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出处】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意思翻译】那传递书信的雁叫声对沉溺在忧愁中的人来说,是不忍心倾听的;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而在遥远旅途上寂寞度日的异乡客,更是不忍聆听雁声啊!
【鉴赏1】 在内心充满离愁别恨的时候,实在不忍心再听到那鸿雁一声声的哀鸣了。把 “鸿雁” 两字改一下,就可用来表示人在极度愁苦中,每逢听到某种声音,便更觉凄凉伤痛。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好似游子,飘零不定。它那凄厉的叫声,使满腹离愁的人不忍听。诗人以愁听鸿雁叫而不 堪,状友人旅途的别绪,委婉形象,别有韵味。
【鉴赏2】愁绪满怀之人应当最怕听到南归鸿雁的哀鸣,匆匆行路的远 客面对前方缥缈冷寂的云山不知会生出几许哀愁。秋日里鸿雁南归,而 游子却要客行他乡,此时听到鸿雁的鸣叫,岂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凉?云山 虽然壮美清净,然而在行客眼中,却是缥缈无定,一如自己看不到未来的 杳杳前路,又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诗句看似写实,实际上写的都是游子 的心中之景,杂糅着孤寂酸楚而难以言说的心情。“不堪”“况是”饱含深 情,催人泪下。客行的哀愁原本就令人肝肠寸断,又想到旅途中可能见到 的寂寥景致,更加使人伤感不已。诗句语言简洁自然,感情深沉真挚,读 之动人。
【全诗】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历来以炼句精当、寄慨深长为人称道。魏万,上元初年进士,后改名颢。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比李颀晚一辈,两人意气相投,成为忘年之交。从诗中内容看,此诗大约写于魏万去长安求取功名之前。
开篇即落笔点题。游子魏万唱起告别的离歌,即将远赴京师;而好友分别的时候又正是微霜初降的寒秋,更添离愁别绪。首二句采用时序颠倒的笔法,先写今朝的离别,再写昨夜的“微霜”,倒戟而入,回旋生姿,读者不难想象,正是离别产生的悲凉,才使诗人怦然心跳于自然界季候的变化,客观之景浸渍于主观之情,二者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三、四两句,通过游子跋涉山水耳闻目睹的典型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旅愁。鸿雁每年南来北往,飘泊不定,就像浪迹天涯的旅人。本已愁肠寸断的游子哪堪再听到它那凄厉的悲鸣?云雾缭绕的青山,应是赏心悦目,令人向往的景色,可身在客中,行色匆匆,又有什么心绪去欣赏沿途风光?或许,“云山”所勾起的,仍是家山难望的乡愁与前途渺茫的怅惘。作者设身处地去体味对方的心情,感同身受、情韵绵绵。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五、六两句承接上联,推想友人渐近长安的情景,并将自己对长安的感触点染其间。“关城”即指长安附近,因长安是险要的“关中之地”,东南西北皆有重关;“御苑”在此处借代京城长安。长安附近的树叶已经泛黄,仿佛催促寒气逼近,傍晚时分,京城处处响起一片捣衣声。树色催寒为暮秋特有,向晚砧声以长安为甚。魏万是首次赴京,作为送别诗,介绍京兆绝胜似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却全然略去了长安的繁华富庶,仅仅突出树木萧瑟,捣衣声声这些极易引起落寞情怀的意象,不但将岁月如水,韶华不再的暗示隐寓其中,同时因长安是作者倾财破产之地,也流露出不堪回首,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最后,诗人语重心长地劝勉告诫友人:“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长安是达官贵人逍遥冶游、恣情行乐的所在,却并非一般士子可以消受的。魏万此去,意在功名,李颀以兄长的口吻叮嘱他,切不可耽于逸乐,蹉跎岁月,虚度大好年华。行墨之间蕴含着作者对魏万的殷殷期望,也道出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珍惜时间,不可忘情行乐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