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 马尔科夫
有的人激动,
有的人爱恋,
有的人相信
永恒的春天。
我敞开向着街道的大门,
一片银白使我眼花目弦——
树木披上了天鹅绒般的大雪,
一切树木——
呈现出一片淡蓝。
心儿这般开阔
而纯净,
多么好啊,
我在这儿把你发现。
(马德菊 译)
马尔科夫(1911~)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州一个猎户家庭。1930年~1932年在托木斯克大学学习,同时担任西伯利亚青年报刊的编辑。1941年7月入伍,任地区军报特派记者,参加过消灭日本关东军战斗,写出以此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步兵战士》(1947—1948)。1946年加入共产党,写了多种以西伯利西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如《斯特罗戈夫一家》(1939—1946)获1952年度斯大林奖金、《大地的精华》(1954—1960)、《父与子》(1963—1964)等,反映十月革命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革命斗争及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70年代的中篇小说《伊凡·叶戈雷奇的土地》、《风中小芦苇》等宣传“土地的吸引力”,呼吁离城还乡,代表了农村文学的一种新倾向。此外,还创作了大量诗歌,做为自己感情的日记和情绪的记录,诗中意象清新幽丽,焕发着一种新雅隽永的意韵,所表达的情怀纯雅,温婉静柔,象一泓透明的泉爽目爽心,一如他诗中一再出现的透明的白色。有时略带一点清新的忧愁。诗的形式短小凝炼,有玲珑秀珍之美态。
自1966年起,马尔科夫起任最高苏维埃代表,自1971年起,任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委员。
《有的人激动,有的人爱恋……》这首爱情诗作,写得莹洁而玲珑,如一片雪花,婉和蕴藉。小诗呈现的是一个画面,或者说是诗人用诗将生活中一个爱的瞬间感受做了定格,构成一个美的永恒:在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推开房门,蓦地被一片银色震颤了初醒的神经,爱恋的温情在心头悄然弥散,于是从拥着爱的性灵暖处流泻出一行行暖融融的诗句:有的人激动,
有的人爱恋,
有的人相信
永恒的春天。
诗行的构成采用阶梯式,视觉感觉便呈现一种流动状态,诗人情波意绪借助这种形式徐徐缓缓地流出。内蕴上这三行诗因果互设,成一连锁。生命的激动,是因为被爱恋的喜悦所鼓荡,又恰因爱恋,大自然才被有情人的眼睛裁出新的格调。“情人眼里出西施”、“物由心裁”,这中外共感的审美意识化育出情人心中的季节是“永恒的春天”。三行诗中接二连三强调“有的人”,但都是指的一种人,便是心灵里滋生了爱的喜悦的有情人。诗人做了这样哲理式独白之后,继而绘画出“有的人”的雪中情怀:“我敞开向着街道的大门/一片银白使我眼花目眩——/树木披上了天鹅绒般的大雪,/一切树木——呈现出一片淡蓝”。这是冬季的一个早晨,这是以雪的白,树的蓝,这样的冷色为主调的画面。按季节的常规,这幅画面给人的感觉该是僵冷凄惶,苍旷凝重的,可是温柔的情感一旦像片片飞雪轻轻软软地洒到心灵的峰谷,雪便失去了它本来的凉意变成了“天鹅绒”,暖意融融的。诗人在黑白对立的刺目色调中,调合着光与影,捕捉到一片薄薄如云烟的蓝,淡淡的瞑朦中,有一种宁静,消融了黑白对比的冷感,呈出一种淡淡柔柔的印象,读来润目悦心。
诗人便是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的寒冷铺雪的冬晨,在白底色中铺展出如雾霭般迷离恍惚的爱恋的喜悦,于风雪过后大自然的安详和谐中感悟心灵浸在爱意中的温婉和平。这时美的光环萦绕了人整个的灵魂。诗人淡淡几笔构筑出这样一个清心爽目的意象后,禁不住忘情地呼出:“心儿这般开阔/而纯静,多么好啊,/我在这儿把你发现”。这里诗人抓住白雪铺就一个辽远的银色世界,内化为心野的开阔,拥有一份爱的人,决不会感到四壁是墙,是阻隔,是狭窄,爱会让一个心灵开阔到盛装下整个世界。“心儿这般开阔”,这发自心底的雀跃一唱,把钟情人的狂喜神态生生活现。然后诗人抓住雪的“纯净”这一传神物质内化为人的心灵情质,表现出爱的心灵世界的纯然净态。诗的最后一句,有画龙点睛之感,有谜底破译的爽然。诗的前文做种种渲染,客观的环境渲染,主观的心境渲染,美韵浸润在景物心象之中,却原来“我在这儿把你发现”。心有一份爱,便景藏一份爱,爱的影子飘然运行在外物内感之中,朦胧的蓝光中白雪雾簇拥着一个爱的倩影。这儿的一切如此美好,皆是因为“在这儿把你发现”。物我合一,爱与自然,人与自然在人的高贵的精神辐射中焕发出合谐的美韵。
艺术上,诗呈现一种凝炼净洁的美。诗人使用的是玲珑剔透的语言,构筑出玲珑剔透的意象,读来给人玲珑剔透的感觉。在莹洁蕴藉的外物景致中体味到的是莹洁蕴藉的内在情怀。诗在风格上有轻柔秀婉之风,意象温婉,语言温婉,轻灵秀色飘逸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