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聊斋志异神女白话文翻译

原文

米生者闽人[1],传者忘其名字、郡邑。偶入郡,醉过市廛,闻高门中萧 鼓如雷。问之居人,云是开寿筵者,然门庭殊清寂。听之笙歌繁响,醉中雅 爱乐之,并不问其何家,即街头市祝仪[2],投晚生刺焉[3]。或见其衣冠朴 陋,便问:“君系此翁何亲?”答言:“无之。”或言:“此流寓者侨居于此,不审何官,甚贵倨也[4]。既非亲属,将何求?”生闻而悔之,而刺已入矣。

无何,两少年出逆客,华裳炫目,丰采都雅,揖生人。见一叟南向坐, 东西列数筵,客六七人,皆似贵胄[5];见生至,尽起为礼,叟亦杖而起[6]。 生久立,待与周旋[7],而叟殊不离席。两少年致词曰:“家君衰迈,起拜良 艰,予兄弟代谢高贤之见枉也[8]。”生逊谢而罢。遂增一筵于上,与叟接席。 未几,女乐作于下。座后设琉璃屏,以幛内眷。鼓吹大作,座客不复可以倾 谈。筵将终,两少年起,各以巨杯劝客,杯可容三斗;生有难色,然见客受, 亦受。顷刻四顾,主客尽酹,生不得已,亦强尽之。少年复斟;生觉惫甚, 起而告退。少年强挽其裾。生大醉遏地[9],但觉有人以冷水洒面,恍然若寤。 起视,宾客尽散,惟一少年捉臂送之,遂别而归。后再过其门,则已迁去矣。

自郡归,偶适市,一人自肆中出,招之饮。视之不识;姑从之入,则座 上先有里人鲍庄在焉。问其人,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10]。问:“何相识?” 曰:“前日上寿者,君识之否?”生言:“不识。”诺言:“予出入其门最 稔[11]。翁,傅姓,不知其何省、何官。先生上寿时,我方在墀下,故识之 也。”日暮,饮散。鲍庄夜死于途。鲍父不识诸,执名讼生[12]。检得鲍庄 体有重伤,生以谋杀论死,备历械梏;以诸未获,罪无申证[13],颂系之[14]。 年余,直指巡方[15],廉知其冤[16],出之。

家中田产荡尽,衣巾革褫[17],冀其可以辨复[18],于是携囊入郡。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遥见小车来,二青衣夹随之。既过,忽命停舆。 车中不知何言,俄一青衣问生,“君非米姓乎?”生惊起诺之。问:“何贫窭若此?”生告以故。又问:“安之?”又告之。青衣去,向车中语;俄复返,请生至车前。车中以纤手搴帘。微睨之,绝代佳人也。谓生曰:“君不 幸得无妄之祸[19],闻之太息[20]。今日学使署中,非白手可以出入者[21], 途中无可解赠,……”乃于髻上摘珠花一朵,授生曰:“此物可鬻百金,请缄藏之。”生下拜,欲问官阀,车行甚疾,其去已远,不解何人。执花悬想, 上缀明珠,非凡物也。珍藏而行。至郡,投状,上下勒索甚苦;出花展视, 不忍置去[22],遂归。归而无家,依于兄嫂。幸兄贤,为之经纪,贫不废读。

过岁,赴郡应童子试[23],误入深山。会清明节,游人甚众。有数女骑 来,内一女郎,即曩年车中人也。见生停骖[24],问其所往。生具以对。女 惊曰:“君衣顶尚未复耶[25]?”生惨然于衣下出珠花,曰:“不忍弃此, 故犹童子也[26]。”女郎晕红上颊,既嘱坐侍路隅。款段而去[27]。久之, 一婢驰马来,以裹物授生,曰:“娘子言:今日学使之门如市:赠白金二百, 为进取之资[28]。”生辞曰:“娘子惠我多矣!自分掇芹非难[29],重金所 不敢受。但告以姓名,绘一小像,焚香供之,足矣。”婢不顾,委地下而去。 生由此用度颇充,然终不屑夤缘[30]。后入邑庠第一。以金授兄;兄善居积,三年旧业尽复。 适闽中巡抚为生祖门人,优恤甚厚,兄弟称巨家矣。然生素清鲠[31],虽属大僚通家,而未尝有所干谒[32]。

