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情节见于《西游记》第47回至49回。
本段中猪八戒的形象颇为引人注目,作者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平时不为人知的某些长处。比如,面对波涛汹涌的通天河阻挡,唐僧急得束手无策,叹道:“却怎生得渡?”不料猪八戒却不慌不忙地说:“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他用了投石试深浅的办法,便立即得出了水深的正确结论。又如,唐僧的马蹄在冰上打滑难行,八戒便想出用稻草包裹马足,增加摩擦,使马踏冰前行。再如,他让唐僧在冰上横担着锡杖,以防踩着“凌眼”,陷下水里可以架住,这主意甚妙,一行人均照此行事,连悟空都夸他是个“积年走冰的”。一向被人视为愚拙的猪八戒,在过通天河的过程中却高招迭出,表现得非常高明,有效地帮助取经队伍排难前进。他所出的种种点子合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和他在高老庄当“长工”的生活经历有关。这是作者根据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猪八戒复杂性格的成功例子。
本篇还体现了《西游记》的“幻中见真”,离奇的变幻中不失情理的真实。这集中体现在猪八戒的变形上,孙悟空让猪八戒变小女孩,但正如八戒所自述的:“我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癞象,变水牛,变大胖汉还可;若变小女儿,有几分难哩”,他虽能变得面目一样,但又“肚子胖大,郎伉不像”,难怪悟空笑他是“丫头的头,和尚的身子”,“弄的这等不男不女”,然而,这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猪的体态肥胖臃肿,只有让他变形形象带有自身某种粗笨的特征,才顺乎自然,合乎事物的逻辑。猪八戒这种变形的特点,生动地透示出《西游记》中的神奇变幻的情理真实。
这段故事也体现了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辩证把握,主要人物并非完美无缺,次要人物亦可举足轻重。孙悟空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英雄,但作者并没有让他神通无边,无所不能; 八戒、沙僧虽然神通不及悟空,仅是悟空斗妖的帮手,但作者也写他们在一定场合可以起到孙悟空起不到的作用,从配角转化为主角。八戒、沙僧是“惯水之人”,因为一个曾是掌管天河八万水师的天蓬元帅,一个则是流沙河内妖怪出身。因此,在这场水战中,作者令人可信地让八戒、沙僧充当了主角,悟空则退居配角地位。入通天河是由沙僧开辟水路,八戒驮载悟空。上门作战并引怪出水的重任也落在二人身上;悟空则只能候在岸上伺机下手,一旦妖怪钻进水里,也就鞭长莫及了。正因为孙悟空也有弱点,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书中也穿插运用了大量诗词韵文,显示了《西游记》语言雅俗共赏的特色。书中叙说八戒、悟空因貌丑吓散了一班做道场的和尚的场面,有这样一段描写:“难顾磬和铃,佛像且丢下。一齐吹息灯,惊散光乍乍。跌跌与爬爬,门槛何曾跨! 你头撞我头,似倒葫芦架。清清好道场,翻成大笑话。”这段五言韵文简直是一篇顺口溜,流利明快,晓畅自然,生动活泼,把众和尚受惊四散的情景表现得非常生动。另外,文中的诗词也写得不凡,渲染寒意是:“败叶垂霜蕊,苍松挂冻铃。地裂因寒甚,池平为水凝。”“皮袄犹嫌薄,貂裘尚恨轻。”描绘雪景则:“雪积如山耸,云收破晓晴。”“万壑冷浮银,一川寒浸玉。”“寒凝楚塞千峰瘦,冰结江湖一片平。”这些诗句虽不用典,纯系白描,但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用语清丽,勾勒出一幅寒气逼人、雪景浓郁的写意画。这样,雅俗两种因素在本篇诗词韵文中交相辉映,水乳交融,构成了化雅入俗、化俗为雅的语言特色。
结尾奇峰陡起,写老鼋自告奋勇负载四僧渡河,并拜托唐僧西天问寿,堪称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这一笔在情节安排上犹如异峰突起,顿使本来似乎应该结束的故事峰回路转、曲折有致,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全书结构的画龙点睛之功。作者在这百回大书将近一半之处(49回)精心设置这一笔,就为取经尾声写唐僧因食言而被老鼋沉落水中以满八十一难,作了巧妙的铺垫,收到了前后照应、相互映衬的艺术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