在工作。
而这,几乎占到普通人一生的三分之一。
如果可以,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三分之一的生命,消磨在一个充满怨气、刁难和苛责的公司。
柳传志说:“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是最终的大赢家。”
聚不齐人心的公司,哪怕拥有再多高压的手段,终究只是一盘散沙,禁不起任何行业的风浪。
愿所有公司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也愿每位职场人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乘风破浪。
共勉。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章陌矣,陌上虔行,静待花开,缓缓谱写世间冷暖。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