一日,有客裘马至门[33],都无识者。出视,则傅公子也。揖而入,各道间阔[34]。治具相款,客辞以冗,然亦不 竞言去。已而肴酒既陈,公子起而请问[35];相将入内,拜伏于地。生惊问 何事。怆然曰:“家君适罹大祸,欲有求于抚台[36],非兄不可。”生辞曰:“渠虽世谊,而以私干人,生平所不为也。”公子伏地哀泣。生厉色曰:“小 生与公子,一饮之知交耳,何遂以丧节强人[37]!”公子大惭,起而别去。 越日,方独坐,有青衣人入,视之,即山中赠金者。生方惊起,青衣曰:“君 忘珠花耶?”生曰:“唯唯,不敢忘。”曰:“昨公子,即娘子胞兄也。” 生闻之,窃喜,伪曰:“此难相信。若得娘子亲见一言,则油鼎可蹈耳[38]; 不然,不敢奉命。”青衣出,驰马而去。更半复返,扣扉入曰:“娘子来矣。” 言未几,女郎惨然入,向壁而哭,不作一语。生拜曰:“小生非卿,无以有 今日。但有驱策,敢不惟命!”女曰:“受人求者常骄人,求人者常畏人, 中夜奔波,生乎何解此苦,只以畏人故耳,亦复何言!”生慰之曰:“小生所以不遽诺者[39],恐过此一见为难耳。使卿夙夜蒙露,吾知罪矣!”因挽其祛[40],隐抑搔之。女怒曰:“子诚敝人也[41]!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 人之厄[42]。予过矣[43]!予过矣!”忿然而出,登车欲去。生追出谢过, 长跪而要遮之。青衣亦为缓颊。女意稍解,就车中谓生曰:“实告君:妾非 人,乃神女也。家君为南岳都理司[44],偶失礼于地官[45],将达帝听[46]; 非本地都人官印信[47],不可解也。君如不忘旧义,以黄纸一幅,为妾求之。” 言已,车发遂去。

生归,悚惧不已。乃假驱祟,言于巡抚。巡抚谓其事近巫 蛊[48],不许。生以厚金赂其心腹,诺之,而未得其便,既归,青衣候门, 生具告之,默然遂去,意似怨其不忠。生追送之曰:“归语娘子,如事不谐, 我以身命殉之!”既归,终夜辗转,不知计之所出。适院署有宠姬购珠[49], 生乃以珠花献之。姬大悦,窃印为之嵌之[50]。怀归,青衣适至。笑曰:“幸不辱命。但数年米负贱乞食所不忍鬻者,今还为主人弃之矣!”因告以情。 且曰:“黄金抛置,我都不惜。寄语娘子:珠花须要偿也。”

逾数日,傅公子登堂申谢,纳黄金百两。生作色曰:“所以然者,为令 妹之惠我无私耳;不然,即万金岂足以易名节哉!”再强之,声色益厉。公子惭而去,曰:“此事殊未了!”翼日,青衣奉女郎命,进明珠百颗,曰:“此足以偿珠花否那?”生曰:“重花者,非贵珠也。设当日赠我万镒之宝[51],直须卖作富家翁耳;什袭而甘贫贱[52],何为乎?娘子神人,小生何 敢他望,幸得报洪恩于万一,死无憾矣!”青衣置珠案间[53],生朝拜而后却之。

越数日,公子又至。生命治肴酒。公子使从人入厨下,自行烹调,相 对纵饮,欢若一家。有客馈苦糯[54],公子饮而美之,引尽百盏,面颊微頳[55],乃谓生曰:“君贞介士[56],愚兄弟不能早知君,有愧裙钗多矣[57]。 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58]。”生喜 惧非常,不知所对。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59],天 孙有少女下嫁[60],吉期也,可备青庐[61]。”次夕,果送女郎至,一切无 异常人。三日后,女自兄嫂以及婢仆大小,皆有馈赏。又最贤,事嫂如姑。数年不育,劝纳副室,生不肯。

