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乡唐太史济武[1],数岁时,有表亲某,相携戏寺中。太史童年磊落[2], 胆即最豪。见庑中泥鬼[3],睁琉璃眼,甚光而巨;爱之,阴以指抉取[4], 怀之而归。既抵家,某暴病,不语移时[5]。忽起,厉声曰:“何故掘我睛!”噪叫不休。众莫之知,太史始 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无知,戏伤尊目,行奉还也[6]。”乃大言曰:“如此,我便当去。”言讫,仆地遂绝。良久而;问其所言,茫不自觉。乃 送晴仍安鬼眶中。
异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灵也。顾太史抉睛,而何以迁怒于同游?盖以玉堂之贵[7],而且至性觥觥[8],观其上书北阙,拂袖南山[9],神 且惮之,而况鬼乎?”
翻译
我家乡的唐济武太史,几岁时,有个表亲带他到寺院玩耍。太史童年胆子很大,见廊中的泥鬼,怒目圆睁,琉璃眼球闪闪发光,非常喜欢,便偷偷地挖出琉璃眼球,藏到怀里回了家。
到家后,那位表亲突然得病,不能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站起来厉声说:“为什么挖去我的眼睛?”叫嚷不休。众人都不知是怎么回事,太史才讲了他挖眼睛的事。家中人听后赶快祷告说:“孩子年幼无知,伤害了您尊贵的眼睛,我们马上就去奉还给你。”话音刚落,那位表亲便大声说:“这样,我该走了。”说完就仆倒在地,昏了过去。过了很久,他才慢慢苏醒过来。问他刚才说了些什么,他茫然不知。于是家人连忙将琉璃眼球送回寺院,安到泥鬼的眼眶中。
异史氏说:登堂所要眼睛,这个泥鬼为何如此灵异呢?看到唐太史挖眼睛,而为什么迁怒于他同游的表亲呢?那是因为唐太史身为翰林,性情刚直,看他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神灵都忌惮他,何况是一个泥鬼啊!
注释
[1]唐太史济武:唐梦赉,字济武,别字豹岩。淄川人。幼从父曰俞习古 文。顺治五年举人,六年进士,授庶吉士。八年,授翰林院检讨。九年罢归, 年未三十岁。晚年卜筑淄城东南之豹山。著有《志壑堂集》三十二卷。见《淄 川县志》。太史,三代为史官、历官之长。明清时史职多以翰林任之,故称 翰林为太史。
[2]磊落:洒脱不拘。
[3]庑(wǔ午):堂屋周围的走廊,或两旁的廊屋。庙中正殿供尊神,走 廊和廊屋塑众神及鬼卒。
[4]抉(jué决)取:挖取。
[5]移时:底本作“时移”,“移”字侧出, 当系误乙。此据铸本正之。
[6]行:即将。
[7]玉堂之贵:指唐梦赉曾为翰林院官员。玉堂,宋代以后翰林院的代称, 因宋太宗曾手书“玉堂之署”四字匾额悬于翰林院而得名。
[8]觥觥(gōng g ōng 公公):刚直貌。《后汉书·郭宪传》:“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 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
[9]上书北阙,拂袖南山: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 故人疏。”此借以说明唐梦赉是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顺治八年,唐为翰 林院检讨。顺治命翰林院译述南宋道士伪作的《文昌帝君阴文》,唐上疏切 谏,以为:“曲说不典,无裨大化;请移此以辑圣贤经世大训。”疏留中不 下。九年,唐乃请急归葬。旋以纠弹某给事,忤当道意,遂罢归。拂袖,谓 决计辞归。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