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学生读的科幻作品推荐
如山的升学压力、如海的各种习题,中学生是不是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不读课外书?不可否认的是,中学时代,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强、思维最活跃,很适合阅读科学、科幻类图书。而日前的嫦娥三号奔月,机械玉兔落月一系列的中国航天实践,更是给同学们的想象提供了科学、现实的载体。此时再阅读科幻、科普类课外读物,会有不同效果:既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兴趣,增加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也有避免厌学和烦躁情绪的意外功效。可以告诉家长的是,这种爱好不仅对同学学习主业有益无害,而且也许能陪伴孩子一生,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所寄托。为此,本版特邀科幻作家刘慈欣为广大中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中学生看的书目。
我给中学生朋友们推荐几本科幻小说和与科学有关的书。
儒勒·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描写对象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探险小说,另一类是描写大机器的小说,后者更具科幻内容,主要有《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等。凡尔纳的科幻作品尚未完全从欧洲的探险小说中脱胎出来,但科幻文学最具魅力的因素已经显现,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角色首次在小说中出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代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虽然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不是科幻而成为现实,但丝毫没有降低作品的魅力。
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同为技术型科幻,它与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却处于这一类型的两端,后者描写从现实向前一步的技术,前者则描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于终极的空灵世界。
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则体现了科幻小说创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伟的造物主设计图,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块砖都砌得很精致。
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的《1984》、胥肯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只被划定为科幻的边缘,但从中可看到科幻文学的另一种能力,就是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所不可能具备的角度反映现实的能力。
另外的几部值得一读的科幻小说:引人入胜的银河系文明未来史《基地》系列(伊萨克·阿西莫夫),基于严谨设定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伊萨克·阿西莫夫),现代太空歌剧的经典之作《深渊上的火》(弗诺·文奇)。
还有几本优秀的科学传播著作,科学的故事其实比科幻更精彩,只是它们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这几本书把科学的有趣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让普通人得以欣赏:《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Theodore Gray),是图文并茂的奇书,艺术与科学的美妙画廊;《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生命的奥秘;《时间简史》(霍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时空和宇宙的奥秘。
还有一个科幻作家不能忽略,他就是大刘,刘慈欣。他的作品格局往往都非常宏大,硬科幻。思考了很多未来的各种情形。他的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都非常经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