适兄贾于江淮,为买少姬而归。姬,顾姓,小字博士,貌亦清婉,夫妇皆喜。见舍上插珠花,甚似当年故物;摘视, 果然。异而诘之,答云:“昔有巡抚爱妾死,其婢盗出鬻于市,先人廉其值, 买而归。妾爱之。先父无子,生妾一人,故所求无不得。后父死家落,妾寄 养于顾温之家。顾,妾姨行,见珠,屡欲售去,妾投井觅死,故至今犹存也。” 夫妇叹曰:“十年之物,复归故主,岂非数哉。”女另出珠花一朵,曰:“此物久无偶矣!”因并赐之,亲为簪于髻上。姬退,问女郎家世甚悉,家人皆讳言之。阴语生曰:“妾视娘子,非人间人也;其眉目间有神气。昨簪花时 得近视,其美丽出于肌里,非若凡人以黑白位置中见长耳。”生笑之。姬日:“君勿言,安将试之。如其神,但有所须,无人处焚香以求,彼当自知。” 女郎绣袜精工,博士爱之,而未敢言,乃即闺中焚香祝之。女早起,忽检箧中,出袜,遣婢赠博士。生见而笑。女问故,以实告。女曰:“黠哉婢乎!” 因其慧,益怜爱之;然博士益恭,昧爽时,必薰沐以朝[62]。

后博士一举两 男,两人分字之[63]。生年八十,女貌犹如处子。生抱病,女鸠匠为材[64], 令宽大倍于寻常。既死,女不哭;男女他适,女已入材中死矣。因并葬之。 至今传为“大材冢”云。

异史氏曰:“女则神矣,博士而能知之,是遵何术欤?乃知人之慧,固有灵于神者矣!”

翻译

有一个姓米的书生,是福建人,写这篇故事的人忘记了他的名字和籍贯,姑且称之为米生吧。

米生有次偶然到郡城去,喝醉了酒经过一处市场,听到一高门大户内传出雷鸣般的箫鼓乐声,他感到奇怪,便问当地人,回答说这家正在开庆寿宴会。但门外、院内却十分清静。再听听,笙歌繁响,嘹亮动听。米生醉中十分向往,也不问这是什么人家,就在街头买了份贺寿礼物,向门内投了晚生的名帖。有个人见他衣着简朴寒伧,便问:“你是这家老翁的什么亲戚?”米生告诉他:“不是亲戚。”那人说:“这家是暂住在这里的过路人家,不知是什么高官,十分富贵显赫。既不是他家的亲属,你图个什么呢?”米生听说,心中后悔,但名帖已经投进去了。没过多久,两个少年人出门来迎接客人,都穿着耀眼华美的衣服,生得雍容俊雅,恭敬地请米生进家。米生来到室内,见一老翁面南坐着,东西两边摆列着几桌酒席,客人有六七个,都像是富贵子弟;看见米生,都站起来行礼,老翁也扶着拐杖站了起来。米生站了好一会儿,想和老翁寒暄,老翁却不离开座位。那两个少年人客气地说:“家父年老力衰,难以行礼,我们弟兄二人代家父感谢您的盛情!”米生谦逊地谢过,于是就在老翁边上又加了一桌酒席。不一会,有女子在下面奏乐。酒席座位后摆设着琉璃屏风,用以遮挡内眷。这时,击鼓的,吹笙的,乐声大作,使客人没法再交谈。宴席快结束的时候,两个少年站起来,每人拿一个足能盛三斗酒的酒杯劝客。米生一看,面有难色,但见其他客人都喝了,也只得跟着喝了;一会儿便连劝四杯,主人客人都一饮而尽。米生迫不得已,勉强喝干。少年又给斟上,米生感到酒力难当,站起来告辞,少年硬拉着衣服不让走。米生不觉大醉,颓然倒地。醉中感到有人在用冷水喷自己的脸,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站起来一看,客人都已散了,只有少年人扶着胳膊送他,于是告辞回家。后来,再经过那家门口,老翁一家已迁走了。

