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春愁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春愁

邱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释

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翻译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作者简介

邱逢甲(1864~1912),近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又名仓海、沧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阙、蛰庵、南武山人。台湾彰化人。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光绪四年(1878)为台湾府童子试之冠。十四年,中举。

十五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辞职不就,返台任教于衡文、罗山、崇文等书院。甲午之战失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逢甲迭电清廷,反对割让台湾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台湾民主国”成立,逢甲为大将军,率军抗击日本。失败后,内渡回广东,先后执教于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以时务、策论课士,摈弃八股试帖。二十六年,倡办同文书院于汕头,开岭东新学风气之先。宣统元年(1909)广东咨议局成立,任副议长。与黄兴、赵声、胡汉民等深相结纳,支持、掩护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病逝。其生平事迹详见于丘瑞甲《先兄仓海行状》、汪瑔《丘仓海传》、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丘铸昌《丘逢甲评传》等文献。

丘逢甲早年曾于台湾组织栎社,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亦积极响应。一生作诗甚多,惜大多散失。据丘瑞甲《〈岭云海日楼诗抄〉跋》,“积各体诗达数万首。甲午之役,与台湾俱亡。”仅存《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抄》十三卷。丘逢甲现存的诗歌,大多是为复台湾、雪国耻而作,慷慨悲壮,雄健奋发,可以《春愁》诗为代表:“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七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依然家喻户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春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古文经典

 烧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寓意

《烧衣》是出自《 笑林广记》中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烧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文言文一最性急、一最性缓,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