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书房的生存之道

当网上书店以更低的成本和无限的货架,将众多大型书店逼到生存绝境之时,沉寂多年的街角社区书店却以另一种形式重生。融合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功能和传统街角书店氛围的“光合作用书房”,在传统图书零售格外凋敝的2007至2008年,仅在北京一地便新开了11家连锁店。究竟是什么让光合作用书房能在网络书商的低价挑战下获得成长?

1995年,当孙池决定把自己的书店起名为“光合作用书房”时,原本是期望营造一种有别于大型购书中心的“私人空间”感觉。即使店面再小,光合作用书房的内部空间也常常被故意隔成不同类型的阅读区,有的还高低错落,以几级台阶相连,任读者随意地找个台阶,坐在那里看一整天的书。

但是光合作用书房并不同于传统社区书店,它还吸收了咖啡馆或茶馆等为社区人群提供除家里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功能。大多数光合作用书房里设有“悦读咖啡馆”,有的甚至在购书区内设有座位。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家分店里,学生们常常在书店还没开门时就前来排队等座,10块钱买一杯咖啡就可以坐一整天,有不少人把它当做“发呆”和约会的地方。

因此,光合作用书房的店址大都会选择“类社区”的位置。在厦门,由于社区商业比较发达,光合作用书房更多会选择落户在社区,例如湖里店、松柏店;而在北京,生活节奏相对较快,写字楼和大型商场更聚人气,所以光合作用书房更多选在这些地方,例如现代店、新光店、银座店等。不管是商区、社区还是学习区,或气氛安逸,或闹中取静,都能令人们心情放松地在“书房”里闲逛。

然而,以营造感觉和气氛为卖点的书吧始终无法规模化,自然有其理由。图书销售是一个利润空间范围很刚性的行业,图书批发价与图书背后标明的售价之间,就是一间书店所能拥有的最大盈利空间了。从水电人工到沙发上的装饰物,所有成本都在挤占书店的利润,即使气氛再舒适,也无法将一本书卖出高于标价的溢价。

因此,比起很多卖场型的图书渠道,光合作用书房在书籍业务上的销售利润并不乐观,扣除物流、人力、房租的成本之后,销售净利润率只在3%左右。

孙池开始考虑起这样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查和经验积累,光合作用书房把目标客户群定位在20-40岁的都市人——这是一群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人,有学习能力和上进需求。比起其他群体,这个群体正在发生的变化格外迅速和复杂,“现代人需求更多元化,对文化、知识的吸收没有那么固定的流派概念,爱流行也不排斥古典,国际化同时也可以很传统”。孙池必须思考如何打破所有固有的行业经验,为他们混搭出能匹配其生活方式的产品组合,让“书房”得以比“书店”获得更多溢价。

光合作用书房开始出售更多与真正的“书房”在气质上相关的文化产品,CD、杂志、文化用品等“非定价产品”的毛利率至少要比书籍高出10%,销售额更是占到了销售总收入的60%左右。在光合作用书房的诞生地厦门,他们甚至代理销售音乐会门票,还会与一些公益组织合作,举行慈善宣传和义卖活动,免费为个人的创作作品和收藏品提供展示空间。

与其他传统图书零售商不同,孙池并不怎么担心网上书店的威胁。在她看来,光合作用书房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各种针对精英市场的文化产品的销售平台,以及一种有着某类心境的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买书的地方。当网上书店将传统书店挤压得无处容身时,光合作用却因为这种无论如何都无法被网络化的功能,不但未受冲击,反而因传统书店的关闭而接手了不少依旧习惯在书店购买书籍的顾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书房的生存之道  书房  书房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书房的生存之道词条  
有感读后感

 苏童《米》读后感(二篇)

 苏童米读后感(一)  “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