从郡城回来后,米生有次到街市上去,有个人从酒铺中出来,招呼他喝酒。米生看那人,又不认识,心想,姑且进去看看吧。进入店内,见同村的鲍庄已先坐在那里。米生问那个人的姓名,知道姓诸,是市中磨铜镜的,不禁奇怪地问:“你怎么认识我呢?”姓诸的反问:“前几天做寿的那人,您认识吗?”米生答道;“不认识。”姓诸的解释说:“我经常出入他家,最熟悉。那老翁姓傅,但不知是哪省人、做什么官。先生你去上寿时,我正好在那里,所以认识你。”三人一直喝到傍晚才散。当夜,鲍庄忽然死在路上。鲍庄的父亲不认识姓诸的,一口咬定是米生杀了儿子;又检查到鲍庄身有重伤,米生便以谋杀罪被官府拟判死刑,饱尝了严刑拷打的滋味。因为姓诸的一直没有抓获,官府无法证实米生确实杀人,便将他下在狱中。过了一年多,直指巡视地方,访察得知米生冤枉,才从狱中释放了他。

回家后,米生的家产已荡然无存,功名也被革除了。米生想到自己冤枉,希望能谋求辨复功名。于是带上行李往郡城赶来。天快黑的时候,米生疲惫不堪,再也走不动了,坐在路边休息。远远望见一辆小车驶来,两个青衣丫鬟两边跟随着。车子已经过去了,忽听有人叫停车,车中不知说些什么。一青衣丫鬟接着过来问米生道:“您是不是姓米啊?”米生吃惊地站起来答应。丫鬟叹道:“怎么穷困潦倒到这种程度!”米生告诉她缘故。丫鬟又问他要去哪里,米生也告诉了。丫鬟回去向车中说了几句话,又返回来,请米生到车子前。只见车中伸出一双纤纤小手,拉开车帷帘;米生偷偷地斜了一眼,见里面坐着一个绝色女郎。女郎对米生说:“您不幸遭受这么大的冤枉,听说后令人叹息!现在的学使衙门中,不是空着手就能出出进进的。路上也没什么东西送你,”说着从发髻上摘下一朵珠花,递给米生:“这东西能卖百金,请收起来藏好。”米生下拜,刚要问女郎的家族门第,车子飞快地离去,已经跑远了,终于不知她是什么人。米生拿着珠花,苦苦思索,见上面缀饰着明珠,不像是凡间的东西,便珍重地藏起来,继续往前赶路。到了郡城,投上诉状,衙门内上上下下勒索财物。米生拿出珠花看看,不忍心送掉,只好又回来了。

从此后,米生依附哥嫂生活。所幸哥哥比较贤良,替他经营料理生计,虽然贫困,也还能读书。

转过年来,米生又赴郡城去考童子试,误入深山之中。正值清明佳节,游山的人很多。有几个女子骑着马走过来,其中一个正是去年车子里的那个绝色女郎。女郎看见米生,便停马问他到哪里去,米生细说原委,女郎惊问:“你的功名还没恢复吗?”米生凄然地从衣服里拿出那朵珠花:“不忍心丢掉它,所以现在仍是童生。”女郎的脸不禁红了。之后,嘱咐米生坐在路边等等,自己骑马慢慢走了。过了很久,一个丫鬟驰马奔来,将一个包裹送给米生,说:“娘子有话:现在学使门内就像那做买卖的市场,公行贿赂。特赠二百两白银,作为你求取功名的资本。”米生推辞说:“娘子给我的恩惠太多了,我觉得以我的才能考个秀才不是难事。如此多的金钱,我不敢接受。只求告知娘子的姓名,绘一幅肖像,烧香供奉,便知足了。”丫鬟不听,将包裹放到地上,自己走了。

米生从此用度充足,但终不屑为了功名去攀附巴结权贵。后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县学。他便将女郎赠送的白银送给哥哥。哥擅长聚财,三年时间,全部恢复了原来的家业。正好当时的闽中巡抚是米生先祖的门人,对米生十分照顾,兄弟二人俨然成为富贵大家了。但米生一向耿直清廉,虽是大官的通家世好,却从没有为了功名富贵去请见过巡抚。

一天,有个客人着裘衣、骑肥马来到米生门前,家人没有一个认识的。米生出来一看,原来是傅公子。行礼请入,各诉离情,米生便准备酒肴款待。客人以太忙推辞,但也不说就走。酒菜摆上,傅公子请求和米生单独谈谈,有事要说。进入内室,傅公子拜倒在地,米生惊问:“什么事?”傅公子悲伤地说:“家父刚遭受大祸,想求助于抚台大人,非兄不能办到这事。”米生推辞说:“他虽然与我是世代交情,但用私事麻烦别人,是我平生最不愿做的!”傅公子伏在地上哭着哀求,米生放下脸来,说:“我和公子只是一场酒的交情罢了,怎么拿丧失名节的事勉强别人呢?”傅公子又惭又忿,起来自己走了。

