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悉达多》的感觉有点像在看《牧羊少年的奇妙之旅》的成年版和升华版,虽然故事不尽相同,却都是一段自我找寻的旅程。
一瞬间,当周围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并消退;
当他像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
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
孤独好像是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东西,因为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是孑然一身,喧嚣过后总要与自我相处。如今我越来越觉得,人真正的快乐和满足都需要从内心去探索和挖掘,孤独若是与此背离就变成了寂寞和空虚。
拿吃东西来说,以前我对喜欢吃想要吃的总是狼吞虎咽,急切地去满足得到的欲望,但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好,现在由于要保护胃,我开始练习慢慢咀嚼,吃中饭的时候自己提醒自己咀嚼 20 下再咽下去然后惊奇地发现即使是白米饭也能吃出甜味(分解出了麦芽糖?),这种静静体会的感觉妙不可言。我心情不好或者焦虑的时候也喜欢用暴饮暴食来发泄,简单粗暴,但是却不实用,之后反而更加难受,看了《自控力》找出根源所在后,我尝试放慢呼吸,转移注意力,或者化压力为动力,觉得自己棒棒的。现在的我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就是读书,听歌,跑步和看电影,无论是哪一种,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愉悦和满足并且毫不厌倦。
其实这些我之前都有做过,但从未有此美妙的感受,感谢那些绝望的日子,让人陷入彻底的孤独之中,某个时刻大梦初醒才有此觉悟,就像悉达多说的“事实本应如此,并非差错,我的眼睛和心灵都为此而欢呼,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沉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而这种神恩你无法从别处获得,遵从别人的教义你获得的只是教义,因为智慧是不可传的。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世间的真理,世人可以有所思,但最终要遵循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每个人的救世主只能是自己,所以悉达多毅然地离开自己跟随世尊的朋友,走上寻求自我之路并获得了答案。
只是在绝地中找到自我并彻悟可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至少对于我等凡人来说。人生是一段旅程,找寻自我也是。悉达多变成了圣人后每天和同伴在河边沐浴神音多么快乐,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内心的占有欲不可抑制地跑出来并占领了他的身心,他为此感到痛苦,日复一日,即使明知自己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再一次地,他从痛苦的探寻和思索中得到了解脱,再次得到彻悟。所以人生即苦,我们正是在一次次苦难中发现更大的世界并从中得到力量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不只是励志,它是人生之必要。
我时常会拨快生命的时钟抵达最后一站 —— 死亡,然后去想生命的意义所在。想到我们现在费心得到的一切终会化成云烟,没有什么可以带走,便觉得太多束缚我们的东西都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你的体验和从中得到的感受。虽说我们的生命和所处的环境是有限的,但是对生命的体验可以在每个细小的瞬间达到无限,就如同《万物理论》中最后一个记者对霍金的发问:“这么多年来,是什么一直在支撑着你的人生信仰?”霍金恍惚了一下回答说:“我们所处的星球只是千百亿个星系里的一个星系里普通的一颗,虽然人类很渺小,但是人的努力是没有边界的,无论生活多么糟糕,总有你能做的事情,并且可以成功地做好它。”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我突然想到了“激励机制”,人的潜力远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是大多数时候很少有人愿意比我们应该做的去做得更多。一种是魔戒中 Frodo 的小伙伴Sam 坚信的, ”there i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 for.” ;“激励机制”是另一个挖掘潜力的途径,我想如果一个公司能在这方面多做点功课,生产力应该会提高不少。对于我来说,在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时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这个残酷真相以及我们其实可以做的有多好这样一个令人安心的事实时,我不愿浪费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潜力”,所以看完《爆裂鼓手》和阿力讨论时,我说我也希望有个人可以逼自己一下,自己对自己还是太过心慈手软了。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辛苦一点,因为这样的生命才更厚重,才让我觉得不至于太对不起时间和生命。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自己曾有过的类似感受,脸上不觉浮出一丝笑意。可是这种感觉从来都不长久,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欣赏和好奇而埋首琐碎之中,但我不想做这世界的匆匆过客。
我觉得这是和世界相处的最好的方式,《自控力》不也从神经学和心理学上说明了我们不可压抑自己,而是要去接受么,对这个世界,“我们要接受它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它心存欢喜”。我想我现在喜欢看历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让我从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上来看待这个世界,能摆脱历史课上总提到的时代局限性,看到世界演变是多么神奇,人类的进步其实有多么巨大,这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哪怕自己无法亲眼看到。
昨天“改变自己”推送的内容里谈到了室内旅行家,还有去年一度很火热的“断舍离”都是提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要拥有更多的感知力。尤其是“断舍离”让我惊觉自己竟然如此轻易的被或许永远都不会用的东西“占有”,原来我们的空间可以这么敞亮整洁。所以现在我都养成了习惯:如果觉得一样东西会变成我的“负担”,就算是免费的,我也不要。而对于我自己有所需或者心动的东西也更加爱惜—— less is more 。
拍照也是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的一条路径,清晨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我喜欢环顾四周拍点好玩的,或者学学构图,虽然很不成功。有时候在车上看到很美的早霞,心里为无法拍照懊恼一秒钟,就被吸引进去了,太爱这样的感觉。人生苦难重重,我们在内心跋涉的过程中,感谢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和妙不可言的感觉,一个人的时候真让人想抱抱这个世界。
大学时微杂志上读到很多黑塞的只言片语,喜欢他描述的摒弃一切杂乱专注此刻的这个世界的感受,那种境地让人神往,现在自己慢慢对此也有所体会,但深知不足,因为我经历的还太少。但我渴望更多地去经历和体验人生,因为如同悉达多感受到的,“我终于结束了那种自我鄙弃,结束了那种荒谬空虚的生活,我称许你,悉达多,在这多年的蠢行之后,你终于又有了美好的期待。你已然有所成熟,你已经再度听到了来自心中歌鸟的欢畅,你已经遵从了自心的声音”,而我还会一再地坠入深渊再在痛苦中彻悟,不断进入到更大的自由之中,循着自己能力的边缘,不负时间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