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遇到问题,是要准备万全后再去干,还是先干起来再说?
作者:张丽俊 Cherry
来源: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
01、与其左思右想,不如先搞起来
遇到事情,是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要先搞起来?
布里丹毛驴效应,或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布里丹是一名大学教授,他养了一头小毛驴,布里丹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有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尊敬,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
这下子毛驴可为难坏了,因为这两堆草料数量、质量都差不多,而且和它的距离完全相等。
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也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看看,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尽管布里丹毛驴效应是一个不太可能的故事,但确实是现实的一种映射。有时候人总是想得太多,而没有行动,到最后反而被自己所累。
与其左思右想,不断权衡利弊,以期做好充分准备,还不如先让自己搞起来。
02、犹犹豫豫,陷入精神内耗
搞起来,就成功了80%。而犹犹豫豫,只会拖延时间,错失良机。
的确,有些决策需要慢一点。但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有超强的行动力。
我曾说,人的决策要慢,事情的决策要快。
人用错了,满盘皆输,因此要花时间去考察他,要选择合适的人。
而事情的决策要快一点,当你看到了一个机会,或者要做某一件事,不可能等你什么都准备好再行动。因为等你准备好,机会也就没有了。
就像是在战场上打仗一样,再精密的部署,都不能保证你获得胜利。形势瞬息万变,因此在有一定的准备后就投入战场,在打仗的过程中,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获胜的概率。
而且,徘徊和犹豫,极容易让你陷入内耗之中。
有一部叫做《星期六》的意大利小短片,核心就是讲内耗,尽管该短片只有三分钟,却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
故事的主人公,在周六的早晨,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打卡清单。
他计划今天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给家属打电话等一系列事。
在开始做这些事情之前,他预想了一遍,所有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结果。
他反复盘算,试图找出最佳方式。
在持续的思考下,大量的能量被消耗掉了,而琐事却越积越多。
就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但他什么都没有干,到最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觉得白白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他如果行动起来,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完所有的事,结果却花了八个小时思考,什么都没有干成,让自己的心灵视界高度失序。
因此,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不要让自己进入内耗之中,而是要先搞起来。
哪怕是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搞起来,也能让我们进入到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成。
03、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先搞起来的背后,还藏着一条高手思维。就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一些人之所以老是纠结,不去行动,一方面是害怕困难和麻烦。另外一方面,是害怕失败,虽然看到了一个机会,但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认为自己不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但牛人往往不会这么想,他关心的是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在做的过程中,有不会的可以学,边学边做,逐步解决问题。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了“最小可用品”的概念,指的是“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先发布“最小可用品”,然后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打磨成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
先搞起来,在复盘和迭代中,从而找到正确的路,这样远比停留在原地,不断内耗更有意义。
行动力非常重要,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勇于拍板,果断行动。但为了让我们的行动有价值,我们也可以参考如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如果收益远高于成本和风险,就立刻采取行动。
从历史的维度看,很多时候某一方发动战争,都是提前做好了准备,起码看到了成功的机会。
我们决策时也应该如此,如果发现收益高于成本和风险,就一定要积极出击。趋势就像一匹骏马,要让自己骑在马背上。
原则二:要么行动,要么按兵不动,绝不要回避或想折中的办法。
这一原则,和做手术是一样的,做手术有风险,你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但你不可能手术做到一半,就不做了。
我们在决策时也一样,一旦做了决策,并且采取了行动,就没有折中方案。坚持到底,直到做完为止。
如果你一早就打算不做这件事,那么就不要在这件事情上陷入内耗,不要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带着遗憾说:“要是当初做了这件事就好了。”
这样想没有意义,又将自己推入到了内耗里,要决断一些。
事实上,人生最痛苦的就是骑墙,一方面想做,一方面又犹豫,一直在墙上,就会内耗,没有价值。
最后我想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凡事先搞起来,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积极主动的人总是看到问题背后的答案,瞻前顾后的人总是看到答案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