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雾满拦江
(01)
美国。
爱达荷州。
巴克峰山。
山上,有个垃圾堆。
垃圾堆中,生活着一户避世隐居的人家。
爸爸妈妈,七个孩子。
父母都是摩门教徒,坚决反对有病去医院,反对孩子上学。最小的女儿塔拉,打出生就天天被父母教导:有病千万不要去医院,更不要去学校读书。医院和学校里,都是魔鬼。
小塔拉深信不疑。
有天她的扁桃体发炎,父亲告诉她:这个病好治。去,到寒风中站着去,站时间长了,病就自己好了。
真的假的?塔拉无法怀疑,只能依从父母之言,光脚站到寒风中。
差点没冻死。
垃圾堆里,有许多带字儿的纸片。担心小塔拉对读书产生兴趣,父亲会找出一些奇特的工作让她做。比如暴雨如注之时,让她给果树浇水。
暴雨如注,小塔拉给果树浇水。
一直浇到16岁。
(02)
小塔拉,生于1986年,妥妥的80后。
今年才35岁。
但她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一天学,父母对她耳提面命:尊贵的男人,都有许多老婆。你要努力争取,让自己成为尊贵男人众多妻子中的一个。那是你生为女人最大的荣耀。
OK,接受了父母熏陶,小塔拉矢志要让自己被男人奴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塔拉这么美好的理想,竟然破灭了。
破灭了。
(03)
把塔拉理想弄破灭的,是她的哥哥。
这个哥哥叫泰勒,早年因为反对父亲专制,离家出走。
出走多年,泰勒回来瞧瞧。
进门,他欣慰的看到家中一切如旧,弟弟妹妹们正薅着一个小女孩的头发,一边拖行一边暴打。
这个被拖行暴打的小女孩儿,当然是塔拉。
泰勒急忙把塔拉解救下来,对她说:老妹儿,是应该离开垃圾堆了,外边才是真正宽广的世界。你美丽的生命,不能被垃圾所定义。
真的吗?
这是塔拉活到16岁,第一次有人对她这么说。
可是,要如何离开这个垃圾堆呢?
那必须是读书考大学啊。泰勒告诉她:美国这种地方,大学多如牛毛,没念过书的人也可以考大学的,你一定要试试。
于是塔拉买了考试教材,躲起来苦学。
她学得好难啊,书本根本看不懂。
看不懂也要看,要不然,她就会成为某个“尊贵男人”众多妻子中的一个。
第一年,塔拉落榜。
次年,她考入教会大学。
父亲痛心疾首,仰天长啸:你竟然偷学人类无耻的知识,上帝会惩罚你滴。
惩罚就惩罚吧,顾不了那么多了。
17岁的塔拉,离开垃圾堆。
进入大学读书。
(04)
在大学,塔拉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
她不习惯洗澡,臭烘烘的,不会跟人交流。最要命的是,她去了洗手间后,不洗手。
同学们如躲避怪物一样躲着她。
但她很快适应了。
假期,父亲让她回去,继续在暴雨时给果树浇水。
塔拉回复:去死吧!
她继续读书,
并获得一个剑桥的留学名额。
当她完成论文时,教授说:我在剑桥任教30年,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论文,说吧,你想留在剑桥吗?还是去哈佛?
你与众不同。
欧美名校,任你挑选。
这个……塔拉陷入了沉思:在父亲眼里,我是个无耻的妓女。在世人眼里,我是个学者。
那么我究竟是谁呢?
(05)
塔拉,生于美国垃圾堆。
17岁开始读书。
22岁,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3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28岁,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
32岁,出版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33岁,获评年度影响力人物。
可她究竟是谁?
——她是个坚持塑造自我的人。
(06)
塔拉的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标题勾勒出了她与众不同的秘密。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应该如何生活?是成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尊贵男人”众多老婆中的一个,任其奴役?还是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她就像块橡皮泥,任父亲揉搓,全无反抗意识。
——但当她开始读书,一切都不同了。
她终于意识到,与专横的父亲相比,她才是那个真正有权塑造自己的人。
(07)
什么叫塑造自我?
无非是想明白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现在的生活,一定是10年前的你,努力争取才得到的。
10年前的你只想混吃等死,现在一定是陷入困境。10年前的你矢志进取,现在一定面临新的挑战。
而如塔拉所述,她的愿望有两个:
一是在思考上不依赖他人。
二是在经济上自食其力。
这两个目标,可以视为父亲要求她成为“尊贵男人”众多妻子中的一个的逆反。因为父亲的这个愿望,正是要求塔拉放弃思考与经济自立。
摆脱父亲的奴役,塔拉第一步必然是先成为学者,而后获得更多的选择权。
第二个问题:为达成目标,需要付出什么?
无非是长时间的艰苦学习,无非是深入的思考,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无非是忍受他人的蔑侮和无尽的白眼。塔拉读大学时,连去洗手间后洗手都不知道,被同学耻笑。可知她的付出,比普通人更多更艰辛。
第三个问题:塑造自我,要用多长时间?
这取决于塑造自我的力度。
所谓自我,无非是此前人生经历与记忆的集成。
设若你此前的人生总量为1,你对自我重新塑造的力度,如果没有超过这个量,那么你就仍然生活在此前的记忆中,仍然被旧的自我惯性所拖动。但假如你的努力和成就值,达到了10,相比于总量只是1的旧自我,你已经焕然一新。
所以,自我塑造的人,越努力,用时就越短。
这个答案,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个现象:相比于从垃圾堆里走出来的塔拉,她的同学们自打出生,就接受优质教育,为什么最后却是塔拉成为“影响力人物”,而她的同学却湮没无闻呢?
——因为塔拉的同学,没有她这种强烈的自我塑造意识。那些孩子在读书时,其实并没有多少个人的选择,只是靠了父母的努力,让他们有个较高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并不能成就他们。除非他们也像塔拉那样发狠塑造自己,否则一生也无法摆脱环境影响。
(08)
塔拉在自传中,讲了个段子:
有年冬天,塔拉发现一只猫头鹰。
巨大的猫头鹰,跟成年人差不多大。因为翅膀撞到树枝上穿伤,昏迷不醒。
塔拉给猫头鹰包扎了伤口,然后赶紧扔到门外。
扔到门外。
如果不快一点扔,万一猫头鹰突然醒来,发现自己被人类抱在怀里,就会勃然大怒,一头撞死。
猫头鹰是有自尊的傲娇飞禽,拒绝被人类所定义。
如果失去自由,宁愿死去。
塔拉坚信,自己就是一只猫头鹰,拒绝父母的定义。
她只接受一个定义。
自由!
生而为人,谁不是追求自由呢?但正如塔拉的经历:我们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评判中。别人对我们的定义,专制而绝对。因为我们只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他人世界的无足轻重的存在。然而我们却是自己的全部,是自己人生的拥有者。如果我们不能发出比他们更有力的声音,就无法夺回自由。最有力的声音,无疑是对自由自我的强力塑造,在强大的自我面前,整个世界都会为你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