隔天,米生正在家中独坐,一个青衣丫鬟走进来。一看,正是深山中代女郎赠白银的那个。米生刚惊异地站起来,丫鬟责备道:“您难道忘了那朵珠花吗?”米生连忙说:“怎敢怎敢,实在不敢忘!”丫鬟又说:“昨天来的傅公子,就是娘子的亲哥哥。”米生闻言,心中暗喜,佯说:“这难以叫我相信。如果娘子亲自来说句话,油锅我也愿跳;否则,不敢奉命。”丫鬟听后,出门驰马而去。天将明,丫鬟又返了回来,敲门进来说:“娘子来了!”话没说完,女郎已进入室内,面壁哭泣,一句话不说。米生下拜说:“如果不是娘子,哪有我的今天?有什么吩咐,怎敢不惟命是听!”女郎哭道:“受人求的人常看不起人,求人办事的人常敬畏人。我半夜里到处奔波,平生没受过这般苦楚,只因为求人畏人的缘故啊,还有什么话说!”米生安慰说:“我所以没立即答应,是恐怕错过这个机会再难见你一面。使你深夜遭受奔波之苦,这是我的罪过啊。”说着拉住女郎的袖子,却暗地里捏摸她。女郎大怒,骂道:“你真不是个正派人!不念过去给你的恩惠,却想乘人之危,我看错人了,我看错人了!”忿忿出门,登上车就要离去。米生忙追出去赔礼道歉,长跪在地拦挡她,丫鬟也在一边讲情,女郎才稍微缓和点怒气,在车上对米生说:“实话告诉你:我不是凡人,是神女。家父是南岳都理司,偶然得罪了地官,马上就要上诉到玉帝那里惩处,没有本地巡抚大人的官印,没法解救。你如不忘我过去的恩义,就用张黄纸,为我求取印信!”说完,车子便走了。

米生回屋,吓得出了身玲汗。于是假借驱邪,向巡抚借官印用。巡抚觉得驱邪一事类似蛊惑人的巫术,不同意借印。米生又用重金贿赂巡抚的心腹,心腹答应给用印,却一直找不到机会。米生回来后,丫鬟已等在家门口,米生将事情详细告诉了她,丫鬟默默地走了,像是埋怨米生没有尽力。米生追上送她说:“回去告诉娘子:如事情办不成,我愿牺牲掉自己的这条性命!”回家后,米生彻夜辗转,不知如何办好。碰巧,巡抚有个宠幸的小妾要买珠子,米生便将那朵珠花献上。小妾非常喜欢,偷出印来为米生用了印。米生忙将盖了印的黄纸揣到怀里,返回家中,丫鬟刚好来到。米生洋洋得意地说:“万幸没辜负使命。但多年来我贫贱讨饭时都没舍得卖的东西,现在还是为了它的主人而丢弃了。”于是告诉丫鬟用珠花换印信的过程,又说:“扔掉黄金我都不可惜。麻烦你捎话给娘子,珠花可是要再赔我!”

过了几天,傅公子登门表示谢意,顺送黄金百两。米生不高兴地说:“我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令妹曾无私地帮助过我。否则,即使拿来万两黄金,又怎能换得一个人的名誉和气节呢!”傅公子再三要求收下,米生动怒,傅公子只好走了,说:“这事不能就这样算了。”第二天,青衣丫鬟又奉神女命,赠米生明珠三百颗,说:“这些足可以赔偿你的珠花了吧?”米生道:“我看重的是那朵珠花,不是这些珍贵的明珠。假使当时赠给我的是价值万金的宝物,也只能卖了当富翁罢了。我把珠花珍重地藏起来而甘于贫贱,为了什么?娘子是神仙,我怎敢有别的奢望,所幸能报答娘子给我恩惠的万分之一,我死无遗撼了。”丫鬟把明珠放到案几上,米生向明珠拜了拜,又退给了丫鬟。几天后,傅公子又来到。米生叫人准备酒肴款待,傅公子让同来的仆人下厨房,自己做菜。二人对面坐下,开怀畅饮,欢欢乐乐的,就像一家人。有个客人曾给米生一种米酒,傅公子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连喝了上百杯,脸色微微变红,对米生说:“您是一个梗直正派的人,我们弟兄没能及早了解您,还不如我家小妹有眼光呢!家父感激您的大恩大德,无法报答,想将小妹许配给您,又担心您因人神隔绝而嫌恶。”米生又惊又喜,不知说什么好。傅公子告辞,说:“明晚是七月初九,新月和钩辰星同时出现,织女星有少女下嫁,正是良辰吉期,可准备青庐。”第二晚,果然将神女送了来,婚礼如仪,一切和常人一样。

