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清平乐》

  会 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创作背景】

  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指挥国民党军约一百万人向我中央苏区及临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围剿”。当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和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毛泽东已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他所主张的人民战争、游击战和运动战等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亦已为“左”倾机会主义者的“正规”战争、阵地战和消耗战等一整套错误的军事原则所取代。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者的瞎指挥,红军作战连连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的中心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这个月23日的凌晨,正在会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毛泽东,带领粤赣省委的干部,登上了会昌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眺望根据地的锦绣山川。本篇即纪此事。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中写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按即《菩萨蛮·黄鹤楼》)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但就字面而言,全词仍然洋溢着革命的豪情。

  【注释】

  〔会昌〕江西东南角的一个县,东接福建,南邻广东。为了向西南扩大苏区,在南方战线上对付广东、广西诸敌军,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同时也因为中央根据地内江西省区域较大,指挥不便,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在江西最南端建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东方欲晓〕欲晓,快要天亮。

  〔莫道句〕莫道,不要说,不要以为。君,第二人称敬指代词,犹言“您”。行,走、出发。清人李渔《觉世名言十二楼·夏宜楼》第三回引古语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作者借用此语歇后,是对同行者的提醒,也是自我惕厉。

  〔踏遍句〕踏遍青山,自1927年9月秋收起义以来的近七年中,毛泽东率领红军转战千里,脚下踩过湘、赣、闽、粤等省的许多座山岭,故云。人未老,作此词时,毛泽东年方四十,故云。此外,这里也有革命者永葆其青春的意思。

  〔风景句〕这句与上句文义紧相关联,是说自己登临过的青山可谓多矣,然而要数在这里看到的风景特别的好。

  〔颠连句〕颠连,形容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直接,径与……相连接。东溟,东海。

  〔战士句〕指看,指给人(词人一行)看。南粤,本义泛指广东、广西一带。秦朝末年,赵佗在此割据,自立为南粤武王。见《汉书》卷九五《两粤传》。这里偏指广东。

  〔更加句〕郁郁葱葱,汉代王充《论衡·吉验》篇曰:“城郭郁郁葱葱。”旧指兆示着帝王的所谓佳气,后来转用于形容林木葱茏。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两部不同的韵。上片用仄声韵,句句皆叶。下片换用别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峰”、“溟”、“葱”。按“溟”字与“峰”、“葱”二字本不在同一韵部,这里是用方音取叶。

  【异文】

  毛泽东手书此词墨迹,正文后书作“调寄清平乐一九三四登会昌山”。词题前、后多“登”、“山”二字。

  【鉴赏】

  这首词从黎明登会昌山写起,一开始便勾画出一幅晨曦初露、视野顿开的图画。“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朦胧曙色中,一群干部和战士随着他们的领袖登上了会昌城外风景秀丽的岚山岭。“东方欲晓”四字,暗示了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境界:眼前便是豁朗的清晨,尽可以迎着朝晖去领略晨曦中的黎明景色;时光正早,人也年轻,革命事业刚蓬勃开始,一切都充满了朝气!夏日的青山,满目葱茏,生机勃勃,更烘托出登山者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写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喜欢写景,也擅长写景,但他又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更不是仅仅把实地的景色移至笔端,而是以他博大的胸怀、豪放的气质、深邃的目光,给眼前景色以哲理化的升华,给景以生命,给景以活力。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极目远眺,恢宏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虽然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反第五次大“围剿”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革命的信念和激情充盈在登山者的心中,这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句所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诗人的性格爱好往往和他在诗中寄情的事物相一致。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看到,恬淡隐逸的陶渊明爱菊,孤高遁世的林和靖爱梅,李太白诗中则经常提到酒、月亮和高山,辛弃疾的词里则经常出现剑。毛泽东在诗词里则大量地写到山。

  他笔下的山,情态各具,性格不一。有的秀美多娇;有的气势雄伟;有的苍萃阔大;有的高峻奇峭;有的桀骜不驯;有的善解人意。“登山则情满于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以这些山为对象,词人充分抒发了革命豪情,渲染了奔腾的革命气势,表现了英雄主义气概。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其笔下所有山的形象所包含的核心内容。从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起,红军就以山为家了。以后,红军又在湘、赣、闽等山区转战,依山为根据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发展了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正因为南征北战,“踏遍青山”,经受了风尘和战火的洗礼,革命者才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和最严峻的考验,从而焕发出革命的青春。毛泽东从小就喜欢山,熟悉山,大山给了他革命成功的条件与机会,大山也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与意志。所以他写山,诗情能超脱于山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是他成为伟大的诗人的原因所在,也是他与古代山水诗人的重要区别。尽管毛泽东对当时东方未晓、夜气如磐的形势有充分的认识,但他相信,有这颗与青山般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不老之心,胜利终将到来。“风景这边独好”是对会昌景色的赞美,也是对整个红色根据地的歌颂。在逻辑意义上,它直承上句,是“青山”和“不老人”意义的进一步延伸。

  整个上片,人在画中,是画面的主要组成部分。画随人意,从眼前延伸到昔日的遥远岁月,也延伸到整个中国大地,获得了时空的充分拓展,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

  下片一开始,词人的视线便由近处拉开,描绘了登会昌山所见远方的山脉一直向东延伸,并想象其最终和东海相接,融入了海的怀抱的雄阔情景。词人用夸张的笔法,把连绵的山峰和更远处一片葱郁的画面拓展到极远的空间,其词以意境的壮阔取胜,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的恢宏气度。

  末二句“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心随意驰,将人物溶进了更广阔的背景中。战士指看南粤的生动图画,洋溢着一种豪迈之气,一种包容宇宙万物的博大胸怀,使这幅巨画着上了生命的绚丽色彩。“踏遍青山”的过去和“郁郁葱葱”的未来在词人的心中交汇,激发出强大的心灵力量,在这心灵光亮的照耀下,词境变得更加开阔深广。至此,岚山上这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了深邃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光彩,获得了久远的生命。

  《清平乐》是毛泽东熟悉、喜爱的词牌之一,驾驭起来得心应手。此词语言清新自然,亲切随意,文白夹杂,却文而不涩,白而不俗,浑然一体。而时空的充分延展与飞跃,意境的开阔浑融,更富有深远的意蕴。恢宏阔大的题旨而能以轻松豪迈的口吻道出,正显示了词人“将与风云而并驱”(《文心雕龙·神思》)的才情与气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平乐  清平乐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