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孤独六讲作品解读推荐 人生并不孤独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1、“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这是情欲孤独。顾城有一句诗:“你看云时,你离我很近;你看我时,你离我很远。”这,应该是情欲孤独最好的诠释吧。我爱你,但和你无关。我用爱情包装出关于你的 “意象”,试图填满我心灵的虚空,但和你真的四目相对的时候,才悲哀的知道,你不是,也不可能有人是我的那一半。蒋勋为什么把情欲当成是孤独的第一个要素呢?看来爱情这个话题不仅是永恒的,还是首要的呢。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相爱的人很多,但能够执手相看不相厌的人却很少。”就像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一样,夫唱妇随,即使是在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人被压迫到贫苦的农村干校,两人依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见见面,说说话,相互扶持,多么让人羡慕。

  2、“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这是言语孤独。无意义的话语充斥着我们的空间,似乎是为了沟通。但常常,发出来的声音和内心是疏离的,语言,有时候,让我们彼此更加遥远。所以,“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3、革命是一种梦想。而成功的革命者走向现世与权力后,他就无法再保有梦想。——这是革命孤独。每个政客的前身都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可是,在现实的政治中,他们的成功却是从背弃梦想为前提的。这个梦想,不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而是面对自己的革命。“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与不安感。”保持这样梦想的革命者,注定是孤独的。

  4、“当非法暴力被政权有效地遏制时,合法暴力却以各种形态上演。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暴力本质,只是不愿意触碰。”——这是暴力孤独。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回避暴力美学,但人性中的暴力却越演越烈。对于“文革”中“革命小将”的表现,蒋勋战战兢兢地想:“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去做那些事情?”因为人的暴力因子在合法的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当人对人性中很多东西处于不自知的状态时,是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支配,去做一些事后想起来都恐怖的事情。文革中的青年人是可怕的,他们暴力的对待老者,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的话,说不定我也会成为施暴的一员,被“合法的暴力理念”冲昏了头脑,臣服于人性中本来的暴力。其实人性中除了暴力因子之外,还有对其他因素的原始冲动,我们在没有涉及到或者是还没有弄清楚它的神秘性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冲动不是吗?所以在冲动之前得好好想想后果。

  5、思维开始于无,我们能放下一切成见,抛开一切结论,保持自己永恒的鲜活的思辨,在放弃思考的社会做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走下去吗?——这是思维孤独。蒋勋认为,鲁迅就是一个不断从群体文化中出走的人,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鲁迅知道,他必须与孤独相濡以沫。只是,这样的出走者,太少了。6.“我试图在家族和社会中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时,为什么,仍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这是伦理孤独。伦理是群体文化的一种规范,它维持的,是群体生活的秩序,但对于鲜活的个体生命来说,伦理是保护也是牢笼,我们许多人都在对伦理的依赖中让“自我”灰飞烟灭。

  孤独,是生命中无法抗拒的荒凉。情欲、语言、伦理、思维甚至革命为暴力,似乎都无法将我们救赎。蒋勋说,我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茫茫人海,我们一直在寻求另一半让生命圆满。殊不知,我们生命中的另一半,就是多半来被我们刻意放逐的孤独。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懂得与孤独执手相对,懂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也许只有到了那一刻,我们才会看见一个完整的,充满喜乐的自己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孤独  孤独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作品  作品词条  推荐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