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内容
妈妈,假如我不是你的儿子,
而是一只小狗,
嘴伸到你的碗里吃饭,
你会不会打我?
妈妈,你说真话,
不要哄我——
你也许会说:“去,去,去,
哪来的讨厌的小狗!”
妈妈,你走,你走吧,
把我从怀里扔下地,
我不要你喂,以后
你碗里的饭我一口不吃。
妈妈,假如我不是你的儿子,
而是你养的鹦鹉,
你担心我展翅高飞。
用链子把我锁住?
妈妈,你说真话,
不要哄我——
你也许会说:“鸟儿心野了,
想咬断链子逃走吗?”
妈妈,放下我,你放下我,
别再对我娇惯,
我要飞进森林广阔的胸怀,
不再待在你的身边。
(白开元 译)
赏 析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面对身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对那一辆辆轰鸣不止的现代机械无奈地摇头?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厌倦了闹市中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那一张张风尘仆仆的脸?——夜深了,避开这一切,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童心世界里歇息一会吧。
且看这首《同情》。
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把自己想象为一只把嘴伸到妈妈碗里讨饭吃的小狗,一只被妈妈用链子紧紧锁住的鹦鹉,与妈妈对话,问她是否还会像疼爱自己一样疼爱它们。在得到令自己失望的回答后,便“威胁”妈妈,自己要挣脱她的怀抱,从今以后再不吃她喂的饭,再也不待在她的身边了。——这是生活中多么熟悉而生动的一幕,读到这里,谁不会有会心地微笑呢?
是啊,童心是世上最透明的珠,透明得不染一丝纤尘。在孩子澄澈的童心世界里,没有什么等级观念,不讲究地位高低,不在乎金钱多少,没有功利世界的纷纷扰扰,没有成人世界的瞻前顾后。他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对一只讨口饭吃的小狗那么严厉,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将那么可爱的小鹦鹉用冰硬的铁链紧锁,他不知道妈妈只愿将她的爱给予他自己,甚至于,他也不知道,妈妈并不晓得那只小狗、那只小鹦鹉就是他亲爱的儿子,否则,妈妈才不舍得这样对待它们呢。
童心是世上最温润的玉,还有什么比它更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呢?在孩子善良的眸子里,这世上的一切,会动的,不会动的,都是有妈妈的,都和他一样,喜欢把小小的身子蜷缩在妈妈温暖的怀里,渴望在妈妈面前撒娇,渴望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不能接受妈妈用带有侮辱性的言语、粗鲁的动作、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小狗、小鹦鹉,他无比同情它们的“遭遇”,于是以“你碗里的饭我一口不吃”、“不再待在你的身边”向妈妈作出“抗议”甚至“胁迫”,他多么希望妈妈像爱自己一样爱它们啊!
童心是世上最朴拙的诗,只有这样的诗才能给我们原汁原味的美的享受。孩子认识和接受事物是最为直观的,在孩子的思维世界里,他与身边的其他事物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不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变成他想象中的任何东西,哪怕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所以,在用童心写就的诗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这样的口号,听不到“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说教,只读到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对弱小动物的亲切同情,读到孩子天真未凿的纯净的心灵,读到来自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与烂漫。是啊,不事雕琢、自然天成是一切艺术美的极致,还有什么比这更为圣洁、更为美丽呢?
就这样,诗人带我们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原——童心。诗中的“同情”,既是诗人童年记忆的唤醒,也是他受到印度文化传统中“众生平等”思想浸润的结果,这与儒家“民胞物与”和道家“万物齐一”的观点多么相似,可惜现代人已经忘记这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中那个天真无邪、对弱小生物富有同情心的小孩子,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得爱于万物并施之于万物,方体现爱的博大与深沉。
好了,不要再让太多的抽象探讨折磨我们的心灵了,就给我们失却已久的童心,留一份本真与宁静吧。
(王汝良)