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战乱的烽火已持续了三个月,能得到一封家信,

真抵得万两黄金。

搔首白发,白发日益稀少,

簪子几乎都无法在发上别稳。

【全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1】

       至德二年(757)春在贼中作,杜甫因官职卑小,在长安未被囚禁,故有此春望

   “国破”而“城春”,已构成一番对比,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也。然而于每句各从对面补上一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诚如司马光《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不仅如此, “在”字不同于“异”字者,表现出对国不会亡的信念;“深”字,表现出一种剪伐不尽的生机。

     若止言“感时因溅泪”“恨别以伤心”,那就完全成了抒情,而且平平无奇了。妙在嵌入“花”、“鸟”二字,便成春望中景,而融情于景了。花本无泪,鸟岂有情,而言“花溅泪”、“鸟惊心”、而人呢,就不言而喻,翻进一层了。此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融无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然盛唐前期,诗人多用自然意象来表现愉悦的感情,而老杜始以自然意象表现悲的情怀。胡震亨曾赞此诗“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成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极是。

    从755冬发生安史之乱,到757年之春,诗人在乱中已度过两个春天,也就是两个暮春三月,所以诗云“烽火连三月”。不是连续三个月的意思。而战乱之中,最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然而邮路兵戈阻绝,一封家信当然比什么都更难能可贵。“家书抵万金”,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心情,自然能够引起广泛同情和共鸣,故为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句。而这两句文义连贯作流水对,故极自然浑成。

   末联作顾影自怜语,谓自陷贼中,不知多少神伤,只觉头发越来越白,越搔越短,越搔越稀,连簪子都快插不稳了。前三联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诗句,此二句则转作细节描写,则春望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表现出诗人荷担痛苦之深重。

     此诗有大处落笔,有细节刻划,情景兼备复能交融,格律严谨而又流畅,气度浑灏,内涵深沉,为唐代五律极诣之作。

【鉴赏2】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忧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温公说是诗有人物散亡,意在言外之叹。赵汸说是诗明照应相生、引伸作法之端。其实词旨显浅,不须疏解。鹤云:‘三月’,季春三月也。按:自禄山祸起,至此已一年余,鹤说良是。但如此则不成句法矣。考史:上年之春,潼关虽未破,而寇警不绝。此云‘连三月’者,谓连逢两个三月。诗作于季春,故云然耳。”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说:“‘感时’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唐诗鉴赏辞典》)。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时作者仍困居长安。是年三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消尽的都城。作者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他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了这首名作。全诗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望’是全篇的贯串线索,从所望的景色开始,以望者的情态作结,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善于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感情强烈,言简意丰;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义浑灏。明胡震亨评此诗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唐音癸籤》)。

【鉴赏3】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占唐都长安,八月,杜甫把家人安顿有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到次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乱破坏得颓败荒凉的长安城时,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前四句写春望之景,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情中含景,着重遭乱思家。通篇以“望”字相贯穿,抒发诗人忧虑国事、思念亲人的深挚感情,是充分体现杜诗情景交融特点和沉郁顿挫风格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花鸟本为平时可娱之物,诗人却因感念时局,怅恨离别,看见春花反而伤心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不安。宋人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等即持此说。另一说是以移情拟人手法,写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以前说为胜。此联运用“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傭说诗》),比一般直接抒写忧国思家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与下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均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诗  全诗词条  万金  万金词条  家书  家书词条  白头  白头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