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新城王大司马[1],有主计仆[2],家称素封。忽梦一人奔入,曰:“汝欠四十千[3],今宜还矣。”问之,不答,径入内去。既醒,妻产男。知为夙孽[4],遂以四十千捆置一室,凡儿衣食病药,皆取给焉。过三四岁,视空中钱,仅存七百。适乳姥抱儿至,调笑于侧。因呼之曰:“四十千将尽,汝宜行矣。”言已,儿忽颜色蹙变[5],项折目张。再抚之,气已绝矣。乃以余资治葬具而瘗之。此可为负欠者戒也[6]。昔有老而无子者,问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乌得子?”盖生佳儿,所以报我之缘[7];生顽儿,所以取我之债。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翻译
新城王大司马的家里有一个管家,很是富有。一天,他忽然梦见一个人进来对他说:“你欠我四十千钱,现在应该还我了。”他惊讶地询问缘故,那人也不回答,径直向里屋走去。他一下子醒来,妻子正好生了一个男孩。他知道这孩子是来要前生的帐的,就拿出四十千钱单独放在一个房间。凡是孩子的一切衣食、医药费用,都从这四十千里开支。
过了三四年的功夫,看看那四十千钱只剩七百了。这天,奶娘正抱着孩子在一边玩耍,管家便叫过孩子来,对孩子说:“四十千快用完了,你该走了。”话刚说完,小孩的脸色就变了,接着头向后一仰就瞪了眼,摸了摸鼻子,已经没气了。于是就把剩下的钱买了治丧的物件,把小孩埋了。
这件事,欠帐的人可以引以为戒。从前曾有个老来无子的人,询问高僧这是为什么?高僧回答说:“你不欠人家的债,人家也不欠你的债,哪能得孩子?”所以说:生好孩子是来报恩的;生坏孩子,是来讨帐的。生死由命,生了孩子的不要过于欢喜,孩子死了也不要过于悲哀。
注释
[1]新城:旧县名,明清属济南府,今为山东桓台县。王大司马:王象乾,字子廓,号霁宇,新城人。明隆庆五年辛未(1570)科进士,历闻喜县令,官至兵部 尚书。卒赠太子太师。传见《山东通志·人物·历代名臣》。大司马,兵部 尚书的别称。
[2]主计仆:掌管钱粮收支的仆人,相当于管家。主计,主管财钱收支帐 目。
[3]四十千:旧时铜钱以文为计算单位,一千文称一贯或一吊;四十千, 即四十贯或四十吊。
[4]夙孽:迷信所谓前世罪恶的果报。孽,同“业”,这里情恶因。
[5] 蹙变:眉头紧皱,面色改变。蹙,蹙额,皱眉的样子。变,变色。
[6]负欠: 在道义、财帛方面对人有所亏欠,指背恩或赖债。
[7]缘:因缘;与上文“孽” 字含义相对,意思是善因。
赏析
《四十千》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全文很短,完全以因果报应的方式来写。讲述了一个很富有的仆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来向自己讨债,之后妻子就生了一个儿子,他知道原委后,就尽着额定的数额抚养,结果果然在钱将要用尽之时,儿子就死掉了。这并不是一个迷信故事,作者寄予了深邃的思想在里面:穷人多生佳儿,富人多生顽儿,本文用苍白的因果报应之说来解释,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效果。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