三天后,神女对米生的哥嫂及家里的奴仆、丫鬟每人都有赏赐;性情又最贤惠,侍奉嫂嫂像对待婆母一般。只是几年不生育,劝米生另娶妾,米生不肯。正好米生的哥哥在江浙经商,替米生买了个妾回来。这个小妾姓顾,名叫博士,相貌清秀婉丽,米生夫妇都很喜欢。神女看见妾头上插着朵珠花,很像是当年那朵旧珠花,摘下来仔细一看,果然不错。便惊奇地追问珠花的来历,小妾回答说:“从前有个巡抚的爱妾死后,她的奴婢盗出这枝珠花出卖,先父觉得价格便宜,便买了下来,我见了非常喜爱。先父没有儿子,只生下我一个女儿,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后来父亲去世,家道衰落,我被寄养在一个姓顾的老太太家里。顾老太是我姨母辈的,见了珠花,屡次想卖掉,我投井觅死,坚决不同意,才得以保存到现在。”米生夫妇感叹地说:“十年前的东西,仍旧归还旧主,这岂不是天意!”神女拿出另一枝珠花,说:“这东西很久没对偶了!”把两枝珠花都赠给了小妾,并亲自给她插到发髻上。小妾退下,跟人详细打听神女的家世,家里的人都避讳谈起。小妾暗对米生说:“我看娘子不是凡人,她的眼眉间透着股仙气。昨天给我戴花时,我从近处看,觉得她那种美与生俱来,发自肌里,不像普通人只是眉眼长得匀称好看而已。”米生笑笑,不置可否。妾又说:“你不要说,我要试试她:如果她真是神仙,凡人有什么要求,在没人的地方烧香求她,她就知道。”神女绣的袜子十分精美,妾很喜欢,但不敢说。于是就在闺房中烧香祷告。神女早晨起来,忽然翻起针线箱子,捡出一双绣袜,让丫鬟送给小妾。米生看见,不禁失笑。神女询问缘故,米生便将妾的计划说了。神女也笑了,骂道:“好狡猾的婢子!”但因为妾的聪明,也越发爱怜她。妾侍奉神女也越恭敬,天不明,便沐浴熏香,收拾整齐,前去拜见神女。

后来妾一胎生下两个儿子,米生夫妇俩分别给起了名字。米生活到八十岁时,神女还年轻得像少女一样。后来米生卧病不起,神女找来木匠做棺材,让做得比普通棺材大一倍。米生死后,神女也不哭。家人外出,回来发现神女也躺在棺中死了,于是合葬了他们。至今还流传着“大材冢”的说法。

异史氏说:“傅女是位神仙,博士能够知道她,所使用是什么法术呀?由此可见,人的智慧,比神仙还灵验啊!”

