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有樵夫赴市[1],荷杖而归[2],忽觉杖头如有重负。回顾,见一无头人 悬系其上。大惊,脱杖乱击之,遂不复见。骇奔,至一村,时已昏暮,有数人爇火照地,似有所寻。近问讯,盖众适聚坐,忽空中堕一人头,须发蓬然, 倏忽已渺。樵人亦言所见,合之适成一人,究不解其何来。后有人荷篮而行, 忽见其中有人头,人讶诘之,始大惊,倾诸地上,宛转而没。
翻译
有个樵夫到市场上卖完柴,扛着扁担回来,忽觉扁担后面如有重物。回头一看,见一个没有头的人悬挂在上面。樵夫大吃一惊,抽出扁担乱打,死尸便看不见了。樵夫吓得抱头飞奔,跑到一个村庄边,已是黄昏了,见有几个人打着火把照着地上,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樵夫上前一打听,原来他们几个人刚才正围坐在一起,忽然从空中掉下一个人头,须发蓬乱,一转眼就又没有了。樵夫也讲了自己所看见的,合起来正好是一个人,但谁也推究不出他是从哪里来的。后来,有人挎着篮子走,别人忽然看见他篮子里有个人头,惊讶地询问他,他这才大惊失色,把人头倒在地上,然而一转眼又不见了。
注释
[1]樵夫:打柴的人。
[2]荷杖:扛着扁担。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