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 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 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郑板桥全集》)
【赏析】板桥画兰,笔活、墨秀、清新、浑化、透现出兰性及其风神。这篇写在兰石图上的题款,说的是种兰之法,喻的却是树人之理,引而伸之,可悟做人之道。本文起句充满一股幽默味。兰非客子,岂有思归之情?在板桥看来,兰性与人性是相通的。兰花本是山中之物、石畔之株,久植盆间,它的本性就受到压抑,一旦照料失时就“憔悴”不堪,所以板桥将数十盆兰花统统移植在屋前的假山之阴的石缝 间。果然,一年花香厚远,二年繁茂异常,点示出了“物亦各有本性” 的道理。
小品文贵轻灵、洒脱、飘逸。文中夹引几句诗词也是为使行文活泼而不板滞。题画中板桥自作的两首绝句,以文为诗,不掉书袋,有浓郁竹枝味,读之不觉其有隔。本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从摆脱乌盘束缚而生长在假山石间的兰花之盎然生机,触引出使之完全获得解放、让兰花返回真山真泉的自然怀抱的联想,顿使此文格调高了一层。据南通博物馆藏板桥兰石图轴,恰有与此文大同小异的一篇题款,落款是“丁丑”年,即1757年,板桥罢官没4年。由此,读者便能理解板桥以兰自况、自喻的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