注释

[1]闽:福建省的简称。因秦设闽中郡而得名。

[2]市:买。祝仪:贺礼。

[3]晚生剌:自称晚生的名帖。晚生,旧时后辈对前辈的谦称。

[4]贵倨:白贵傲人。

[5]贵胄:指贵族子弟。胄,后代。

[6]杖而起:扶着拐杖站起为礼。

[7]周旋:揖让应酬。

[8]枉:枉驾;光临。

[9]逷(dàng 荡)地:倒地。逷,跌倒。

[10]磨镜者:磨镜人。古时用铜镜。镜用久发黯,需磨洗使之发亮。

[11]稔:熟悉。

[12]二执名:犹言“指名”。

[13]申证:明证。申,明白。

[14]颂(róng 容)系:关押在狱,不加刑具。颂,宽容。

[15]直指:汉代官名。朝廷直接派往地方检查吏治及司法的官员,也称 直指使者或“绣衣直指”。明清时,则有巡按御使分至各地巡察。巡方:巡 行地方考察。

[16]廉:考察,查访。

[17]衣巾革褫:褫夺衣冠;指革除功名。旧时生员犯罪,须先由学官报 请革除功名,然后才能逮捕动刑。

[18]辨复:革除功名的生员,经辨明无罪,恢复功名,称“辩复”。

[19]无妄之祸:此据铸雪斋抄本;无妄,原作“无望”。意外的灾祸。

[20]太息:叹息。

[21]白手:空手。

[22]置去:指卖掉。置,弃置。

[23]应竟子试;参加初级考试。这里指米生放弃“辨复”,欲重新考取 生员资格。

[24]停骖(cān 餐):此谓停马。骖,本指一车三马中的边马。

[25]衣顶:此指生员冠服,代指生员资格。

[26]童子:即“童生”。明清时代,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论年 龄大小,都称“童生”或“儒童”。

[27]款段:马走得很慢。

[28]如市:如同贸易的场所;隐指学使之门贿赂公行。进取:努力争取; 此指“辨复”功名,努力上进。

[29]掇芹:科举时代称考取秀才为掇芹。语出《诗·鲁颂·泮水》:“思 乐泮水,薄采其芹。”因而也称“入泮”。

[30]夤(yín 银)缘:攀附以升,喻攀附权要,以求仕进。此指贿赂学使, 准予辨复。

[31]清鲠:清正梗直,不苟随俗。

[32]干谒:干求拜见:指请托。

[33]裘马:衣轻裘、策肥马,形容阔绰。

[34]间(jiàn 建)阔:远隔,指久别之情。

[35]请间:请避开他人,单独谈话。间,隙。

[36]抚台:对巡抚的敬称。

[37]丧节:丧失品节。强人:逼人。

[38]油鼎可蹈:烹人的油锅也可以下去;喻不计生死。

[39]遽诺:立即应允。

[40]祛(qū区):袖。

[41]敝人:薄德之人,心术不正的人。

[42]乘人之厄:犹言乘人之危。厄,危难。

[43]过:错。

[44]南岳都理司:道教神名。道教崇奉五岳,谓每岳皆有岳神,各领仙 官,玉女儿万人治理其地。南岳衡山岳神,叫司天王。都理司,当系司天王 的属官。

[45]地官:道教所信奉的神。道教以天官、地官、水官为二官。传说天 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6]帝:指天帝。

[47]本地都人官,此指该省巡抚。都,总领。印信:官印。

[48]巫蛊(gǔ古):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

[49]院署:指巡抚衙门。院,抚院。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 称“抚院”。

[50]嵌:盖印。

[51]万镒(yì义)之宝:价值万金的宝物。镒,古时一镒为一金,一金 为二十四两。

[52]“什袭”句:意谓珍藏珠花,甘心贫贱、而不忍变卖。什袭,层层 包裹,指珍藏。

[53]案间:据铸雪斋抄本,原作“案”。

[54]苦糯:一种米酒。

[55]頳(cheng 撑):赤色。

[56]贞介土:坚贞耿介的读书人。

[57]裙钗:代指女子。了此谓神女。

[58]幽明:幽为阴,明为阳。这里诣人神隔绝。

[59]新月钩辰:谓新月与钩辰星间现;为佳期之兆。钩辰,星名,在河

汉之中。《西厢记》三本二折:“似这等辰勾(钩),空把佳期盼。”谓盼 佳期如等待辰钩垦出,故以上隐指佳期。

[60]天孙;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索隐》:“织女,天孙也”。

[61]青庐:古时婚俗,以青布幔为屋,于此交拜迎妇,称“青庐”。

[62]薰沐:薰香沐浴,消除浊秽,表示虔故。朝:拜见。

[63]字:养育。

[64]鸠匠,召集工匠。鸠,集。材,棺材。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聊斋志异神女白话文翻译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词条  白话文  白话文词条  神女  神女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