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分析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分析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成因分析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矛盾复杂的性格,经由那句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彰显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个人物悲剧性格的形成,仁者见仁,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恋母情结来分析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性格的形成。

  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翁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个人物悲剧性格的形成,仁者见仁,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恋母情结来分析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性格的形成。

  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人自戮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从这段独白中可以看到,面对人生突然出现的三大打击,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儿童时期稍懂事起,便因社会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常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而多数人都能将力比多冲动转移方式释放出来,比如撒谎,斗殴等等。哈姆雷特在上面那段独白里有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笔者认为这就是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明显的力比多冲动的释放。

  之后,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情节的一路发展过程中,哈姆雷特处处体现了他性格中孤独多虑的缺点,因过多的思考而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导致多次错失了杀死克劳狄斯的良机。他总在行动前思考一些与复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这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般评论认为,对于类似敏感多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人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的状态下的他们,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哈姆雷特过多的顾虑让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甚至在杀父仇人祈祷的时候还在考虑杀一个正在祈祷的人,那个人死后会上天堂的事情而措施了良机,最后造就了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哈姆雷特的这种性格不单单是个人的特征,也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普遍特征,究其原因,也深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社会动荡,官场狡诈,民怨沸腾,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显得是那样的孤立与无助,这也是时代的悲剧。

  而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小矛盾与大矛盾冲击的因素。首先,困扰哈姆雷特的最大痛苦,是母亲的改嫁,其次是他的“自恋”情节。虽然“俄狄浦斯情结”对每一个人都有极重要的作用,但除了俄狄浦斯情结之外,每一个儿童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恋”倾向,即对自身的爱恋,他成为他自己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爱的对象。这是因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力比多”,需要在机体外部找到一个出口,由于最初找不到这个出口,以致被迫滞留在内部,形成“自恋”。俄狄浦斯情结和自恋倾向得不到合理解决,常常会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那么,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敏感多虑便是由这个“自恋”导致的。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所不同者,“在《俄狄浦斯王》中,作为基础的儿童充满欲望的幻想正在梦中展现出来,并且得到实现。在《哈姆雷特》中,幻想被压抑着。”②弗洛伊德断定,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报仇时再三延宕,也是出于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遣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他之所以迟迟未能痛下决心,动手杀死他的仇敌叔父克劳狄斯,乃是因为哈姆雷特本人也有弑父恋母情结,这种情结终于把他束缚得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他对叔父的复仇行动的犹疑延宕乃是对自我本能的认识和态度的表征,即他深感自己其实并不比他要惩罚的那个罪犯更好。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大学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瓶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宣称:“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伊底帕斯症结上。”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或许更接近于一般的神经症患者的俄狄浦斯冲突。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组织,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将在人类社会中继续其作用,并为我们社会创造一定意义上的神经症式的冲突。而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  
有感三国演义

 三国中关羽是怎么死的?

 三国中关羽是怎么死的 关羽为什么会失败  不论是小时候看小人书,听评书,还是现在读《三国演义》原著,凡看到关羽败走麦城时,都不禁扼腕叹息。  历史上关于关羽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