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希德是玛利雅姆的丈夫。
①拉希德是一个非常保守传统,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的人。“女人的脸只有她的老公能看到”。结婚之后,他要求玛利雅姆穿上传统的服装——布卡,为的是让玛利雅姆把全身上下包括脸都遮起来,不要让别的男人看到,“坦白说,看到一个男人无法控制他的妻子,我觉得很不爽。”丝毫不管布卡是多么令玛利雅姆不舒服。“加了衬垫的头套很沉重,紧紧裹着她的脑壳;隔着一层网状的屏障看世界也是很奇怪的体验。而且她也讨厌那褶皱的布料总是不断地以令人窒息的方式盖住她的嘴巴。”
②拉希德是一个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的人。这是很多读者最不能忍受的一点。“他什么也不说,只顾着吃面包,太阳穴高低起伏,额头血管暴露出来,满脸怒气。”这一现象在拉希德得知玛利雅姆无法怀孕之后变成了暴力行为。“她害怕他反复无常的心情和暴烈的脾气,她也害怕他的专横。”“他说完就走了,留下玛利雅姆在那儿突出石块、血,还有两个被咬碎的臼齿。”拉希德试图用暴力让玛利雅姆甚至是为他生育了一儿一女的莱拉屈服,顺从。
拉希德也有优点,看报纸、听广播,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但在拉希德身上,缺点大于优点,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阿富汗旧式男人。佛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终,拉希德死在了玛利雅姆和莱拉的手中。作者:左月公子在此
灿烂千阳的解读
一、故事背景:
延续了《追风筝的人》里阿富汗当时饱受战争袭扰、摧残的动荡年代,不过这次的视角是在女性的女权问题角度上展开的,有人说灿烂千阳是女版的追风筝的人,如果单纯从性别角度上来讲确实可以这么说,但是从女性的遭遇和女权问题的严重性来讲,灿烂千阳可以说比追风筝的人更具有探讨的意义。
二、故事梗概:
讲的两个女性在男性、家庭、战争的压迫和苦难中,从开始的相互敌对到相互温存、关爱的这样一个故事。而玛利亚姆为了使莱拉顺利、平安出逃,自首,牺牲了自己。最后莱拉带着一颗感恩、虔诚、愿意为国家的希望、未来而付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回到了喀布尔,来到了恤孤院,做了一名老师。
三、人物形象:
玛利亚姆:
一个富家人和女仆的私生女,故事悲剧、苦难的核心代表。内心善良、虔诚、感恩,在妈妈(娜娜)的人生经历教育下,结合自身经历渐渐体会到了“忍耐”这个面对苦难生活的教育训言。最后玛利亚姆为了使莱拉顺利、平安出逃,自首,牺牲了自己。但是她走的时候很平静,因为她觉得她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得到了爱、救赎,学会了感恩和付出。
莱拉:
故事的另一主人公,相比玛利亚姆,她的前期生活经历就要好的多,她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直到战争的摧残,家人离去,因为怀了塔里克的孩子,无奈下嫁给了残暴的拉希德,开始了女性在家庭、战争中命运的悲剧与苦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挫折以后,带着一颗真挚、感恩、虔诚的心,回到了那个令她失去了许多的,令她伤痛的国家,来到恤孤院,做了一名老师。可以说是悲剧与希望的代表,而这个破碎的国家正是需要这样的思想和希望,而不是一味怨恨和忍耐。所以教育对瓦解传统错误思想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国家、人们的希望。
拉希德:
男性强权的典型代表,是玛利亚姆的合法丈夫,由于玛利亚姆不能给他生一个男孩,渐渐的残暴的拉希德,把她当成他财产的一部分,可以说就像对待一个终身的奴仆一样。而莱拉是他通过系列手段得到的妻子,因为长的漂亮、可以生育,拉希德起初对她很好、很关心,但是自从莱拉生了一个女孩以后,态度马上发生了转变,最后由于玛利亚姆和莱拉合计逃跑被抓回,他便对两人同样的残暴。
扎里勒汗:
玛利亚姆的父亲,一个在乎身份、地位和面子的富裕商人,但是内心对玛利亚姆有很深切的爱,由于自己的过错和仆人娜娜生下了玛利亚姆,一直在做一些弥补,希望得到心灵的救赎。而最后由于战争家人尽失,财产被充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放下偏见,渴求女儿的谅解。
可以说是一个经历着幸与不幸,爱与无情,错误与救赎的矛盾人物。
塔里克:
莱拉的青梅竹马以及爱人,是一个正直、勇敢、善良,残缺的英俊的男人。没有男性强权的意识。所以男性强权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莱拉的父亲:
是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给莱拉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不仅仅是莱拉的父亲,也是她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